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洲村
释义
1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三洲村

三洲村位于淳安县西北部山区,距县城47.5公里,是六都源的下游。全村辖原侯川口、湖边、梓洲三个行政村,总面积3.079平方公里,分为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91户,总人口1467人,其中党员 48名。近年来,该村还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县级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通过今年的换届后,村两委成员共有7名,其中支委里有女性1名,民兵、治安调解、共青团、妇代、计生、老龄等配套组织一一配足配强。换届以来,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共处,和谐干事,战斗力强。在实施村级的各项重大决定和重大工程上都严格按照村级组织工作规则来开展。

2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下浒镇三洲村

三洲村系宁德市霞浦县下浒镇,位于霞浦县南部,在官井洋、东吾洋东侧的海面上,北嶂双狮戏球,山脉起伏连着仙脚印,这里的苍松、什木一派葱绿浓荫的风景林,长宽300多亩。东面龙岗,旗山直下龙潭,深溪碧水曲浇流经村口,长2公里,接入海潮是石龟石蛇相会之处(古曰:蛇接东溪水,龟迎西海潮),南面后屏岭上鳌头山墩留有清代乾隆年间建筑的飞炉庙,又名鳌头宫,于公元2005年秋季民众捐款集资重建新庙,庙貌巍峨壮严,神象气宇雅观,庙门对视着石岩上野生自然盆景千年花榕树,鳌头山连接佛塔岗,象头鼻,旋环三七塘堤绕抱虾山……西海有土石积的三个小洲,所以得名三洲,海上养殖生产海带500亩,龙须菜300亩,鲍鱼,海参,海蛎300亩,蛏200亩,捕鱼网等。村落面积平方公里,现全村672户,人口2781多人。

村内留有清代古民居,都是泥木结构,真工细作,玲珑花草,人物鸟兽,画梁雕木,华表锦头,题写着名人诗书,雄伟壮观,格外引人注目,还有清代古老王氏宗祠,此外,在村东、村南、村北的山坎上在清末时期为防御盗匪的炮台三间尚存遗址,现重建新貌的宫庙,佛塔、城门、桥梁、学校等。

三洲始祖世泰公,于宋元丰三年由霞浦赤岸分迁三洲为肇基始祖,至明末屡遭倭乱,清初兵灾之余,又值奉迁霞浦松城西门外,至清代康熙二十一年复返这三洲恢复山海,康熙庚午年福宁州官海警发来山海执照交以王氏子孙永远管产权。

3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芦洲镇三洲村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芦洲镇三洲村总人口2573人,辖区内共有四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共6人,全村中共党员68人。有水田面积1100亩,旱地550亩。该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本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经济发展,“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受到该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领导班子

书记主任:闻友远

副书记: 邱春财

副主任: 邱立忠

治保主任:闻惠璋

妇女主任:邱爱群

文 书:闻锦平

4 浙江省诸暨市岭北镇三洲村

基本概况

三洲村坐落于物华天宝的诸暨岭北镇。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物产丰富。

三洲村区域面积6.72平方公里,人口1460人,由原三洲村和北腰坑村合并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这块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洲村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了改革和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近几年来,三洲村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按照"主攻纺织业,调优农业,激活三产"的发展思路,一个大开放、大发展的岭北三洲村正在崛起。

三洲村简介

【摘自《三洲史话》】

三洲村位于岭北镇中部。隶属诸暨市南部丘陵地带。东接东阳市罗山广东坞、裘家岭,南邻本镇西南岭北周;西连塘岭璜山及义乌雪顶村;北屏下田畈、北腰坑及璜山镇的半丘黄家店。村东南及西北地形较高,东及东北地势较低。东有上尖岩十五炮山脉的虬坑水;南有恶坑和灵岩山山脉的岭北江;西北有三塔岩杨家坑山脉的白坑水。三水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聚江于三洲村地域。由于千万年雨水冲刷各方江水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在此,形成南北狭长,东西较宽的山中盆地。其形酷似一叶小舟。三洲吴姓先祖始称此地为“山舟”,后改称为“三洲”。境内青山逶迤重叠、绿水淌流。岭北江自南向北傍村而下;白坑水西北向东穿村而过;诸东公路联通村内各径道。青山、小桥、流水、楼舍如织如画,风景独好。有打油诗曰“杭州钱塘江,不及三洲前山江”。

三洲村历史悠久。隋唐五代时期之前就有杨姓、陈姓居住在村白坑一带、至宋淳佑年间三洲吴姓先祖从暨阳吴家桥迁居此地。生息繁衍,开创并鼎盛全村。三洲是多姓氏村,吴、周、骆、陈、方并存。以吴姓为主族,各氏族和睦相处。

三洲人淳朴,刚直又勤劳,经济头脑灵活,创业精神极佳。千年前,杨姓、陈姓就在白坑一带植桑养蚕,杨家坑曾有十八部巢车之誉。明清时期在保留种桑养蚕同时,致力开发茶叶、油桐、火腿加工等,远销绍兴和杭州。三洲村又是革命老区,一九三七年就有吴其水灯七位同志加入了共产党,后有二十多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金肖支队,抗美援朝运动中有十七人光荣的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三洲村现有农户400户,人口1300多(占全镇人口的十分之一)。旱地面积800多亩(现已基本退耕还林);水田210亩(部分水田已做建设用地);山林面积8000亩,盛产松木,杉木和毛竹。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和薯类;油料作物有油菜、大豆和花生;经济作物有茶叶、水果与棉花。三洲村人多地少,改革开放前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出售林木和茶叶。特别是毛竹、茶叶,量多质优,誉扬周边县市。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三洲人民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认识到旧的传统的农业模式已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树立了“无工不富”的新观念。从九十年代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村家庭作坊式纺织工业蓬勃崛起,发展迅猛。现全村有纺织机600多台(其中无梭织机30多台),牵经车及配套机械齐全。产品有涤纺绸、棉布等,日产坯布五万余米,销往绍兴柯桥、义乌、广州等市场。由于轻纺业的发展,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带来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至二〇〇〇年,人均纯收入伍仟元,全村步入小康。物阜民安,三洲村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三洲村行政沿革

【摘自《三洲史话》,最后一条新增】

一、唐宋元明清时期

l、唐代实行乡、里、坊、村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垂拱二年,岘(xiàn 小而险峻的山)北乡为太平乡。

2、宋初承唐制,咸丰四年(公元一零一一年)太平乡并入甘泉乡(新堂里、亭塘、锦坊、岭北)。

3、熙宁四年(公元一零七一年),推行保甲制,十家为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岘北为六十七都保。

4、元承宋制。

5、明承宋制,都保改称为都。岘北为六十七都(自浪坑口至界头。隶属甘泉乡。三洲为甘泉乡太平里善保村。

6、清承明制,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零年),始行城镇乡自治。人口五万为镇,不满五万为乡。岭北仍为六十七都。

二、中华民国时期

1、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实行邻闾制,十户为邻、五户为闾:每村设村里委员会,隶属甘泉乡(六十七都),是年三洲、下田畈两村合一,名为“学三村”。民国十八年改为三洲村里委员会。

2、民国二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推行乡镇自治,村里委员会改称为村公所,三洲村里委员会改称为三洲村公所。隶属甘泉乡(六十七都)。

3、民国二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乡镇以下废邻闾制、立保甲,乡、镇、公所合并,原都成为都乡。六十七都乡设二十一保,三洲为十三、十四两保。

4、民国三零年(公元一九四一年),都乡改成为乡,六十七都乡成为六十七乡,设十一保,三洲为第八保。

5、民国三三年(公元一九四四年),六十七乡改称为岘北乡(浪坑口至界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保甲制,设区、乡、村农会,岘北乡改称为岭北乡人民政府。隶属上卢区(锦溪、长松、金鸡、吴良、大怀和岭北)。

2、一九五零年,岭北乡又划分为梅户乡、岭北乡、水带乡。三洲村为岭北乡第五村。

3、一九五五年,原梅户乡的浪坑、金家庄、杨树蓬、伯叶划归甘溪乡。

4、一九五六年,梅户乡、岭北乡、水带乡合并为岭北乡。岭北乡人民政府改称为岭北乡人民委员会。

5、一九五八年,撒乡并大公社。岭北称为岭北管理区,隶属上卢星火人民公社。(岭北、吴良、六石、上卢、湖仓、新合、罗店管理区组成上卢星火人民公社。)

行政村称生产连队,三洲连队由三洲、下田畈、古塘、北腰坑和枫殿五个自然村组成,下设排、班。

6、一九六一年,上卢星火人民公社改称为上卢区;岭北管理区改称为岭北人民公社。三洲村为三洲大队,下设操作组(相当于生产队)。

7、一九六七年,岭北人民公社划归诸暨县管籍。

8、一九六八年,公社、村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三洲生产大队为三洲村革命委员会,下设生产队,至一九七九年。

9、一九八一年,革命委员会改称为管理委员会,三洲村革命委员会称三洲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下设生产队。

10、一九八三年,人民公社体制结束。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1、一九八四年,岭北乡分为岭北乡、水带乡两个乡。三洲村隶属水带乡。

12、一九九二年,岭北乡、水带乡合并为岭北乡。一九九三年撤乡为镇,成立岭北镇人民政府。三洲村称为诸暨市岭北镇三洲村民委员会,下设八个村民小组。

13、二〇〇?年,北腰坑村并入三洲村。【谁知道的说一下哈】

【以下图片均翻拍自《三洲史话》】

三洲村域图2003

三洲村鸟瞰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