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脉紫菀
释义

三脉紫菀(学名:Aster ageratoides)为菊科紫菀属的植物。分布在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文学名:三脉紫菀

拉丁学名:Aster ageratoides

别称:野白菊花、山白菊、山雪花、白升麻、三脉叶马兰、鸡儿肠

二名法:Aster ageratoide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菊目 Asterales

科:菊科 Asteraceae

属:紫菀属 Aster

种:三脉紫菀 A. ageratoides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40-100厘米,细或粗壮,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屈折,有上升或开展的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3-7对浅或深锯齿;上部叶渐小,有浅齿或全缘,全部叶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浅色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或两面被短茸毛而下面沿脉有粗毛,有离基(有时长达7厘米)三出脉,侧脉3-4对,网脉常显明。头状花序径1.5-2厘米,排列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0.5-3厘米。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径4-10毫米,长3-7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下部近革质或干膜质,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毫米,内层长约4毫米,有短缘毛。舌状花约十余个,管部长2毫米,舌片线状长圆形,长达11毫米,宽2毫米,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裂片长1-2毫米;花柱附片长达1毫米。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长3-4毫米。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长2-2.5毫米,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生长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北部、东部、南部至西部、西南部及西藏南部。也分布于喜马拉雅南部、朝鲜、日本及亚洲东北部。

生长习性

生于林下、林缘、灌丛及山谷湿地。海拔100-3350米。

相关变种

光叶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较小,长圆形,背面除沿脉被极稀疏的微柔毛外余部无毛。

产四川西北部;生于山坡、路旁、河边及沟边,海拔2550-32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松潘。

狭叶变种

茎上部被微糙毛,叶线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0.7-1厘米,有浅锯齿,两端渐尖,薄纸质,上面被疏粗毛,下面近无毛;总苞片上端绿色。舌状花白色。

产于广东、贵州。

此变种的模式产于广东。据Courtois, 也产于安徽,确否还待证实。

无毛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常带紫红色,无毛,叶椭圆形或长圆形,上面无毛,下面密布黄色小腺点;萼齿卵状三角形。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疏松林中或山坡耕地边,海拔2800-33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中甸哈巴雪山。

毛枝变种

茎被黄褐色或灰色密茸毛;叶长圆披针形,常较小,长4-8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浅齿,顶端钝或急尖,质厚,上面被密糙毛,或两面被密茸毛,沿脉常有粗毛;总苞片厚质,被密茸毛。舌状花白色。

产于台湾、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包括海南)、云南东南部(富宁、砚山、蒙自)等地。

此变种极易与其他各变种区别,且较其他各变种更近于三基脉紫菀(A. trinervius D. Don),后者也有较厚质的叶和较密的毛茸。本变种的模式产于台湾。

宽伞变种

茎多分枝,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或卵圆披针形,下部渐狭,有7-9对锯齿,下面常脱毛,枝部叶小,卵圆形或披针形,全缘或有齿;总苞片较狭,上部绿色;舌状花常白色。

产于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此变种与微糙变种 (var.scaberulus Ling) 比较接近,且似为后者的一发育类型。模式采于贵州。

小花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较小,长2-3毫米;叶被极疏具节微硬毛,下面常带紫色。

产云南南部,贵州南部;生于林下、沟边润湿处,海拔1000-20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砚山。

异叶变种

茎多分枝;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有粗锯齿,枝部仅稍小,常全缘;总苞片较狭,上部绿色,常有褐色尖头。

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及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北部。

此变种的界线不明确,似为不同变种的混合,还待进一步的观察。华北的植物与原变种 (var. ageratoides) 接近,似为后者的一个发育类型。模式采于河北(古北口)。

相关用途

带根全草(红管药):苦、辛,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喘,乳蛾,痄腮,乳痈,小便淋痛,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详细介绍

introduce: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40一100厘米,细或粗:比,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屈折,有上升或开展的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3—7对浅或深锯齿;上部叶渐小,有浅齿或全缘,全部叶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浅色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或两面被短茸毛而下面沿脉有粗毛,有离基(有时长达7厘米)三出脉,侧脉3—4对,网脉常显明。头状花序径1.5—2厘米,排列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o.5—3厘米。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径4—10毫米,长3—7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下部近革质或干膜质,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毫米,内层长约4毫米,有短缘毛。舌状花约十余个,管部长2毫米,舌片线状长圆形,长达11毫米,宽2毫米,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裂片长1—2毫米;花柱附片长达1毫米。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长3—4毫米。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长2—2.5毫米,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