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桑干杂岩
释义

桑干杂岩(Sanggan Complex)的时代属中太古代。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南部和燕山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厚度巨大,主要由各种片麻岩组成,含大量花岗质岩石,英玄闪长岩占70%。其下部的原岩以常见的基性岩类和半粘土质沉积岩为特征,现多由紫苏麻粒岩、二辉斜长片麻岩等组成;上部的原岩以含有许多粘土质和半粘土质岩类以及一些碳酸盐岩为特征,并有少数中基性火山岩,现为矽线石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等。

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 桑干杂岩

地层名称(英文) Sanggan (Sangkan) Complex

阶代码: Ar2

地区代码: 5

命名

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1882年命名,命名地点在山西省桑干河及河北西北部的洋河一带。

沿革

1862至1865年

R.Pumppelly(1865)曾到丰镇、大同、阳高、天镇、张家口等地进行地质考察,并认为该区最老岩层可分为下部的角闪、绿泥片岩系和上部的片麻岩-麻粒岩系。1882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所著的中(“China”) 一书中把山西桑干河,河北西北部洋河等地出露的云母片麻岩、角闪石片麻岩等古老的片麻岩命名为桑干片麻岩(Sangkan Gneiss)。

1928年

孙健初(Sun, S.S., 1928) 把桑干河南岸太和岭口一带出露的、李希霍芬所称的桑干片麻岩称之为泰山杂岩。

1934年

孙健初除把冀西北的片麻岩称为桑干系外,还把该地层名称扩大到内蒙古的大青山、乌拉山和色尔腾山等地,用来指这些地区以片麻岩为主夹云母片岩和大理岩的最古老且最下之地层。此后直到60年代中期,在许多区域性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文献中多把晋冀蒙交界处(山西东北、河北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的深变质岩归属桑干片麻岩、桑干系或桑干杂岩(赵宗溥,1954;孙云铸,1959;王启超, 1959,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并把这一地层名称扩大到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河北东部,北京的密云等地。

1957至1959年

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1∶10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的测制过程中分别建立崇礼群和红旗营子群(王启超,1963),以代替桑干杂岩。但1965年的1∶10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仍沿用了桑干杂岩一名,并指出,由于若干岩石问题及接触关系需进一步澄清,因此将本区太古宇统称桑干杂岩,以示地层问题尚未解决①。60年代中期开展的本区1∶20万地质调查时对太古宙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1∶2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把区内太古宇自下而上分为马市口组、下白窑组、崇礼组和黄土窑组(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1967)。1∶20万大同幅把桑干片麻岩、桑干杂岩改称为桑干群,分为下部葛胡窑组和上部黄土窑组(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1969)。1∶20万天镇幅地质图把桑干群分为下部瓦窑口组和上部右所堡组(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1970)。1∶20万集宁幅地质图对图幅内的太古宇也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由于从事地质调查的单位不同、工作地区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多种的地层名称,并出现了同一套岩系因地而异的命名。

1975年

山西省地质局区测队把原命名为桑干片麻岩(或桑干系)的桑干河南岸太和岭一带的片麻岩划归到五台群,认为桑干群无标准剖面,建议废除桑干群一名。后经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共同研究,同意废弃桑干群,而用集宁群代替桑干群,并对岩组的划分提出了较统一的方案,自下而上分为瓦窑口组、右所堡组、大石窑沟组和下白窑组(山西省地层表编写组,1979)。显然,这里所定义的集宁群与李璞等(1963)最初定义的集宁群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所指范围都明显扩大。

1984年

董启贤将扩大后的集宁群一分为二,将下部的麻粒岩岩石组合新命名为下集宁群,而将原下白窑组和黄土窑组命名为上集宁群(相当于李璞所建立的狭义的集宁群),并认为其间可能存在不整合。1987年钱祥麟②等提出,从山西大同到内蒙古兴和一线,原集宁群(或桑干群)上部的孔兹岩底部的长石石英砂岩以不整合与下伏中性麻粒岩的不同岩性接触,二者间存在一个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将太古宙变质岩系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中性麻粒岩和灰色片麻岩,上部为孔兹岩系。

1989年

刘宇光把冀西北及邻区的原桑干群分为麻粒岩系和孔兹岩系,麻粒岩系又称为怀安杂岩。

1990年

陈亚平和钱祥麟等把下部灰色片麻岩命名为葛胡窑片麻岩,上部孔兹岩命名为丰镇群。

1993年

赵宗溥等认为原大同葛胡窑组、天镇瓦窑口组和怀安马市口组实际是同时代形成的变质杂岩体,其中的变质表壳岩可以代表以群为单位的地层系统,并把原桑干群下部马市口组、葛胡窑组和瓦窑口组中的变质表壳岩部分命名为马市口群,把上部孔兹岩系(大致相当于李璞命名的集宁群)命名为下白窑群;下部的主体是浅色麻粒岩,其原岩主要为TTG岩套,根据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晋冀蒙交界地带的深变质岩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以浅色麻粒岩为主,上部以孔兹岩为主。尽管对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还存在不同认识,但多数人认为从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和演化特点可将它们区分开。对上部以孔兹岩为主的部分本典已采用集宁岩群一名。至于下部的麻粒岩系,目前研究已揭示其主体为变质岩浆岩,其中表壳岩常以残留层、大型包体存在于浅色麻粒岩中,分布不连续, 仅占总出露面积的10%—15%,不够建群条件,故采用杂岩这一术语。考虑到桑干片麻岩和桑干杂岩命名时间早,原指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的深变质火成岩,并在我国曾较广泛地使用,故本条目采用桑干杂岩一名,系指河北、山西、 内蒙古交界地带出露的以浅色麻粒岩为主夹少量变质表壳岩的一套深变质岩系。

特征

桑干杂岩主要分布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地带的阳高、天镇、兴和、怀安、尚义等县,宣化北部、赤城西部亦有较广泛的出露。此外,晋北桑干河南岸恒山北坡的片麻岩和麻粒岩亦可能属于桑干杂岩。桑干杂岩主要由各类花岗质岩类所组成,其出露面积约占整个桑干杂岩的80%以上(赵宗溥等,1993)。

花岗质岩类主要由浅色麻粒岩和浅色片麻岩组成。浅色麻粒岩主要分布在该区西部的怀安、阳高、天镇等地,原称的马市口组、右所堡组的主体即为浅色麻粒岩。

浅色麻粒岩主要为浅色二辉斜长麻粒岩,其次为紫苏斜长麻粒岩,以及少量的紫苏二长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浅色片麻岩主要分布在宣化、赤城西部等地,怀安、阳高等地亦有分布。浅色片麻岩主要为紫苏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含辉石角闪二长片麻岩及黑云二长片麻岩等。变质表壳岩仅占该杂岩的10%—15%(赵宗溥等,1993),它们多呈形态变化很大的层状包体“漂浮”于浅色麻粒岩和浅色片麻岩中。变质表壳岩在宣化、赤城西部分布较多。在宣化原涧沟河组中有斜长角闪岩、二辉麻粒岩、含辉石榴斜长角闪岩等。在赤城县炮梁、艾家沟等地有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石英岩、角闪透辉麻粒岩及薄层的大理岩。怀安、阳高等地变质表壳岩的残体、包体规模小、数量少。在怀安城西南的王虎屯一带有含夕线石斜长片麻岩、闪石铁英岩等。

此外,在许多地区的浅色麻粒岩和浅色片麻岩中都包有小规模的基性麻粒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等。该杂岩东部一些变质基性火山岩分布地带由于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的改造,可以产生石英脉型金矿。在赤城西部含石墨片麻岩中含石墨矿。此外,王虎屯、小营盘北部、西望山等地均见有铁英岩,可形成小矿点。该杂岩普遍遭受了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已达麻粒岩相,东部一些地区变质稍浅,为高角闪岩相。另外据翟明国等(1993)研究,在该杂岩中存在一些高压基性麻粒岩。在宣化等地该杂岩的退化变质改造明显,常可见到辉石、石榴石等早期矿物的退变反应边(高凡等,1990)。该杂岩变形较强烈,褶皱形态复杂,韧性剪切变形和断裂构造发育。桑干杂岩中的浅色麻粒岩和斜长片麻岩的原岩主要是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的岩浆杂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和角闪二长片麻岩的原岩主要是花岗闪长质、花岗质的岩浆杂岩。石榴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及部分基性麻粒岩的原岩主要是基性火山岩,部分基性麻粒岩的原岩为基性脉岩。艾家沟等地分布的石榴斜长片麻岩、石墨斜长片麻岩和石英岩的原岩为一套碎屑岩。

目前,对桑干杂岩与集宁岩群之间的接触关系还存在不同认识。该杂岩与红旗营子群之间为断层接触。该杂岩中的浅色麻粒岩和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多属新太古代晚期,如2340+53-39Ma、2503??+23-21Ma、2515±7Ma(刘敦一等未刊资料)。基性麻粒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2868±110Ma和2647±115Ma(涂湘林等,1993)。斜长角闪辉石麻粒岩的Rb-Sr 等时线年龄为2790±155Ma(高劢、高凡,1988)。 这些数据表明该杂岩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夏毓亮等曾报导过二辉麻粒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068+520-394Ma和Pb-Pb等时线年龄为3462±62Ma⑤。这两个数据或误差大,或样品包括的岩石类型差异较大,因此其地质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能反映了该杂岩中较老年龄的信息。此外,内蒙古兴和原下集宁群中基性麻粒岩5个样品中的3个样品的Sm-Nd模式年龄分别为3099Ma、3104Ma和 3131Ma王楫、陆松年、王汝铮,1992,内蒙中部变质岩群同位素年代构造格架研究。,反映了较老的年龄信息。故暂将该杂岩的时代定为中太古代。

备考

1.河北省区域地质测量大队,1965,1∶100万张家口幅地质图说明书(内部资料)。

2.钱祥麟等,1987,华北北部太古界麻粒岩相岩区中不整合的构造事件及其意义,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中册)。

3.刘宇光,1989,中国冀西北及邻区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成因和地壳演化: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论文。

4.郭敬辉,1993,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早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和花岗岩带成因及地壳演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论文。

5.夏毓亮、温希元、刘宇光,1989,中朝准地台北缘最古克拉通-怀安杂岩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第四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编撰者: 耿元生

作者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区测队

年份1: 1972

作者2: 河北省区域地质测量大队

年份2: 1967

系名: 太古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