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
释义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9年,座落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的入口处。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公里的总干渠。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恰似总干渠这条血脉的心脏,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远、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拦河闸全长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

介绍

背景

1961年5月13日,中国在黄河上自己设计和施工的内蒙古三盛公水利枢纽截流成功。这是河套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1959年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在河套灌区上游的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黄河水害和综合开发黄河水利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之一。这项工程以保证灌溉为主,还兼有保证下游工业用水、防洪、防凌、沟通包头至银川公路交通等作用,包括一条长2.1公里的拦河大坝、3处进水闸和一个2000千瓦的渠首电站等设施,还有完整的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三盛公水利枢纽是闸坝工程,建成后抬高闸前水位5米左右,能够保证河套灌区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30万亩引黄灌区适时适量地自流引水灌溉,一条总长180公里的总干渠使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过去的290万亩增加到77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

介绍

这一工程从开始勘测到提前施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援。苏联专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曾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数百名老工人支援,国家还为这一工程培训了千余名各岗位工人。三盛公水利枢纽显示了中国建国初期水利工程建设的先进技术水平和施工水平,这一工程利用水势运行规律,成功地解决了库区泥沙淤积和渠道泥沙淤积问题,保证了枢纽运行安全正常,渠道畅通无阻。

建成后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很好地发挥了调节水量的作用,根除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旱灾害,还发挥了防凌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沟通黄河两岸交通、保障下游用水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盛公黄河大坝使黄河两岸天堑变通途;还保证了包头市的工业用水,不再因枯水季节水量小而影响生产。

景观

三盛公水利枢纽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是黄河流域进入巴彦淖尔的门户,三盛公水利枢纽是中国唯一的一首制自流灌溉节制闸,承担着河套灌区865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是整个套区的水利大动脉,防凌防汛意义重大。三盛公水利枢纽始建于1959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拉善盟阿左旗接壤处。中心景区距乌海市83公里、银川市265公里、临河市60公里、呼和浩特市480公里。包兰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0公里,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公里的总干渠。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恰似总干渠这条血脉的心脏,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远、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拦河闸全长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

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干流的上中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依法确权划界的管理范围内;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拉善盟阿左旗接壤处;分布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原名三盛公)东南的黄河干流两岸,总面积129.31平方公里。中心景区距乌海市83公里、银川市265公里、临河市60公里、呼和浩特市480公里。包兰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西北旅游线路的一颗新星。风景区以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2005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地处东径106°52′-107°06′、北纬40°12′-40°18′之间,是河套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的结合部,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的边缘。

2、气象:

所在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短;太阳辐射强烈,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晴天日数年平均为109~131天,阴天日数年平均为42~63天。

3、水文:

内有58.1km黄河干流河道,其中枢纽上游56.6km属游荡型河流,平均河宽约2000m;下游1.5km平均河宽约2300m,黄河在这里显得雄浑壮阔,展现出她特有的神韵。景区内河湖串联,沟渠纵横,有众多不同形态可资利用的水体。

4、地形地貌:

分布有大量的黄河湿地和黄河流域难得的天然河滨沙滩。黄河上游左岸是神秘壮美的乌兰布和沙漠,右岸为神奇苍茫的鄂尔多斯高原。

5、自然资源:

除水域外,林草覆盖率可达80%,各种乔、灌木有几十个品种,野生动物100多个品种,湿地面积2万多亩,可耕地7万多亩,生态资源特别丰富。此外,还有黄河特有的流凌景观和黄河冰凌壮景。

人文环境

1、水利文化。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黄河干流上游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灌溉面积达870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区,也是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工程造型别致,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素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枢纽工程运行以来,在农业灌溉、防凌防汛、工业用水、水力发电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有邓小平、彭真、江泽民、乌兰夫、程思远、钱正英等国家领导人来枢纽工程参观、检查指导工作。枢纽工程可资开发利用的不同形态的水体和水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丰富,是科普修学、工业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 2、黄河文化。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主要是以枢纽工程所辖的58.1km黄河河道及其管理保护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确立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渊源,黄河的内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她以其博大的精神,雄浑的气势、特有的神韵令人向往。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养育了河套儿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人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依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和水利文化。

3、河套文化。河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劳动、融合、传承,创造了灿烂的河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民间书画、音乐、舞蹈、剪纸、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民俗风情等,都是构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创造性地建设了黄河一首制灌溉工程,使得这片原本干旱的土地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历史性地把黄河的灾害变成

为宝贵的水资源,形成了广阔无垠的河套平原,使这里成为名扬天下的“塞外江南”、“塞上粮仓”。并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治理江河、开发水利的文明历史。河套地区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融合之地。“百蛮之国”匈奴帝国曾在这里跃马驰骋,弯弓射雕;汉武大帝曾派大军在这里抗击匈奴、兴修水利、屯垦戍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曾经这里出使西域,沟通中西;和平使者王昭君曾经这里北上,胡汉和亲;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攻打西夏,统一中国;民国初年,晋、陕、冀、豫、鲁等地的贫苦人民“走西口”来到这里开发河套,建设家园。

4、民族(俗)风情

风景区所处地区为蒙古族乌拉特部、鄂尔多斯部和阿拉善部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资源。

旅游

黄河风情旅游区位于内蒙古磴口县境内的黄河干流上,由三盛公游乐园、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河套源度假村三个景区组成,是功能齐全的大型旅游景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此参观、考察旅游的人数达10万之多。 黄河风情旅游区是一个以黄河文化为底蕴,充分利用黄河水利和交通工程建筑的大型多功能旅游景区。景区以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为中心,以三盛公游乐国、河套源度假村为两翼,形成了一条体现黄河文明和河套源头特色的旅游线路。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河套灌区的源头工程,180公里的北总干引水区,象一条巨龙盘踞在河套平原,四座引水闸象四个喷泉滋润着河套850万亩良田,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特大型自流区源头枢纽工程,是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

每当灌期,闸下河水也哮、气势磅礴,游人登高远眺,可领略“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意境,是休闲、科考探险的绝好去处。枢纽工程与黄河铁路大桥、黄河水力发电站和黄河公路大桥四大建筑宏伟壮观,遥相呼应,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风情旅游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3: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