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能变
释义

唯识家为立万法唯识所变之理,类别能变的识而得三种能变。‘能变’为梵语parina^ma的汉译,近人霍韬晦译之为‘转化’,日本学者译之为‘转变’。此种‘能变’有三种,故谓为三能变。

【三能变】

(梵trividha-parin!a^ma,藏gyur-barnam-gsum)

(1)异熟能变︰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指八识中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异熟原有多义,此处唯取其异类成熟之义,即因是善恶,而果为无记,故云。亦即依善恶业因,招爱非爱之果,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八识之中,第七识非异熟,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谓(大正31·7c)︰‘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亦即第八识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故名真异熟,又名异熟识。

(2)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指第七识,即末那识。称第七识为思量,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故取此名。第六识亦审细思量,然间断不恒;第八识相续不断,但无审细思量。前五识二义俱缺,故以恒审思量独为第七识所专有,而名之为思量。

(3)了境能变︰又作了别境能变、第三能变,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前六识了别色、声等粗显之境,故名之为了别境识。《唯识论述记》卷二(末)云(大正43·298b)︰

‘以前六识同了粗境,异七、八故,合为一名。问︰此前六识亦缘细境,如佛六识等,何故但名粗?答︰(一)多分故,(二)易知故,(三)诸有情共可悉故,(四)内外道皆许有故,(五)大小乘所极成故,(六)不共义故。七、八二识不粗了故。’

除上述之外,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第八异熟识摄藏等流、异熟二习气。此中,等流习气为一切法的种子,作为亲因缘而变生现行;异熟习气为善恶业种子,作增上缘,资助等流习气,变生第八识及前六识的异熟果。以种子成为能变,故称因能变。又,八识各各变现见、相二分,起能缘、所缘的作用;此八识为种子的果,故称果能变。亦即第八识有因、果二能变之义,其他识只有果能变之义。如此,由因、果二能变变生世界一切诸法。

附一︰霍韬晦〈唯识与识转化〉(摘录自《绝对与圆融》)

识转化(vijn~a^na-parin!a^ma)的意义

世亲认为‘境’(vijn~apti)是一种存在,它的内容是由‘识’(vijn~a^na)的状态转化(parin!a^ma)而来才得以呈显的。所以识是境存在的依据,也即是现象的起源。真谛译的《转识论》说(大正31·62c)︰‘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诸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中略)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世亲‘唯识’的意思,正是要以‘识’来统摄现象界的一切法。

对玄奘‘识变’一词之辨正

玄奘把‘识转化’一词译作‘识变’或‘识所变’,把‘转化’(parin!a^ma)译作‘转变’或‘变化’,这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仿佛识自身凭借一种力量以变起境(客体之存有事),而不是识自身转化为境,故中国传统的唯识宗,很明显地有‘识为真,境为妄’的观念。

考世亲在研究大乘佛学之前,对数论有相当深入研究。根据数论的观念,是说宇宙万法都是从‘物原’转出,物原固然是真实,但万法亦非虚妄,因为这是在物原自身解体之后,才‘转成’万法的,这是一种存在状态的转换,而不是真妄的对立。世亲选取了parin!a^ma一字来表达他的意念,当与数论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应当依印度的传统,把vijn~a^na-parin!a^ma译为‘识转化’。

阿赖耶识的结构与转化的可能

上文说过,世亲‘唯识’的意思是要以‘识’来统摄现象界的一切法,识是境(现象界)存在的依据,境是由识转化而得以呈显,现在要谈的是识何能转化为境?

唯识宗认为现象的本源是‘阿赖耶(a^laya)识’,不论是个体生命(我)或客观的存在世界(法),都是从阿赖耶识转化出来。《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阿赖耶识的转化有两种︰‘(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说的就是有执受性质表相(upa^divijn~apti)的转化和作为处表相(stha^navijn~apti)的转化;前者转出个体生命,后者转出客观的存在世界。

但是,阿赖耶识如何由‘一个’识而转化出一切存在呢?世亲的解说是因为阿赖耶识是一个‘拥有一切种子(bi^ja)的存在’。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的内容,与阿赖耶识是一个整体性的关系,它的能量就是阿赖耶识的能量;种子的数目无量,因此阿赖耶识便能转化出无量的存在。

阿赖耶识的存在状态是异熟性的,所谓‘异熟’,即是一种因果酬答的关系。一切阿赖耶识转化出来的存在,都受前时的善、恶业(活动)决定,前时的业是因,现时的存在状态是果,由因到果之间,经历了变异的阶段,所以称为‘异熟’。因果连绵相续,形形色色的世界便自阿赖耶识中连绵不断地转化出来。世亲比喻阿赖耶识的转化活动‘像奔腾的大河一样地前后不断’,即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阿赖耶识一方面酬答前时的善、恶业,由此而转化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一方面又受当前的善、恶业所熏,由此再引起将来的酬报;生命就是这样的轮回相续。人究竟是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就由人的善恶业来决定了。

由此可见,唯识宗的‘识转化’理论,不但解释了现象世界的来源,而且对人生的方向,也提供了指示和答覆。

附二︰横山■一着·李世杰译〈世亲的识转变〉(摘录自《唯识思想》)

其次,我们来检讨第一颂的最后部份‘此能变唯三(其转变有三种)’。据前文所说,‘识转变是识,是分别’,也就是指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的心的作用。然而,唯识瑜伽行派共立八种识,即︰除了从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外,再加上了作为深层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和根源心的‘阿赖耶识’,故成八识。

世亲将此八种识,分类为如下之三种转变。用第二颂以下的表现来说,是如下三种︰

┌(1)是异熟而持有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转变

转变─┼(2)以阿赖耶识为所缘而叫做末那之识

└(3)了别(=可得)境的六识

简单说,(1)是阿赖耶识,(2)是末那识,(3)是六识。如此,从识=转变之立场,把从来的八种识,作为三种的转变来分类、整理,这才是《唯识三十颂》的意义所在。又经量部把转变称为种子的转变,即只就心的深层性过程来认取转变的。故经量部是从《大乘成业论》的见解,进一步开展出的。六识即包含表层之心理过程的整个活动,而用‘转变’一语来掌握,这就是三十颂的意义所在。‘转变’变成了代替‘识’或‘分别’,或者是把‘识’、‘分别’存在的状态,表现为更适当的言词所使用的。(中略)

那么,阿赖耶识的转变,是以转识的转变即‘分别’为原因的,是种子从未成熟的状态而变化为已成熟的状态的意思。与此相对,转识的转变,是以其种子的变化为原因而‘分别’的意思。即︰转变可分为(1)种子的变化和(2)转识的分别两个意思。但在此,把心的活动,作为是持有所谓的有机的互相为因果性来了解之时,对于‘转变’,应该要再加上一个重要的意思,现在为要使问题明了起见,用图来表解如下︰

┌──┐ (种子生现行) ┌──┐

│阿︵│ ──────> │ │

│赖种│ │转分│

│耶子│ │识别│

│识生│ │的︵│

│的种│ │转现│

│转子│ <────── │变行│

│变︶│ (现行熏种子) │ ︶│

└──┘ └──┘

简单说明上图︰(1)是从阿赖耶识中已达已熟位之种子而生‘分别(=现行)’,(2)是其‘分别’乃把自己的作用(活动)的影响,作为种子(习气)而植于(=熏习于)阿赖耶识中,(3)是其植下来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慢慢生长,再生新的分别于未来。据后来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等书之表现来看,

(1)是‘种子生现行’的过程,(2)是‘现行熏种子’的过程,(3)是种子生种子的过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