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猿寓四勿 |
释义 | 中国儒学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在人文领域影响深远。清代无名氏的牙雕作品“三猿摆件”就应合了《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意。 中文名:三猿寓四勿 词条性质:作品寓意 作品属性:清代象牙雕塑 寓意: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崇尚礼治的先秦孔儒学说,至汉武后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主宰了中国两千余年;到宋、明、清时期业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因此反映到当时的民间雕刻艺术品上,亦多有浸润和折射着孔学的说教和伦常。 图中为清代无名氏刻家用象牙圆雕后,又将毛发部涂染成棕黄色的三猿摆件,高均为8厘米。因猿猴极具灵性,又善模仿,且与人类有着诸多相近之处,故深受古人爱怜,常被文人、画家、刻匠的刀笔以拟人手法,将欲晓之于人的伦理纲常赋予其身。古匠人以细腻流畅的刀法,精湛圆熟的雕技将这组挺腰蹲坐的猿猴刻划得目光炯炯,茸毛纤毫毕现。而其举止却不落常猴之状,看似十分滑稽怪诞,但细细咀嚼,又合礼数常伦。古人正是用拟人法将《论语》中孔子的经典说教通过三猿形象的肢体语言传递给了赏鉴者。 瞧这猿仨,一猿双手遮目,一猿双手掩耳,一猿双手捂口,正应合了《论语》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教条。至于第四条的“非礼勿动”,因古人在比事喻物时常将三、五、六、八、九视作吉祥之数,而忌讳直陈“四”。故其中虽未见着与之相象形的雕物,但从三猿文静得体的举止,端庄儒雅的坐相,循规蹈矩的姿态与神韵中又概括吻合了“非礼勿动”的圣人教诲。 解读赏析着“三猿寓四勿”的牙雕精品,在享受了古代雕刻艺术美的同时,也享受到蕴涵其间的意境美,不能不为古艺匠的别样构思而抚掌喝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