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散氏盘
释义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

散氏盘介绍

简介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腹深:9.8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老古玩界却传说着,阮元收藏过,并复制铸造出两件。也有人认为,阮元没收藏过,是江翰林拿到苏州去复制铸造出两件赝品。民国十三年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签定。

散氏盘,西周厉王(公元前九世纪)金文,旧藏乾隆内府,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笔势雄强,气象宏伟,全盘三百五十七字,每字间架疏密变化有致,用笔藏头护尾,所以临写时笔画的起、收处以呈圆形为好。----《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历史渊源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等之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也叫“矢人盘”。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散氏盘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腹饰夔纹,间以兽首叁,足饰兽面纹。首句「用夨扑散邑,乃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国损失,於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叁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历史故事

散氏盘国宝是与“晚清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齐名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1924年的一天,在紫禁城的晨雾之中,一缕阳光透过故宫库房的窗棂,照在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手上。马衡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还曾经担任过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当时,马衡正在清查故宫物品。他打开一只积满灰尘的木箱,掀开箱盖,一抹青绿的颜色,映入眼帘。箱子里装着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散氏盘。它的出现,带来了一桩青铜国宝的真伪疑案…… 马衡拜访收藏界的老人,知道了散氏盘的故事:阿林保为了给皇帝献寿礼购买了宝盘,却不知宝盘究竟“宝”在何处,想找金石收藏家阮元鉴定。阮元的出现,让马衡觉得他是散氏盘真伪案的关键。嘉庆十五年,湖南巡抚阿林保得到散氏盘。但未详细说明阿林保得宝经过,只说是从江南的一位盐商手中买来的。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民国十三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博仪出宫后,散氏盘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接管收藏的这件散氏盘是真还是赝?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关心。琉璃厂尊古斋经理黄伯川同故宫博物院长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问马衡:故宫里的散氏盘是真品还是赝品?

马衡说:看是真的。也听说古玩行有传闻说,散氏盘有两件苏州仿铸的,一件卖给外国人了,另一件还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接管时,询问过原内务府人员,从养心殿陈设的核查中发现散氏盘的前后经过。内务府提供了散氏盘的原拓本,用拓本对照原物完全相符。

马衡又说:这件散氏盘的铜质精粹;苏州造的铜器,铜质是比较粗糙的,不会这样精粹;再说这盘的底子是深褐色,一般来说苏州造的仿铸品的底是闪白色。退一步说,若是重新翻砂仿铸,它的花纹、铭文的笔道不可能一点儿不走样,笔道就不会丰筋挺拔了。

古玩界听马衡所说,心里落底了,故宫收藏的是真的散氏盘,不是赝品。

国之瑰宝散氏盘,在“九一八事变”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转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

铭文与鉴定

铭文阐述

《散氏盘》是西周后期的青铜器,上有铭文350余字,内容为土地交易移交时的约契,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

散氏盘从书法方面来看, 《散氏盘铭文》 作为西周时期粗犷遒劲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 ,《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

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鉴定方法

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 而它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和议之时,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矢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券约。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

散氏盘流传有绪,根据张廷济的〔清仪阁题跋〕等数据,散氏盘在康熙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嘉庆十一年由鹾使额勒布以重价购得,十四年进贡内府。根据考证,十四年乃嘉庆皇帝五十寿辰,当时曾申命臣子不准进献珠玉等物,但书册字画等文物却是准许呈进的。由此可知,额勒布进贡散氏盘,是为嘉庆皇帝的生日贺礼。

散氏盘腹部饰夔纹,间以三浮雕兽首,高圈足上饰兽面纹。铭文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是典型西周晚期铭文的风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