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望洋村 |
释义 | 三望洋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清源乡,距城关4公里,与童洋、龟洋、清源、日洋埔相邻。该行政村总面积约8.974平方公里,水田3000多亩,农地2400多亩,林地面积14400多亩,海拔为823米,年均气温14.9℃。全村有600多户,2880多人,辖三望洋、杨柳秀(糗)、南阳仔等9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 三望洋,因村落周围山形貌似凤凰鸟的环绕,所以原名三凤洋,后因历史上,这里是寿宁通往庆元、斜滩、福安、政和等地的必经之路,商贸繁盛,方言谐音被商客误写为三望洋而更名。三望洋村的村民以著名石拱桥三望洋桥为中心,隔岸而居,该村以李姓为主,人数最多。其次是最大自然村杨柳秀(糗)村的叶姓。叶氏的发源地是河南南阳市,因战乱南迁至浙江小地,继而有部分迁到寿宁,至今繁衍生栖二十余代。杨柳秀(糗)村门前小河两岸长满杨柳树,因此得名杨柳秀(糗)。整个三望洋行政村姓氏较多,主姓有叶、李、张、范,其余还有徐、陈、黄、张、胡、吴、黄、冯、王、韦、袁等姓氏,均为汉族。 三望洋的石拱廊桥,名叫万春桥,俗称三望洋桥,是在石拱上加盖廊屋。历史上,三望洋是闽浙两省的主要通道,是寿宁通往福安、政和、庆元等地的必经之路。这座小小的石拱桥正好处在三岔路口上,往来客商云集,人流如梭,廊桥两岸自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贸之地。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桥头两端就有饮食店、草鞋店、药店、旅店等店铺数十家,仅草鞋店就有13家之多三望洋村南面建有座古庙(福林庵),有几百年的历史。 民间传说中有“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三枝蜡烛过岩洞,三天三夜三望洋”的说法。历史上寿宁县曾属政和所辖,宋朝时一个差役到寿宁催缴公粮,因被寿宁百姓挽留长住而无法交差,空手而归。回去后差役向县令描述说寿宁非常偏远,路途艰难,穿越一个岩洞需要点完三只蜡烛,经过一个三望洋村就要走三天三夜。话虽然极度夸张,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寿宁的山高路远的自然环境。 三望洋房屋以砖混结构居多,原有土木结构房屋还剩一部分。三望洋村建有马仙宫一座,各村还另建有大王庙。另外三望洋下去的洋深坑村,俗称百步岭,此村座落于四面环山的地方,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建有一座小水电站、一个养殖场,是游玩避署的胜地。村内古建筑有福临庵(即坑头庵)。 独特的气候环境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三望洋的独特的物产:花菇以朵圆、肉厚、质嫩、味香等优点,深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有“中国花菇第一村”之美称。同时还种植反季节秀珍菇,全村生产秀珍菇100多万筒,菌类生产正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随着菌类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三望洋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模式,80%的农户参与菇类的加工、销售,年收入大约5000元。另外茶叶、黄豆、地瓜干都是主要经济来源,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