词条 | 桑塔格 |
释义 | 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1933一2004 )是著名的女权主义音,美国女小说家、评论家,被认为是当代景重要的理论批评家之一。生于亚利桑那州。最初她是因写评论文章而引起人们注意的。 人物生平简介1964年她在《党派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同性爱》的评论文章,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60年代里美国先锋派文学盛行一时,桑塔格积极投身于这一文学运动,并为之辩护,在当时颇有影响。1964年她在《长青评论》上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论文《反对解释》。1966年出版了以《反对解释》为题的论文集,使她饮誉文坛。在这部论著中,她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正确反应应该是感觉和感情上的反应,不是理智上的反应。这与象征主义美学有相似之处,它片面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反对解释内容。《河内之行》(1968)表达了她反对美国参与越南战争的观点。《激进意志的风格》(1969)论述了因审美目的改变意识的不同方式。《论照相》(1977)是一部关于照相的社会和文化作用的论著。《隐喻的弊端》(1978)涉及了心理与身体失调的关系。她的第一部小说《恩人》(1963)部分地运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剖析了潜意识。第二部小说《棺材》(1967)有象征主义,即那是为白人备好的棺材,是“人类的癌症”。《我和其他人》是短篇小说集。此外,她还写过不少电影剧本。 童年她最早的记忆之一是,她四岁左右在公园里,听到她的爱尔兰保姆在跟一个身穿浆过的白制服的大块头讲: “苏珊弦蹦得紧紧的。苏珊心想: “这可是个有趣的字眼。是真的吗?”她“想起了”一件大约是发生在一九三七年的事。一九九五年,她在接受《巴黎评论》记者采访的时候描述过这件事。该公园坐落在纽约市,保姆名叫罗丝·麦克纳尔蒂,是个文盲。在苏珊的印象中,罗丝对这个难带的孩子束手无策。桑塔格五岁前和爷爷奶奶住在纽约,生活由亲戚照顾。 桑塔格希望告诉我们的是,她小小年纪就感到了孤独,厌倦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她的内心生活——这是她惟一能够掌控的生活——变得至关重要。她自己说,四岁的时候,她就开始作批评性分析了,因为她在琢磨“弦绷得紧紧的”是什么意思。桑塔格倒宁可用“静不下来”这样的字眼儿来描写孩提时代的自己,那是一个觉得“童年纯粹是在浪费时间”的孩子。 她父母当时在哪儿呢?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中国。杰克·罗森布拉特开了家商行——功成毛皮公司,经营毛皮。一九二三年元月十六日,苏珊在曼哈顿的妇女医院出生时,父母在西八十六街二百号有一套房子。苏珊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米尔德丽德觉得自己要是在国外生孩子会紧张的,但是,平安生下苏珊后不久,她就重返中国,回到丈夫身边。等到再次怀孕,她又回到曼哈顿,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在纽约医院生下次女——朱迪丝。这时候,他们家已搬到长岛的格雷特内克。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九日,接近午夜时分,杰克’罗森市拉特因肺结核在中国天津一家德美合资医院去世,活了还不到三十五岁。米尔德丽德当时呆在天津的阿斯特商行旅社,翌日,她给父亲和兄弟阿伦拍电报,并作好安排,一周后启程返回纽约。 桑塔格记得,过了几个月,母亲才告诉她父亲已去世,而且只是简单地说死于肺炎。 接着,五岁大的苏珊第一次犯哮喘。对所有人来讲,哮喘都是一种可十自的病,对孩子尤其如此。常常是凌晨两点到六点之间咳个不停;孩子会咳得喘不过气来,有时还吐黏液。 一九三九年,为了给苏珊找到一个更为适宜的气候环境,米尔德丽德决定将她的这个小家从纽约搬走,有位医生推荐了迈阿密。一次访谈中,桑塔格提到,她们家在那座城市居住过很短一段时间;她还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些趣事: 一栋四周有椰子树的房子。她在前院,手拿榔头和螺丝起子,想敲开椰子这种热带水果。一个肥胖的黑人厨子带苏珊上公园,她看到一张长凳上标了“只许白人坐”的标志。她转过身去,对厨子说: “我们坐到那边去,你可以坐在我腿上。”桑塔格对访谈者讲,那可真像是十九世纪。 情况可能是,在苏珊整个童年时代,米尔德丽德都一直心情郁I;司,委靡不振。对于喜欢东奔西跑的米尔德丽德来讲,可能非常不容易适应做母亲带来的生活方式上的巨变。她不仅没了丈夫,也没了生意上的收入,没了工作,没了独立性,也没了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年幼的孩子没完没了提出的要求。喝酒能缓解紧张,让她暂时放松,甚至她的情绪也许会变得高亢一些,但在苏珊的印象中,米尔德丽德是一个懒散的母亲,整天昏昏欲睡,要不就是百无聊赖,根本不可能翻阅或者评论一下孩子全优的成绩单。这种情形在许多自孩童时代就开始创作的作家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作家安妮·赖斯。就曾坐在她酒鬼妈妈的床边,闷闷不乐。 幸运的是,桑塔格十岁前就早早地找到了她的第——个文学之父,即埃德加‘爱伦·坡。像哈里伯顿一样,坡也构筑起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他创作侦探小说,写月球之旅和其他不可思议的探索航程——如《阿瑟·戈登·皮姆的历险故事》。但是,坡也使苏珊有了“对内在性、忧郁、,心理执着,对推理的刺激、变态,以及对不顾后果的自我意识的性情的最初了解”——又是一阵诞生中的渴望。坡的作品既是冒险的,又是知性的;故事的叙述者是羞怯的,包裹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笔下的人物就像桑塔格成年后一样,是比喻意义上的洞穴——思想的洞穴——的献身者。正如《贝蕾妮斯》的叙述者坦陈的那样, “我的激情总是思想的激情。” 成年苏珊十六岁中学毕业, 毕业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了一个学期, 然后转到芝加哥大学, 于1951年获得学士学位。上大二的一天, 她上课迟到, 那天上的是社会学,讲课的是年方二十八岁的讲师菲利普·里夫。下课后他问了她的芳名, 带她出去吃饭, 吃的是干酷汉堡包。第二天带她出去吃早餐, 接着又吃午餐, 还是吃的干酪汉堡包。那天晚上他向她求婚。他对她说他一听到她的声音, 就知道她是他要娶的女人。 “以前从来没有人叫我女人。我觉得挺狂热的。我就说:好吧。这难道不荒谬吗?”当她提议他们一起睡觉时, 他说, 我们先结卿巴。“ 典心想, ‘他比我还纯洁’。过了一个星期, 我们就结婚了。”后来她说, 他是能和她说得上话的第一个人。他们从认识到结婚满打满算有十天,根本谈不上什么了解。当时桑塔格才十七岁, 看上去年龄更小, 习惯穿蓝色的牛仔裤,黑色的秀发垂到背上。所以大学校园里盛传里夫博士娶了一个十四岁的美国印第安人小姑娘。 格和丈夫搬到波士顿, 他们之间有过激烈的交谈, 却极少有亲昵行为。她于195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英语硕士学位, 次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没有完成学位论文。1952年他们的儿子大卫里夫出生。儿子继承了母亲的写作天赋,是编辑记昔, 现在法勒-斯特劳斯- 吉鲁出版社工作, 多年来一直任其母亲作品的编辑, 著有《屠宰场:波斯尼亚及西方的失败》一书, 1995年由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出版。现居纽约曼哈顿。 1957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 在该校圣·安尼学院学习了一年。尽管桑塔格说过:那“ 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教育, ” 但她并不喜欢牛津大学男性至上的风气,到了圣诞节, 她搬到巴黎居住, 偶然遇到了以《巴黎评论》为中心的美国精英知识分子。她结识了作家阿尔弗雷德·彻斯特。彻斯特将她介绍给罗伯特·西尔弗斯。1963年,《 纽约书评》杂志诫创刊时, 西尔弗斯为她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 在巴黎, 她努力从事拍摄电影, 搞哲学研究, 搞创作。1958年她回到美国, 丈夫里夫到飞机场迎接。还没有上汽车, 她就告诉他说, 她要离婚。当时儿子和里夫的父母住在一起, 她要回儿子, 里夫主动提出给儿子抚养费, 她也拒绝了。1959年初, 她来到了纽约, 她后来回忆说当时只“ 带了七十块钱, 两个行李箱和一个七岁的孩子。”她搬到一间小寓房里, 在《评论》杂志社做编辑, 同时在城市学院、萨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兼课, 然后开始疯狂地写作。1963年, 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人》创出版, 1967年又推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死亡工具箱》, 两部作品以及其后的所有作品均由法勒斯特劳斯吉鲁出版社出版。该社的资深出版人罗杰·斯特劳斯把她网罗到他的羽翼之下, 使她在文坛大显身手, 她应邀参加重要的聚会, 作品经常在重要的文学刊物上发表。 中年1967年,桑塔格四十六岁时就被诊断患有转移灶乳腺癌。能活到现在, 实在是一个医学奇迹。“ 当时医生认为我到了第四期, 也就是到了癌症的末期, ” 她曾平平淡淡地说, “ 我寻求好的治疗, 可医生们告诉我, 去旅游吧, 好好玩玩吧。” 她没有医疗保险,但朋友们凑钱使她得到最好的治疗。“ 他们对我讲我还有两年, 但对我儿子大卫说我只有六个月。我说‘ 我只是想看看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 我到巴黎寻求实验性治疗, 居然见效了。所以当我回到纽约时, 有人管我叫奇迹病人。” 划岁寸疾病的反应并不仅仅表现在医学反面, 也表现在智力方面。1987年, 她出版了《疾病的隐喻》一书。在这部书中, 她认为, 社会把疾病转化成一种社会、文化和道德衰退的隐喻, 从而使社会和疾病的关系变得晦暗和神秘化了。在这本也许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书中, 她把自身的经历作为理解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沉酒于自身病痛的描述, 也没有写成自传性质的东西, 而是写出了社会对病人冷漠的惯性, 使得病人萎靡不振, 而病人所需要的是和疾病斗争的力量。 1998年,她再一一次遭到打击, 这次是得了一种罕见的子宫癌。五年后这种病的存活率为百分之十, 几年前有几个月, 她疼痛难忍, 走不了路, 靠服用吗叫删剂生活。“ 有好几次我真的觉得我们就要失去了, ” 他的文学经纪人安德鲁威里说。“ 这一次是不同的癌症, ” 桑塔格说, “ 不过我还在早期。”很显然面临又一次死亡, 只是在不同的地点以类似的方式又摘诊亡罢了。她说, 这就自使我对自我感觉作一次永久的重新评价。“ 面对不治之症, 有一种东西意味着你将永远无法完全康复。一旦你衫梦明了死刑, 你就走上了一条更深远的道路, 知道了你自己死亡的几率。你不会盯着太阳, 也不会盯着你自己的死亡。你从这些具有戏剧性和痛苦的经历中获得一些东西, 但是你也感到生命之渺小。在你内心深处有一些东西, 变成了永远的哀伤, 甚至有点想到身后事。在你内心深处有一些东西永久地被加强, 被深化了。那就叫做过了一生’。 就是凭着这样的精神状态, 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萨拉热窝, 和着炮弹的轰鸣和狙击手的枪声, 导演了贝克特的荒诞派名剧得待戈多乳阿兰·利特尔当时参加了首夜的演出, 把她的出席描述为具有“ ‘ 巨大的象征意义’ , 因为那时象征的确非常重要。她并不是来闲逛三天然后溜之大吉。她留了下来, 并且工作了。” 但是她说她的美国朋友没有几个理解她这份苦心。1993年到1996年之间很多时间她都在萨拉热窝度过, 因此获得了萨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我回来, 我的朋友就会说‘ 你怎么能去一个那么危险的地方呢’ 我倒觉得没什么。我觉得我移哪么容易送命, 因为我有那么几次非常密切的电话, 而且我也不认为我就是个寻求刺激的人。我只是觉得冒冒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要是我真的被炸了, 把我抬到胶水厂粘到一起就是了。” 个人成就文学创作桑塔格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 重要的奖项有2003年获德国书市和平奖, 2003年奥地利王储奖, 2001年耶路撒冷奖, 2000年因《在美国》一书获国家图书奖以及因《论摄影》获国家图书评论业界奖。桑塔格著名的作品包括《恩人》、《死亡工具箱》、《火山情人》和《在美国》四部长篇小说和《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 和《在土星的星象下》、批摄影》脚和《爱滋病及其隐喻》 以及短篇小说集《我等之辈》。然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却不是一本书, 而是一篇散文《坎普札记》, 发表于1964年, 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她最近的著作是去年出版的《论他人之痛苦》。 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论文集《反对阐释》。这是桑塔格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 也是她成为美国“ 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 的奠基之作, 评论的锋芒涉及先锋派文学、戏剧、电影, 集中体现了“ 新知识分子” “ 反对阐释” , 并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在和书名同题的论文里, 她提出, 艺术应该从内部而不是夕汐卜部进行体验, 这篇论文巩固了她支持风格高于内容的声誉。但她把这一观点推向了极端。在《论风格》一文中, 她对莱尼·里芬施塔尔的电影推崇备至, 称之为审美形式的杰作, 完全不顾电影里为法西斯歌功颂德的反动内容。此论一出, 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反对。一九七四年她终于重新考虑了她的立场, 写出了《迷人的法西斯》一文。 尽管她自认为是小说家, 但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她的论文。所以她以后二十多年都无暇旁顾, 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影响深远的论文集, 因而成为二十世纪又引世界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她发现, 写论文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清, 一篇长文往往要用九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写完, 而且要求写二十多稿。“ 一篇三十页的文章, 我写了几千页。” 她在脾的一次采访中说, “ 《论摄影》里有六篇文章, 但我写了五年。而且我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工作。” 该书于年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业界奖。该书探讨了摄影形象的作用以及拐曝乡行为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她认为铺天盖地的照片使我们形成了世界观, 使我们对痛苦的表现感到麻木。她在《论别人之痛苦》一文中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时观点有所缓和。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称《论摄影》“ 分析精妙绝伦” , 这本书“ 只是描写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觉得理所当然得就像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水是理所当然的一样, 而这种现象已经改变了我右一一当你思考它时, 觉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桑塔格被诊断患有乳腺癌, 她做了乳房切除手术。从她那痛苦的治疗经历中, 她写出了《疾病的隐喻》一书。该书审视了把疾病当神话对待的文化现象肺结核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疾病, 癌症是当今社会的灾星虽然该书没有明确讨论她自己的病, 但却对围绕疾病常常使用的军国主义语言和疾病“ 作战” , 对癌症发起“ 战争,’ 表示谴责, 桑塔格觉得这种语言同时使病人边缘化了, 使他们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尽管桑塔格在越战期间被强烈地认为是左派, 但在以后许多年她的政治立场则才楠准划分类别。在散文《河内之行》收入《激进意志的风格》一书中, 她以热情的笔触描写了她对越南的访问。但是到了1982年, 她在曼哈顿市政厅发表的演讲里对进步人士进行了抨击。在那次支持波兰团结工会运动的集会上, 她公然指责东欧的共产主义是“带着人面的法西斯,’。 1992年, 桑塔格写厌了论文, 就出版了《火山情人》, 这是她二十五年来写的第一部长篇,锐。她说, “ 是我所有出版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一本。” 该书尽管是一本充满概念的小说, 探讨了美学概念以及拼命收藏的心理, 仙大部书也是一个大型的旧式历史传奇。通过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大使夫人爱玛及其情人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三角恋爱, 回溯创年刀吓勒斯革命前后数十年的历史。该书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个月。 桑塔格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在美国》,基本上以十九世纪波兰著名女演员海伦娜·莫杰斯卡为原形创作的。她移民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公社。尽管《在美国》获得了国家图书奖, 但评论界对其毁誉参半。后来该书涉嫌剽窃, 受到指责。2000年5月《泰晤士报》报道, 有一位读者指认, 至少有几十页和有关真正的莫杰斯卡的其他四本书相类似, 其中包括莫杰斯卡的回忆录。依美国》除了在简短的前言部另以寸“ 莫杰斯卡写的和有关她的书” 表示谢意以外, 没有具体指出所引用部分的出处。 评价巨星陨落, 举世皆悲。苏珊·桑塔格去世后, 人们纷纷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给她‘ 极高的评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到撇目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了。她说“ 她是一个独特的、有勇气的女性。即便你不同意她的观点, 她也始终是一位有勇气、独特的思想者。她总能让你思考, 是什么使得她独特呢她和别人者阳屯一样。“ 不管她用心思考什么事情一一一不管她想出来什么一一都不会是已被接受的意见。她把已被接受的意见扔进切菜机中揉碎剁烂, 再看看这些东西。她是一个长大成人的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当孩子们说, 皇帝什么都没有穿的时候, 你告诉他们, 这种话在公开场合不能说。大人们说这话的时候, 就会招来很多麻烦一她并不在乎招惹麻烦。” 桑塔格留给后人的是一大笔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财富。她那无与伦比的天才, 她那特立独行的个性, 为正义而斗争的胆略, 对文学艺术的献身精神, 勇于发表“ 异端邪说” ,也勇于修正“ 异端邪说“ 的勇气, 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生为女儿身, 却极具男子气, 篇篇论文锋芒毕露、充满理性、才华横溢, 阳刚远远多于阴柔,她为受难的朋友拍案而起, 仗义执言, 颇有侠肝义胆, 堂堂七尺男儿, 有几个能望其项背?斯人已去, 而她的精神以书本的形式活了下来, 并将永远活下去。 关于苏珊桑塔格的学术史回顾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在开展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接触了桑塔格的批评理论和小说创作。1987年,葛林等编译的《二十世纪文学评论》收录了桑塔格的《反对释义》一文。1995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学者查尔斯·鲁亚斯撰写的《美国作家访谈录》,其中有一节关于桑塔格的专题采访。1997年,湖南美术出版社与台湾唐山出版社同时出版桑塔格理论专著《论摄影》。1998年,《天涯》杂志第5期发表留美学者贝岭、杨小滨的《重新思考新的世界制度——苏珊·桑塔格》。上述研究还只限于一般性译介。 1998年第4期肿L国文学评论》发表王予霞的理论文章《“反对释义”的理论与实践》,该文对桑塔格小说创作展开理论评析。1998年至2000年,台湾探索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王予霞翻译的桑塔格两部重要小说:《我等之辈》与《火山情人》。台湾大田出版社出版刁彼华翻译的《疾病的隐喻》;台湾一方出版社出版黄烂然翻译的《苏珊·桑塔格文选》。2肋3年台湾中国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王子霞翻译的桑塔格处女作《思人》。目前海峡两岸的桑塔格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国外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的桑塔格研究一直方兴末艾。美国学界率先开展了桑塔格研究。六七十年代,美国著名评论家布鲁克斯·彼得(BmokePebr)多次在《党派评论》等杂志上撰文,分析与研究桑塔格的批评理论。七八十年代,评论家纳尔逊·卡里(NelMn Cary)从文艺理论与小说艺术两个方面阐述桑塔格。与此同时,评论家西蒙·约翰(Si咖nJohn)对桑塔格的先锋电影及其戏剧创作进行研究与评折。美国学者塞尔斯索恩亚(5ayresSohnys)在《苏珊·桑塔格》一书中,对桑塔格进行全面评述。利亚姆·肯尼迪(UM Kennedy)在《苏珊·桑塔格心灵的激情》中,从思想文化的纵深处全面评述桑塔格。2删年,卡尔·罗利森(CarIR01V30n)与莉萨·帕多克(UsAPadd“L)合著的《苏珊·桑塔格:一种偶像的制作》以最新、最全的资料对桑塔格作出评传式的阐发。此外,伊哈布·哈桑;欧·文豪、丹尼·贝尔、弗·詹姆逊、约翰·巴思、汉娜·阿伦特等,这些中国学界熟悉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桑塔格。删3年,著名学者米克海尔·巴瑞斯尼可夫(MiLh沥Bav—shnikov)在纽约成立“桑塔格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学者也展开了桑塔格研究。法国学者莱兹·米歇尔(16sy MichaeU对《论摄影》进行了阐述与剖析。法国的皮纳德—勒格瑞(Hnad—16gy)、布兰登·米歇尔(Brandeau Michae赡、大卫·凯瑟琳(David Ca6erine)等都对桑塔格进行过专题采访。1979年,英国学者布伦南·保罗(Bren—nan PauU从欧美文学双向交流互动中分析桑塔格理论的渊源。80年代,波兰学者贝尔·米契可(Beyer MicNk。)和科洛瓦可夫·格雷戈尔(K01。vakosGrego叮)分析与研究了桑塔格的文艺理论。客观地说,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对中国学界的桑塔格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桑塔格在当代西方文化思想领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她的著述涉及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因此,桑塔格研究将延伸到20世纪后半叶整个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为了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不仅要从批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角度研究,而且更应该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既作纵向考察又进行横向剖析,注重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演变的内在深层机制及其变化规律入手,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桑塔格的理论与创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