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彜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 |
释义 | 《彜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一书,共五章,该书根据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地名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对以乌蛮为主体的古代彝语支民族170多个羁縻府州(180多个羁縻州治)的具体位置进行了深入考证,用文字和地图基本复原了这些羁縻府州的建置沿革、交通格局、部族分布、分布范围及所在位置。 图书信息书 名: 彜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 作 者:郭声波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ISBN: 9787561443262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元 内容简介《彜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介绍了:彝族是我国西部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古有昆明、乌蛮等名称,至少有2000多年父系氏族社会史。唐代前期,在以彝族先民—乌蛮为主的古代彝语支民族地区建立了近200个民族自治政区—羁縻府州,彝族社会文化有所发展。弄清古代彝族地区羁縻府州的具体分布,方可进一步弄清其生态环境、部落人口、交通状况、文化遗存等情况,为当今彝族地区旅游规划、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地理依据。目前,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方国瑜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刘统的《唐代羁縻府州研究》等,均只有几十个羁縻府州考出了大致位置,其中有些还有错误。《彜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根据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地名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对以乌蛮为主体的古代彝语支民族170多个羁縻府州(180多个羁縻州治)的具体位置进行了深入考证,用文字和地图基本复原了这些羁縻府州的建置沿革、交通格局、部族分布、分布范围及所在位置。 《彜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适合历史、地理、民族、考古、地名、旅游部门工作者研究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郭声波,四川省泸州市人,1959年生,博士。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暨南大学,任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编委。曾主持“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唐宋羁縻府州研究”、“《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整理”、“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彝族历史地理研究”、“唐代地理志研究与新编”、“吐蕃王国行政圈层结构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出版《四川历史农业地理》(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宋朝官方文化机构研究》、《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等学术专著及古籍整理著作,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图书目录周振鹤序 代绪论彝族历史地理的多学科研究 第一章 戎州(南溪郡)都督府直辖乌蛮獠蛮羁縻州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交通格局 第三节 马湖乌蒙地区乌蛮羁縻州地望 第四节 南广溪洞地区獠蛮羁縻州地望 第二章 南宁州羁縻都督府所辖乌蛮羁縻州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交通格局 第三节 各州地望 第三章 姚州(云南郡)都督府所领乌蛮白蛮羁縻州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交通格局 第三节 青蛉周近地区乌蛮白蛮羁縻州地望 第四节 滇池秦臧地区白蛮乌蛮羁縻州地望 第五节 洱河兰沧地区乌蛮白蛮羁縻州地望 第四章 巂州(越巂郡)都督府所领乌蛮羁縻州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交通格局 第三节 各州地望 第五章 黎州(汉源郡)都督府所领各族羁縻州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交通格局 第三节 开元四年初领各族羁縻州地望 第四节 开元十七年增领各族羁縻州地望 余论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之检讨 附录 一、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府州重要散见文献校录 二、引用书目 三、唐代年号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后记 …… 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彝族历史地理研究是彝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历史时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又是四川凉山彝族历史地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研究报告在弄清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历程的同时,对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的分布变迁与政区沿革。第二部分探讨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历程及其规律,主要研究了交通、农业开发、手工业和商业开发等内容。西南丝路凉山段是历史时期凉山地区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水路交通发展有限,总的来说交通闭塞且发展缓慢。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开发主要表现为农耕区的扩展,水利的兴修,畜牧狩猎经济的长期延续,林业、渔业持续缓慢发展。农耕区扩展主要有交通道路沿线的河谷地带向山地扩展、彝汉杂居区向彝族聚居区扩展和凉山边缘地带向腹心地带扩展三种扩展模式。农耕生产在清末取代畜牧和狩猎成为凉山彝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林业开发主要表现为用材林木采伐、商业性采伐、皇木采办、药材采挖、薪炭林砍伐和农垦毁林等,林木消耗巨大。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手工业生展缓慢且长期附属于农业。手工业开发主要表现为铜、铁、金、银、铅、盐等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传统的漆木器制作、纺织、金属器物铸造也有所发展。历史时期彝族内部商业发展缓慢并长期附属于农业,商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彝汉贸易的发展,商人以外地客商为主,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商业城镇和集市逐渐得到发展。由于受外来移民的影响,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经济开发序列表现为由彝汉杂居区向彝族聚居区扩展的态势,但这个发展过程缓慢。第三部分探讨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变迁,主要探讨了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动物、河流、自然灾害等演变情况。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气候有周期性冷暖变化,气候带在海拔高度上也有升降变化,大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森林植被呈垂直地带性分异,大时间尺度上植被带在海拔高度上有升降变化;森林植被总的演变趋势是逐渐萎缩,但进程缓慢,植被的消耗多是人为造成的。在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下,历史时期凉山地区动物资源也日渐消耗。由于受植被、气候等因素的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凉山地区的河流流量、泥沙含量、微观河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地震、山崩、水灾、旱灾、冰雹、虫害、兽害等自然灾害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加强呈上升趋势,灾频明显加快。第四部分探讨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凉山彝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为经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闭塞山地条件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进程,经济开发在改善彝汉等居民生存条件的同时,又直接影响着环境变化的方向和进程,历史时期经济开发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大致经历了经济开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清雍正以前的历史时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由良性向恶化转变(清雍乾嘉时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渐趋恶化(清嘉庆以后)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过程较整个西南地区缓慢且滞后,并且存在地域上的差异。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