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桑褐斑病
释义

一、概念

桑褐斑病又称“焦斑”、“烂斑”。属叶部病害,真菌病类,本病多发生于嫩叶期。初期病叶出现芝麻粒大小的暗色水渍状斑,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斑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至黑褐色粉块,多湿时腐败穿孔,十燥时中部开裂。高温多湿易发此病。

二、症状

桑树感病初期,病斑为褐色,水渍状,呈芝麻粒大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多角形。一般情况下病斑直径约为2~10厘米,大小不等,边缘为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在阳光下即可见病斑上环生有白色或微红色的粉质块(即病菌分生抱子)。病菌在遇低温多湿或阴雨连绵天气,吸水膨胀,呈遇气候十燥,烂叶现象,有时腐烂穿孔,中部裂开,发病严重时,病病斑相匀连接,叶片枯黄易脱落。

三、发病因素

桑褐斑病的发生除与病原菌的存在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3. 1雨水

温度与发病的关系,低温多湿有利于桑褐斑病的发生,特别多湿日照少的条件更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桑园发病较重。栽植过密,卞十较低,通风透光性差的桑园发病较重。

3. 2品种

不同的桑品种感病程度不同,一般桐乡青,湖桑197#,西农6031等品种抗病性较强的而南1号,塔桑,湘7920等品种易感病。

3. 3冬管与发病的关系

一般冬管工作差的桑园比冬管工作进行得好的桑园发病重,尤其是冬管中未进行清园,施肥,刷干的桑园,褐斑病发生普遍而严重。

四、防治方法

4. 1摘除病叶

桑叶感病后,应立即组织蚕农摘除病叶,并收拢进行集中处理(深埋或者是作堆肥)。以免病原进一步扩散。

4. 2药物防治

摘除病叶后,应立即以村或社为单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最好是日本进日类)800~ 1000倍喷布或70%的甲基硫菌灵300~ 4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1000倍液喷布在有杂草的桑园地应同时喷布桑树周围及杂草)。相隔5~7天后再喷一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对蚕没有毒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