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江牛 |
释义 | 分布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三江、白石、水磨等地。1981年存栏3万余头。毛色以黄为主,次为黑色、草白色。头大额宽,角短向上,颈肩结合好,垂皮发达,前躯发育良好,胸较深宽,肩峰稍高,中躯较长,后躯较平直,臀部肌肉较丰满,母牛后躯略高于前躯。四肢稳健,筋腱明显,蹄平整坚实。 品种名称三江牛 类别牛 地理分布三江牛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理县、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温江地区北部山区均有分布。 产地及环境三江牛主要产于四川盆地西北边沿山区,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三江、白石、水磨、漩口、白花和映秀等乡、镇,以里石河、溪河、二河三条溪江汇合处所产者较好,故名三江牛。主要产区位于岷山、邛崃山交错的峡谷地带,海拔625~78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0.9~14.1℃,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0.2~23.4℃,年降水量850~1309毫米,相对湿度为83%,无霜期236天。产区有广阔的放牧地,有占总面积5.6%的草地和占总面积34%的疏林、灌木地;另有占总面积1.9%的耕地,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大豆等作物。牛在配种、妊娠、哺乳期间,有精料补饲。 品种特征三江牛头大,额较宽,角短向上、形如竹笋。垂皮发达,有皱褶。前躯发育良好,胸较深宽,肩峰稍高;中躯较长,腹圆大而不下垂;后躯较平直,臀部肌肉较丰满但欠宽,母牛后躯略高于前躯。四肢稳健,筋腱明显,前肢直立,后肢形如弓,步伐轻快,蹄平整,蹄质坚实,蹄叉紧。皮肤稍厚,但不失弹性。毛细,毛色较为一致,以黄色为主,约占68.0%,次为黑色和草白色。 品种性能三江牛成年公牛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19.3±5.5厘米,133.5±2.7厘米,168.2±9.7厘米,16.6±1.3厘米,375.0±61.8公斤,成年母牛分别为:106.9±6.5厘米,123.4±1.5厘米,148.1±9.2厘米,14.3±0.9厘米,266.4±40.8公斤。三江牛耕作力强,是四川山区的优良役用品种之一。 未来发展三江县有养牛的传统习惯,历史悠久,历史以来主要是以养殖劳役耕牛为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三江农民的养牛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养牛不仅仅只是为了耕田种地,而是作为一种经济收入手段被众多农民所接受。对三江农民来说,养牛作为一种商品开始进入市场,人们渐渐开始了肉牛商品交易,活牛交易市场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湘、黔、桂三省(区)的接边地区,有牛交易的历史基础,活牛交易市场发育迅速,形成了该县的独峒、同乐、富禄等三个活牛交易市场。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整合这一资源优势,提出了发展“一头牛”产业。特别是“九五”以来,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县“一片茶、一根竹、一个果、一头牛”农村经济四个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和扶持。通过采取科学养殖、改良品种、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活牛交易市场、强化流通服务等措施,使肉牛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目前全县每年活牛存栏数保持在9.5万头左右,出栏数保持在3.5万头左右。 2002年以来,进行黄牛品种改良14635头,产牛仔6919头,种植桂牧一号、新银合欢、羽叶结明等优质牧草15335亩。全县建立有独峒、同乐、富禄等三大活牛交易市场,也是湘、黔、桂三省(区)接边地区最大的三个活牛交易市场,年活牛交易量达12.5万头左右。肉牛产品加工企业“三江县桥牌实业有限公司”2005年列为柳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精包装的牛肉产品已走进各大中城市超市。 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一头牛”正在演绎成为三江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江牛走南闯北打天下,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牛越养越肥,产业越做越强,三江的“牛”越来越“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