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峡文化
释义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名:三峡文化

外文名:Culture of the Three Gorges

分类: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

核心区域:长江三峡流域

三峡壮美的自然景观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云忽云根”,描写瞿塘峡的雄奇风貌;唐朝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刻画巫峡之秀美;宋代大诗人陆游用“船上急滩如退鹢,人缘绝壁似飞猱。口夸远岭青千峰,心忆平波绿一篙”四句,形容西陵峡的险峻。三峡各有若干景点:瞿塘峡口有著名的夔门,就像杜甫所写的,有双崖把门,江北为赤红色的赤甲山,江南为粉白色的白盐山。北岸有险峻的栈道,绝壁上还有独特的悬棺,形成无比神奇的景观。巫山以十二峰最为有名,十二峰的名字甚有仙意,道是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而以望霞峰最为秀美,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迎送霞光,因名神女峰,传有若干神话,也有许多诗赋来赞美她。相传她是天上的西王母的女儿的化身,她还曾助禹治水,因而被后人祭祀。战国时代诗人宋玉还专写了一篇《高唐赋》,描写这位神女和楚王的一段恋情,后来成为“巫山云雨”成语的来历。西陵峡有许多险滩,古人有诗形容“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其中最有名的险滩名字就很吓人:青滩、泄滩、崆岭滩。这些滩里怪石横陈,水湍流急,惊险万状。著名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也在其中,那是因为其峡壁形状如兵书、宝剑、牛肝马肺之故。崆岭滩得名于“空舲”,“务空其舲,然后得过”,就是说必须使船空了才能轻飘过去。这里乱石暗礁,锋利如剑,十分惊险。

三峡民族民俗文化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比如唐朝的李白,便曾在公元725年、759年三次游览三峡。725年,年方25岁的李白,驾着一叶轻舟在三峡中急驶,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的名句。759年李白已经58岁,又两次来三峡,那首有名的《早发白帝城》就是此时写下的。“诗圣”杜甫,从765年至768年,先后滞留三峡地区三年,他传留后世的诗共437首,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描写三峡风光的。所以有学者说:“三峡造就了半个杜甫”(《中国三峡文化》)。公元819至820年,白居易曾在忠县当了两年忠州刺史,他有关三峡的若干诗篇都是此时写成的。宋朝诗人苏东坡,1059年随父、弟共游三峡,共留下三峡诗篇六七十首,他们父子三人还把在三峡的唱和诗编成一本《南行集》专集。南宋诗人陆游,于1169至1172年先后有三年在夔州任职,他的大部分有关三峡的诗篇也是这时写成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诗,把三峡装扮得特别富有诗意。美丽的风景配合上那些绝妙的诗词,使后人把三峡称为“诗乡”。据说奉节有位民间诗人,正准备把奉节的大东门民居建筑群,整个迁移出库区,原封不动建一座“诗城博物馆”,让人们有机会永远记住历代名人与三峡的关系。三峡地区另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就是三峡也是我国一种文体“竹枝词”的故乡。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像中唐诗人刘商有一首诗说:“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目看竹枝”,薛能则有诗曰:“春来还似去年时,手把花枝唱竹枝”。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有几句曰:“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岸关”,就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三峡地区还有“田歌”“山歌”和“号子”,都带有地方特色,号子是峡江劳动人民的一种特有歌声,因职业不同而又分为“船工号子”“抬工号子”“盐工号子”等多种,这些号子,唱出了三峡地区劳动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三峡文化的一部分。

三峡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应当特别提到。三峡古老民风中有春游踏歌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那里的春日旅游和踏歌,在宋朝称为“踏迹”或“踏碛”,其时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间畅游歌舞,十分热闹。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碛》描写当时的盛况说:“好邀蜀风俗,夔人贫亦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庆奉节,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称为“人胜节”。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倾城”出动,“贫”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盛况。龙舟竞渡是三峡地区各个江城更繁盛的节日活动。学者们考证,至今流行在我国南北各地水乡的龙舟竞渡,发源地就是三峡地区。当时应为古代当地民族的图腾祭祀日。这是上古时代一种对龙的崇拜形式。后来由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才改为纪念屈原了。在清朝时,川峡地区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阳,届时三峡各地的成千上万观众到屈原故乡看龙舟竞渡盛况。人们高唱着巴楚地区民歌,追念屈原:“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三峡地区的古老葬俗则有悬棺葬和船棺葬,这两种葬法都是将死者尸体装在船形的棺里,悬到崖洞里,据说在重庆巫溪县的断岩上一共横挑着25具汉代的葬棺,从江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自战国时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种葬俗。而这些自战国以来的古老的悬棺遗迹,至晚从唐朝就被当作奇观发现,在唐朝诗人孟郊《峡哀》的诗中就有“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的描写,宋初编的《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唐将王果,舟行三峡,望见悬岩中间有物似棺”。前面说过,三峡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动的地区,巴人相对中原的华夏民族而言,属于古代少数民族。三峡古文物中也有许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时期巴人的活动遗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庙地区,那里有相当于夏代的白庙巴人遗存。商周时期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的余家坝、云阳李家坝和涪陵小田溪等处,但发现文物最多的还是战国以后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铜器上常常有虎形饰纹和饰件,有的刻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作为器物的钮盖。有一件虎钮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还出现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图案,有8个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图语”。巴人的全部历史,至今尚是历史之谜,只在古文献中有零星记录,如《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有记:“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蛮书》记有:“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都和考古发现巴人古铜器上以虎纹虎钮表示巴人有虎图腾崇拜相吻合。相信,未来学者们会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历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浓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三峡文化分类

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

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

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为载体

民俗旅游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

饮食旅游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庆火锅为特色

名人旅游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将、贬官和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为主的

军事旅游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

移民文化:三峡地区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习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游文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