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种精进 |
释义 | 节选自班迪达禅师著作《佛陀的勇士们》。精进(viriya)或活力,依据其强度的等级,可以分为三类:初发的精进、强化的精进、坚忍的精进。 中文名:三种精进 出处:《佛陀的勇士们》 作者:班迪达 内容:发动界,出离界和勇猛界 原文【三种精进】 [出菩萨善戒经] 一庄严精进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摄善法精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三利益众生精进谓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众生精进。 释义1、初发的精进(ārambha dhātu发动界)在实际开始认真禅修之前,便必须运用精进。为了成为全职的禅修者,必须暂时放下工作、嗜好、家庭、朋友。在出发来密集禅修之前,便必须在一开始便做好安排,照料许多细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许多的勇气与精进。进入禅修中心后,必须仔细注意修行的指导。最初的几天,禅修者必须努力精进,依禅师的指导,将他的心专注在基本的禅修目标。直至这阶段所付出的精进,称为初发的精进或初步的精进。 2、加强的精进(nikkama dhātu出离界)密集禅修几天后,禅修者在修习上一定会遇到困难,例如:昏沉、睡意、懒惰、烦躁、无聊等。要克服这些障碍,禅修者必须较以往付出更多的精进。这时候加强努力,即名为加强的精进。大多数人在遭遇问题时,通常会以消极的方式予以回应。未被善修的心会顺从于怠惰与懒散。在坐禅的练习中,这不是不常见的。 当许多的苦受(dukkha vedanā),如疼痛生起时,禅修者通常借由改变坐姿,以去除这不舒服的感受,甚至改换另一种威仪:卧姿,或只是单纯的躺着。如果是在练习行禅,他们也许会不喜欢走满一个小时,半途便屈服想要坐下的欲望。这类的禅修者会自我寻找借口,认为:「这些疼痛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最好改换姿势。」由于时常屈从这种想法,禅修者将不能够进步。因为改换了姿势,在苦受生起时避开了对苦受之本质的观察。禅修者并未给予自己苦受所带来的机会——事实上,苦受是内观修行(vipassanā)的一种所缘。因此,这样的禅修者大概不可能依直接亲身的经验体悟到法(Dhamma)。如果他持续以这种方式练习,他大概永远见不到无常、苦、无我三共相。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务必要提起精进,面对修行中遭遇到的任何困难。 3、坚忍的精进(parakkama dhātu勇猛界)坚忍的精进,是坚持并维续修习中稳定的进展,直到达至最后目标所需要的精进;是禅修者必须付出,以便一一获证不同内观阶智,直到证得涅盘的不懈精进。 如同跑者在接近终点时,应该增强他的精进,同样地,禅修者在达至目的地时,也应该持续热忱、连续不断地努力,直至达成目标。 若人来到禅修中心,穿着禅修者的制服,却不运用这三种精进,便不能说是「真正的」禅修者(yogi)。唯有运用这三种精进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禅修者。唯有在这三种精进显现时,定力与慧力才会增长。 有些禅修者害怕疼痛的感受,不必要地担心修习时身体的健康。这害怕、担心会侵蚀他们修行的努力,他们将自然地松懈甚至停止修习。对于这类的禅修者,应该向他们保证,他们绝不会因为练习禅修而死亡或者变成残废。另一方面,有些禅修者并未遇到太多的疼痛,但经验较多的乐受,他们会喜爱乐受的经验,于是也开始放松,甚至完全停止观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