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原县
释义

三原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古称“池阳”,自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真君7年)置县,已有1556年历史,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原内有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三大水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地势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为界,北部为黄土台原区,南部为泾渭冲积平原区。按水利条件分为大灌区(泾惠灌区)、小灌区(清惠灌区)和原区(前咀子、玉皇阁灌区)。

中文名称:三原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城关镇,安乐镇,高渠乡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29

邮政区码:713800

地理位置: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部

面积:569平方千米

人口:40.67万(2009年)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三原城隍庙,文峰木塔

车牌代码:陕D

地理位置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南距西安、西距咸阳、北距铜川、东距闫良等省内大中城市均约30公里左右,处于得天独厚的“弧心”位置。西(安)铜(川)一级公路、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西安至平凉铁路、107省道关中城镇快速干道环线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道路交通网络。

自然环境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

经济状况

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511140万元,比2006年增长13.9%,比2006年同期增幅高出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220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90万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49520万元,增长16.8%。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2583人,城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5430人,参加失业保险230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累计劳务输出90386人,新增就业岗位11502个。新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参加新合作医疗302417人,为3.3万名患者报销医疗费860万元。投资3313万元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量2433.2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13.7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19.5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3.93%,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3.43%。

农业

①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4542万元,比2006年增长10.79%。粮食播种面积达72.11万亩,总产25.36万吨,分别增长1.77%、5.93%。其中,夏粮36.5万亩,总产11.89万吨;秋粮35.61万亩,总产13.47万吨,其中玉米31.9万亩,总产12.69万吨。年末全县果园面积16.98万亩,总产14.03万吨。其中,苹果8.79万亩,桃1.92万亩,枣2.26万亩,柿子1.02万亩,葡萄0.95万亩。蔬菜面积21.55万亩,总产76万吨。油菜2.5万亩,总产3145吨。

②大牲畜存栏6.17万头,奶牛存栏9296头,猪存栏13.22万头,羊存栏12.01万只,家禽存栏227万只。肉类总产量1.5万吨,其中猪肉1.04万吨,羊肉655吨,牛肉1688吨,家禽产肉量2235吨,禽蛋产量1.69万吨,奶类总产量2.23万吨,其中牛奶产量1.67万吨。

③农业常住人口33.23万人,农村户数8.28万户,农村劳动力总资源23.4万人,从业人员19.62万人,其中农业14.72万人,工业1.3万人,建筑业1.33万人。耕地总资源53.3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

①工业实现增加值197410万元,比2006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1010万元,比2006年增长35.47%。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242448万元,同比增长40.5%,轻工业完成218562万元,同比增长30.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市属完成80359万元,同比增长32.7%;县属380651万元,同比增长36.07%。按行业分,食品加工制造业152730万元,有色冶金工业77972万元,装备制造业105379万元,能源化工业48523万元,医药制造业57787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饲料生产149594吨,乳制品11181.2吨,中成药741.65吨,钢材221912吨。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22%。

②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3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73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59.8%,完成增加值12980万元,同比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174万元,比2006年增长52.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186988万元,增长36.9%。按投资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578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10万元;城乡私人建房完成25816万元。施工项目80个,投产59个,项目投产率73.8%。施工面积211528平方米,竣工面积91493平方米。

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154.9万元,比2006年增长18%。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级为75978.2万元,县级以下为56176.7万元。按行业分,批发企业销售总额为17302.9万元,增长11.8%;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为80134.2万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为17927.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为482.7万元,限额以下企业为8015万元,个体户9429.5万元;其它行业为2804万元。

基础设施投入

①实际完成投资7056万元,开工新建通村公路204条计363.33公里,里程位居全市前列。改造三新、三高等县乡公路5条48公里。货物周转量6569万吨公里,运输量130万吨,旅客周转量5066万人公里,运输量249万人。

②接待游客32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10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50万元,同比增长6.7%。

③邮政业务总量1589万元,比2006年增加134万元。④电信业务总量2729.7万元,比2006年增加4.7万元,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450户,电信电话用户达66432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38179户。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①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00万元,同比增长25.9%,地方财政收入7858万元,增长25.4%。财政总决算支出42666万元。

②金融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各项存款呈上升趋势,各项贷款呈下降趋势,现金呈投放状态。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1825万元,较年初增加2998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2795万元,比年初增加1375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6423万元,较年初增加29234万元。

③保费收入2722 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720万元,人寿保费收入2002万元。各类赔偿及给付690万元,其中财险支付450万元,人寿支付240万元。

劳动就业

2007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3476人。其中国有单位21756人。城镇集体1388人,其他332人。国有单位中,企业7731人,事业9632人,机关4393人。在岗职工23111人,其中国有单位21438人,城镇集体1343人,其他330人,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中企业7427人,事业9621人,机关4390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9457万元,平均16839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9140万元,平均169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815元,比2006年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72.5元,比2006年增加104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10.5元,较2006年增长19.3%。

发展优势

①区位与环境优势。三原扼关中之要冲,史为陕南陕北商贸交流集散地,居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之突出位置,与西安、咸阳、铜川等大中城市毗邻,且地处陕西“一线两带”开发的经济腹地,属“西安、咸阳经济圈”的北副中心。交通十分发达,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齐备。咸铜铁路、107关中环线横贯东西,西韩、咸宋公路纵穿南北,西铜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境内乡乡通油路,村村道路硬化。邮电通讯方便快捷,拥有程控交换、自动传呼和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电力设施配套齐全,有变电站7座,输变电量达15万多千伏安。年用电量达2.43亿千瓦时。供水设施完备,实施了引清入城工程及补充水源井工程,县城自来水供水能力达1.5万吨/日。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金融、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投资环境优越,政策环境和谐,开发前景广阔。城区规划集旅游、度假、观光、一二三产业于一体,分为清河食品工业园、重化工业园、家具工业园、池阳湖风景旅游区、农业科技观光(推广)示范园和县城中心区六个经济聚集区,是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理想精品平台。

②农业优势。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被国家确定为“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产业化框架基本形成,拥有粮食、杂果、蔬菜、烤烟、笼养鸡、奶山羊、肉牛、生猪等八大商品生产基地。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5.36万吨,农业总产值25.45亿元。紧密结合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引进的娃哈哈集团(陕西)有限公司、河南白象集团、北京顺源、世纪明大、秦农果袋、福建亲亲等中国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宴友思、正大、宏达、鑫源面粉等老牌骨干企业加强与农户对接,逐步形成了内引外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③工业优势。境内的中央、部省和市属工业,县办工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三资企业,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产业涉及门类已达30多个,形成了食品、机械、医药、化工、建材、冶金、造纸、皮革、储运等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有30多种产品荣获国优、部优等名优称号。三原被评为陕西省乡镇企业甲级队,全国食品工业先进县。宴友思集团、白鹿公司、麦芽公司、宏达公司、兵马俑公司、昌鑫钢铁等在省内影响较大。个体私营经济是国家工商局在陕西省确定的唯一县级联系点、省级重点县。

④人文历史深厚。三原县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有各种文物景点11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城隍庙、古龙桥闻名遐迩,靖国公园名驰渭北,文峰木塔省内独有,唐高祖李渊等帝王陵墓保存完好,于右任纪念馆、西郊水库、新龙桥等一大批休闲娱乐景点,使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影视单位竞相取景拍片。三原名人辈出。唐代有卫国公李靖,明代有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有“天下第一长联”作者孙髯,现代有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当代有中国第一大篆刘自椟、书法家谢德萍、温友言等。

近代历史

秦汉以来,三原长期为京畿之地,因受郑国渠、汉白渠灌溉之益,民殷物阜,被誉为“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壮县,有关中白菜心之称。三原是渭北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6年秋,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的乔国桢到武字区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以武字区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同时成立了区农协六所,村农协会154处,并组织了农民赤卫队、灾民自救军与游击队,和当地土豪劣绅进行顽强而坚决的斗争。

1928年4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组织武字、心字、军字等区农民举行了交农运动,取得了胜利。是年5月为配合渭华暴动,发动了武装围城斗争,揭开了创立渭北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序幕。

1932年在武字区成立了渭北苏维埃政府及工农、妇女、青年和少先队等革命组织。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除了参军参战、运送弹药物资等工作外,并先后护送刘少奇、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安全通过敌封锁线。当时陕西省委、渭北特委曾一度迁至三原办公。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多次在武字、心字地区召开,为红二十六军的组建,以及对陕甘宁边区的保卫,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有黄子文、孙平章、马志洲、金里科、王宏等118名同志为革命壮烈牺牲!党的一些领导同志,如习仲勋、刘志丹、李子洲、魏野畴、史可轩等,都曾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

1952年党中央曾派老区慰问团来原武字、心字区进行慰问,并颁发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奖旗。同年国庆节武字区的代表唐玉怀同志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82年经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武字、心字地区,即现在的陵前、马额、新兴、嵯峨等乡(镇),及鲁桥镇的东沟、楼底,西阳镇的东寨、五联、五泉,徐木乡的毕家沟划为革命老区。建国后,三原县经济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形成了诸多优势。

建置沿革

县境内从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1958年文物普查时,在嵯峨乡杨杜村、洪水村、岳村和马额镇南韩村,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过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

池阳县地,东汉时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

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

五代梁属永平军。

五代唐属耀州。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

明、清属西安府。

1913年属关中道。

1939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本县为咸阳市辖县。

科教文卫

截止至2009年,该县有县办高中3所(其中省级重点两所),职业学校1所;乡、镇办初中20所,小学121所,教职员工5435人,在校学生7167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被评为省级教育强县。县有广播电视台、闭路电视进入全县14个乡镇和195个村,入户覆盖率逐年扩大。县剧院、县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齐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等医疗防疫机构健全,档次高、规模大、水平高。全县有中心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10所,企业自办的卫生医疗单位2个,卫生技术人员1257人,病床850张,平均每700人有病床1张。县人民体育场等硬件设施颇具规模,全民体育健身日益活跃。

城市建设

三原为渭北重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盐店街、南北大街、政府街、南关正街等相继拓宽改建,新建了池阳大街、宴友思大街、人民银行街、丰原街、环城南路等干道混凝土路面,人、车分道,筑有相间花畦。至2007年,城区拓宽改造和新建大街17条,硬化街巷96条25公里,建成了四大排水系统和引清入城供水主管道10公里,给排水功能大大增强;在维护、完善和提高白鹿、宏达、金桥、城隍庙广场使用功能的同时,又相继建成了清河食品工业园、冶金大道中心广场、人民广场等文化休闲场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社会荣誉

三原县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荣获“全国体育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等称号。

人口数据

2007年三原县人口总户数为131047户,总人口为406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077人。总人口中男性205824人,女性200834人,性别比为100:102。全县农业人口324581人,非农业人口820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2%和20.18%。全县迁出人口4470人,迁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迁入2915人,迁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2007年末三原县乡镇总户数总人口及人口密度统计表

乡 镇 总户数(户) 总人口(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城关镇 43992 101605 2202.10

鲁桥镇 7103 25310 838.08

西阳镇 6530 24113 798.44

大程镇 7889 26945 772.95

安乐镇 5215 17783 829.43

陂西镇 7881 27924 904.27

独李镇 6576 24073 894.91

陵前镇 8207 29634 434.13

马额镇 4687 17092 379.74

新兴镇 7900 28686 368.19

渠岸乡 7466 24857 875.25

高渠乡 5450 19117 887.10

徐木乡 4144 15197 461.21

嵯峨乡 8007 24322 312.94

行政区划

历史辖区

周代初,本县是焦获的组成部分,焰狁族定居之所。

秦汉至西晋,与泾阳同为一域,治所先名泾阳,后曰池阳。秦属北地郡、汉属左冯翊。

前秦苻健皇始二年(352)设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三原之名始于前秦,护军幕府县治治所在今马额乡以北的耀县境内。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北史·毛遐传》载:“明帝以鸿宾兄弟所定处多,乃改北地郡为北雍州,鸿宾为刺史。诏曰此以昼锦荣卿也,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于三原县(境内)置北雍州治所。因永安年筑城,故名永安。故城在今淳化小豆村。《陕西通志》:“毛鸿宾义栅即永安故城,有唐贞元间碑载此地遗事;今地属淳化,嘉靖间淳化人磨作儒学碑矣”。《贺志》:“毛鸿宾义栅在县西北六十里小杜村”。据此可知小杜村在淳化境内,今名小豆村;与本县城北11公里之杨杜村实非一地。

同年(永安元年),徙县治于清水谷。

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徙北雍州(治所)于宜州(今耀县),仍于城中置永安镇,在今富平县境界内淡村附近。按此记述,永安城有故城新城之别;故城在今淳化。新城在今富平界内。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建忠)郡废,以三原县隶冯翊郡。《朱志》注曰:“今县东北三十里即三原县故城”。最近发现的《叱罗墓志铭》中载有“建德二年春,宜州建忠郡华池县雍南乡(今陵前乡)”的记述,证明“华池”作为县名必始于北魏或北周。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以县隶雍州,后属京兆。县治在永安镇(今富平境内淡村一带)。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徙治清水谷南故任城,改池阳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又徙(隋)故所,改华池县,仍分治三原县(《新唐书》作“析置三原县”),隶北泉州。“分治三原县”,即华池与三原并列,南北分治。华池县治在北,三原县治在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省(撤销)泉州,改华池县为三原县,隶雍州。《新唐书》载:“贞观元年,……华池改为三原县,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按此方位,唐初池阳及贞观后之三原县治当在今西阳镇东北不远处。附近有城南管、城南李村可做参考确定县治处所;又据康马堡一带老辈居民回忆,民国时期当地有“古池阳”残碑一方,农人曾用作打土坯基石之用,所打土坯之上“池阳”二字,赫然在目。

五代梁朝,三原县属西安府,县治仍在西阳镇东北之故任城。

五代的唐、晋、汉、周时、三原县改属耀州,县治在故任城。

宋、金、及元初,三原县仍属耀州府。县治在故任城。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县治迁徙至龙桥镇,即今之三原县城。历七百余年至今。

明代,三原县先属耀州;后因西安省府公文、差旅,反溯倒行,实为不便,弘治三年(1490)改属西安府。清承明制,县名、隶属均无变化。

民国时期,先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后废道,在省、县间设行政督察区。三原县属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第十区)。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本县为咸阳市辖县。

今辖区

全县辖10镇4乡,2009年共有人口40.67万,其中农业人口32.46万人。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总面积577.4平方公里。三原县辖城关镇、高渠乡、渠岸乡、安乐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徐木乡、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嵯峨乡等10镇4乡,205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815个自然村。有汉族、回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黎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哈尼族、锡伯族等民族。

城关镇下辖29个村8个居委会:

胡家巷村、西关西村、西关东村、大巷村、南道村、水津村、太平村、龙东村、龙北村、油房道村、龙西村、东渠岸村、长巷村、南关村、南大街村、新庄村、五一村、曹家村、寇家村、麦刘村、十里铺村、土官村、南窑村、解李村、大李村、新立村、西社村、肖西村、五四村,东关居委会、车站居委会、南大街居委会、水津巷居委会、北大街居委会、南郊居委会、北城居委会、丰原居委会。

高渠乡下辖10个村:

西鉴村、西秦村、申家村、丁留村、罗李村、八里焦村、周肖村、河曹村、和平村、汤官村。

渠岸乡下辖10个村1个居委会:

惠家村、大吉村、吴村盖村、大村王村、温家村、黄毛村、仇阳村、名林村、兴隆村、渠岸村,兴隆居委会。

安乐镇下辖13个村:

东毛村、西毛村、雁北村、山西庄村、阎家滩村、崔家村、新庄王村、蔡家村、中王村、桃李村、余渭村、安乐村、共富村。

陂西镇下辖13个村:

陂西村、西贾村、三桥村、东尧村、西邓村、大门村、王化村、木赵村、庙东村、南李村、大华村、渠家村、庙张村。

独李镇下辖12个村:

刘官村、仁里村、南仵村、双桥村、张刘村、赵渠村、王店孙村、黄李村、苏化村、王马村、北李村、新庄村。

大程镇下辖14个村:

大程村、义和村、太和村、荆中村、金尧村、小王村、东刘村、东周村、南周村、西张村、王店村、等桥村、吴家村、屯王村。

西阳镇下辖11个村:

西北村、西南村、东寨村、马张村、武官村、武官西村、五联村、五泉西村、五泉东村、正风村、光明村。

鲁桥镇下辖18个村:

孟店村、南权村、北权村、东里村、东里东村、东里西村、武家村、楼底村、北坡村、东沟村、西街村、南街村、东街村、峪口村、坊南村、吴家道村、惜字村、民联村。

徐木乡下辖9个村:

永合村、毕家沟村、桃沟村、冯家原村、福音村、徐木村、老庙村、苟家村、朱家湾村。

陵前镇下辖19个村:

陵前村、肖家村、朱家村、甘涝村、周西村、石马道村、双胜村、焦村、三店村、上河村、长坳村、口外村、柴尧村、铁家村、墩台村、双槐村、大寨村、三胜村、曹师村。

马额镇下辖11个村:

郝家村、邵村、新安村、南王村、邓家村、文龙村、蒙家村、高家村、郑家村、魏回村、马额村。

新兴镇下辖16个村:

新兴村、岩尧村、柏社村、南社村、秦家村、和平村、曹惠村、张坳村、五爱村、里寨村、丰王村、塔凹村、五四村、牛安村、红旗村、焦寅村。

嵯峨乡下辖20个村:

杨杜村、张岳村、樊家河村、冯村、河西村、三社村、天井岸村、槐树坡村、杏树硷村、唐陵村、洪水村、赵家村、岳村、屈家村、寨子村、官庄村、大盘村、杨家山村、小盘村、三联村。

前景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保持在13.5%。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规模内工业产值达到88亿元,年均增速30%;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年均增速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0亿元,年均增速26%;财政总收入达到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年均增速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均增速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十一五”末,基本实现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安康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三原。

三原县特产

疙瘩面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该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

三原泡油糕

由唐代佳点“见见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糕面隆起,泡泡蓬松,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状玲珑剔透,犹如巧制凌花<br>

泡泡油糕是三原县很有名气的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 “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吃起来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烫熟,加入辅料,入油锅炸制而成。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

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独到之处。平时人们吃的油条油饼蓬松发虚主要是因为钒碱和面粉的配比恰当,放入热油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膨胀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钒也不施碱,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烫面,同样蓬松涨发。它要求糕饼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处,对油温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油糕投入到一定温度的油锅内,内部水蒸气大量形成,气体急剧上升的同时,蛋白质性变而展开,淀粉膨胀焦化,气泡逐渐形成,并在高温环境中固定下来,要求出锅的油糕不落架(不蔫不瘪)。

三原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赞赏。它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景点介绍

三原名胜有新兴镇惠家秦汉宫殿遗址、武官坊的黄白城遗址、唐太祖李虎墓、唐高祖李渊墓、唐武宗李炎墓、城隍庙、龙桥、中五堡文峰木塔,杨虎城公馆等。

1.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树,四季争妍,假山秀石,曲径通幽。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使其更更具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3.于右任故居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先生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会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浓浓乡情和“布衣大臣”的高尚情怀。

4.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城北,是我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廷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县文物旅游局管理。

5.于右任纪念馆于右任纪念馆位于三原县城东“西三”一级公路入口处,1992年由家乡政府、群众干部以及台湾、日该国等各界人士集资兴建,1997年9月正式开馆对外开放。馆内有“于右任生平事迹展”、“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和“全国名流书法展”三个陈列室和碑亭、碑廊。是学习书法、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佳场所。曾接待大批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和专家。

6.古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

7.孟店民宅孟店民宅古建筑群,位于三原县城西北10华里的鲁桥镇孟店村。施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住宅。该建筑古朴典雅,高台石阶,曲屋连属,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风格。其中琳琅满目的砖、木、石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工艺精湛绝伦,寓意深刻准确。置身其中,犹如置身于一部隽永的历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精巧的建筑,精湛的雕刻,精美的书法绘画及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众多游人和影视单位前来观光拍摄。

8.文峰木塔位于三原县城东南10华里的安乐乡中王堡,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陕西唯一一座木质古塔。塔共三层,六角攒顶,四重檐,冀角高挑,玲珑俏丽。塔高24米,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塔基之上,塔台与北侧大殿之间有砖筑坡道相连。塔内设有扶梯,拾级而上可到二、三层,登塔远眺,阡陌交错,远山如黛,泾渭如链,景色如画,使人心旷神怡。

战略地位

三原县战略地位重要,军事给养充裕,历代均驻有重兵。今依史料多寡,分详略记述于后。

一 、清代以前驻军

东汉时,境内黄白城(今三原县西阳镇武官坊北)为朝廷储粮屯兵之处。汉献帝兴平元年(194),李傕挟汉献帝到此,7月李傕封池阳侯,屯兵黄白城。

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麹允屯兵黄白城以拒秦王刘曜部将赵染。

东晋永和六年(350),羌酋白犊屯兵黄白城,后降于苻健。

前秦皇始二年(352),苻健设三原护军。此后苻秦以三原为基地与姚襄、姚苌多次激战。

北魏孝明帝年间,毛鸿宾、毛鸿远兄弟在嵯峨山一带聚集兵勇,设义栅为据点,抗拒四方来犯者。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在境内白渠旁分给南北衙兵腴田,建立父子军。

唐末黄巢起义军占长安,宦者曹知悫在嵯峨山集壮丁,数次遣人人长安,滋扰义军。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华原温韬聚众,占据嵯峨山为基地,盗发关中诸帝陵。

明崇祯四至十四年(1631~1641),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三次围攻三原。十至十四年,义军占据境内乡村,休养生息;又分兵往西凉一带筹措军马。十六年(1643),终于攻取西安,改西安名为长安,建大顺政权。

为抗拒李自成义军,本县乡绅焦源溥、马蓬臬及王征、来复等,敛收兵勇,固守县城。崇祯八年(1635),西安各府尽归义军,惟三原守城坚固而终未能下。

清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回民起义军曾三次控制三原、泾阳,驰骋渭北各县。

为镇压回民起义,三原、泾阳两县团练联盟数千人,血洗当地城内外回民。清廷将领雷正绾、冯右元亦督兵驻扎三原。以后义军伤亡惨重,余部退回甘肃。

二、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6年(1917),皖系军阀陈树藩所属张义安备补营驻三原;同年又派旅长曾继贤、团长严锡龙部进驻三原(张部驻西门,曾部驻山西街,严部驻姚家巷)。张义安于民国7年(1918)率部在三原起义,曾、严逃跑。

民国7年(1918),陕西靖国军在三原成立,于右任为总司令,总指挥胡景翼部驻扎三原县城。

民国10年至11年(1921~1922),陕西陆军第一师驻扎三原东关,师长胡景翼,副师长岳维峻。

民国15年(1926)春,镇嵩军重兵围困三原,历时六月之久。原驻守三原的驻军和前来支援的部队有:国民三军三师杨虎城部之李子高旅;国民二军姚振乾旅,党毓琨旅,国民三军三师王保民团,国民二军二师甄寿珊、王绍猷旅,李云龙(虎臣)、赵寿山营,张汉民炮兵营。

民国7年至16年(1918~1927),国民军田玉洁师驻三原,后由魏凤楼师接防。

民国21年(1932),国民党军队孙立功营驻军三原。

民国22年(1933),国民党军队杨竹筠步兵团,王泰吉骑兵团驻防三原。

民国25年(1936)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十七路军主力布防泾阳、三原一带,任命五十一旅旅长赵寿山为渭北警备司令,率部驻守三原城内盐店街。时年三原境内驻有红军,均在农村。周恩来、彭德怀、肖克、左权、任弼时、南汉宸等红军将领都在三原作过短期逗留。十七路军和红军互相交流作战经验,关系密切。

1937年8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2日后,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先后从陕西泾阳、三原、富平出发,挺进华北抗日前线。

民国26年(1937)“二二”事件(东北军少壮派枪杀军长王以哲)后,杨虎城率特务营(营长宋文梅,中共党员)于2月6日移驻东里堡。特务营帮助红军第十五军团购买军用物资,将百余支枪支和弹药送交中共地下组织;将无线电台和部分装备送交南下红军。同年底,随杨虎城部撤走。

民国28年(1939)国民党三十七集团军司令部驻三原(今县委西侧新庄巷),司令陶峙岳。驻防期间建桥,修渠,修蓄水池,发展教育,风纪严整。民国33年(1944),缩编为国民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刘勘。民国35年(1946)撤走。

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三十八军暂编十七旅驻守三原,曾征调民工修补城墙,构筑工事,乱派“军粮”,抢物索钱,军纪废弛。同年,国民党第三十六军进驻三原县城(今县联社内),军长钟松。民国35年(1946)撤走。

民国37年上半年至38年3月(1948年~1949年),国民军新九旅驻县城城隍庙内。

民国25年(1936)~民国38年(1949)3月期间,三原农村东里堡、孟店、惜字村、武官坊、林李堡、西秦村等也经常驻有国民党军队,散派草料,强占民房;尤以两广部队军纪废弛,滋扰百姓,民众怨恨。

三、建国以后驻军

1949年6月,西北军区独立二十一团驻三原县城,1950年7月奉命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独立第六团,不久移防富平。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医院驻三原县城山西街,1955年改为疗养院移驻临潼。

1949~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三军炮兵师部分军队驻三原纱帽巷(师直机关在富平)。

此外,兰州军区常驻本县的有保卫军事单位、军事设施的警卫通讯部若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