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维学习立方体模型 |
释义 | 三维学习立方体是欧洲学者费奥和博迈森提出的一个有效的学习立体模型;它反映的是管理技能中教与学的学习模式;因为此方法中含有实践、交往、自主三方面的因素,正好可以构成一个正方体的八个顶点,所以被称作三维学习立方体模型。 内容三维学习立方体模型有三个轴,相对于空间中的坐标来说: 横轴为实践性;沿此轴越接近原点(A) ,则学习的内容越抽象化、概念化和理论化;离原点越远,则学习内容越具体化、可操作化、越具有应用导向性。 纵轴为交往性;沿此轴越接近原点(A),则学习越是个人独立进行、与同事、同学间隔离的;反之,离原点越远,则学习中与同事、同学间相互交往讨论越多,采用形式必须是有组织的,如可建立班组制进行学习。 立轴为自主性;沿此轴越接近原点(A),则学习越是在教师或教学参考书严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的;反之,离原点越远,则无教师乃至书本指导而由学生自己去独立摸索。 从实践性、交流性与自主性三方面分析,寻找有效的管理教学方法。在企业开展培训和开发活动中,多以H点学习模型为主。 在培训过程中应让学员有更多的参与,使企业培训必须强调实践性,使学员在接受培训后能较快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 意义三维学习立方体模型可以检验一种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不过,由于管理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学习人员的素质差异,教学和培训的内容不一,很难说明哪种模式最有效,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找出最适合的模式;例如,A模式在传授知识上效率甚高,而C模式则更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 应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条件等具体情况,也不排除采用几个典型模型的混合运用的可能。 三维学习立方体模型可以有效地检验我们管理数学方法的效果;这个模型重要的地方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法,能让人们从中学会根据自己的逻辑与现状独立地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 分析八个结点A、B、C、D、C、F、G、H正好代表了八种典型的教与学的模式。 在此模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位于坐标原点的A点 和与之沿立方体对角线相对应的另一顶点H。A模式的特征是结构式课堂讲授,即教师要系统而又有条理地讲解理论,学生听、记。 H模式则相反,学习内容为某种实践性很强的技巧,教师不参与或退居幕后,由学生们自己相互切磋讨论。 至于其它B、C、D、E、F、G六个点,从坐标图上我们很容易理解了。 比如说B点,即指实践性很强,其余两方面很弱甚至没有。 G点则是自主与实践各占一半,而交往因素很微弱。遵循此三个维度,我们可以考查多种教学方法,比方说:案例讨论课便是遵循H模式的.实验性学习方法则侧重于自主性的。 示例前面案例教学法是遵循H模式的,为何这样说,这还得从 案例教学法本身找原因。案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 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已在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推出案例教学法用于管理教学。 案例用于教学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其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人、单位、地点名称可改用或略去; 其次.教学案例中应包含一些与管理相关的问题,否则便失去了研究学习的价值; 最后,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基于案例的这三个特点,典型案例课的教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人学习。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的课堂讨论阶段。 个人学习是后两个阶段的基础,学员必须首先认真自学。 小组讨论则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它可以使学员间交流,集思广益,还可以培养学员间沟通与协调能力。全班集体讨论则是大家的集体贡献。 另外,对于有些大型综合性案例,还要求每一个学员写出书面分析报告。 延伸三维立体方培训模型 利用三维立体方培训模型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开拓企业培训方式设计思路。 二,设计合适的培训方式。 三,达到企业员工培训的效果。 三维立体方培训模型为企业员工培训方式的设计开拓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所谓三维立体方培训模型是从欧洲学者菲奥和波梅森提出的三维立体方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转化过来的,菲奥和波梅森认为企业员工学习具有三个维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