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国大谋略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 罗吉甫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423708 出版时间:2008-04-01 版 次:1 页 数:28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励志与成功> 情商管理

内容简介

《三国大谋略》是作者“大谋略史”系列的首作,共收录114则三国故事,其中有思虑周详的策略规划,有神出鬼没的作战兵法,有犀利灵巧的言语机锋,有料事如神的锦囊妙计。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载为主,并参考部分可信的野史,排除《三国演义》等小说家言,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版本。

三国时代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不论是统率一方的领袖,还是为主效力的文臣武将,竞争赢家都有满腹韬略——包括高瞻远瞩的政略蓝图、明确的战略指导,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应变力。

编辑推荐

《三国大谋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国时代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不论是统率一方的领袖,还是为主效力的文臣武将,竞争赢家都有满腹韬略——包括高瞻远瞩的政略蓝图、明确的战略指导,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应变力。

作者简介

罗吉甫,台湾新竹人,一九五九年生,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担任高职专任教师;新学友儿童周刊、锦绣出版社编辑。现专事写作。著有《野心帝国》《商战孙子》《商战吴子》《诸葛亮领导兵法》等书。

目录

序 灵活而远大的谋略学/001

前言 满腹韬略的竞争赢家/001

运用策谋的思考力

1 诈病邀宴,孙坚擒杀张咨/003

2 出城练箭,太史慈突围求援/005

3 晓以大义,程昱说服靳允/008

4 借刀杀人,曹操暗整祢衡/011

5 拷讯如法,满宠巧救杨彪/013

6 明友暗敌,孙策计赚皖城/015

7 反弱为强,曹操鸟巢劫粮/018

8 三袁相争,曹操坐收渔利/023

9 一夕生变,曹操水淹邺城/026

10 虚与委蛇,徐氏亲报夫仇/028

11 以退为进,杜畿平定河东/030

12 乡人引路,曹操重创鸟桓/033

13 借物使力,曹冲善用智谋/036

14 离间敌营,贾诩一言立功/038

15 广结善缘,刘备入主益州/040

16 以黑制黑,郑浑治盗有方/043

17 争取人心,刘备礼遇许靖/045

18 威之以法,诸葛亮铁腕治蜀/047

19 且战且和,曹操坐观虎斗/049

20 攻心为上,吕蒙袭取荆州/052

21 构陷手足,曹丕用尽心机/055

22 因衅击之,苏则河西平乱/057

23 前事不忘,司马懿拖功了得/059

24 弈棋射戏,陆逊指挥若定/063

25 改剿为抚,诸葛恪降服山越/065

26 装疯卖傻,司马懿败部复活/067

27 以眷招安,司马师平息兵变/070

28 散布谣言,司马昭耗尽敌粮/072

高瞻远瞩的企划力

29 假道伐虢,袁绍轻夺冀州/077

30 奉帝迁都,曹操独揽朝政/080

31 屯田收租,曹操不虞缺粮/084

32 遣使连和,曹操笼络关中/087

33 还民绵绢,曹操从善如流/090

34 焚书不究,曹操顾全大局/092

35 洞烛先机,诸葛亮隆中对策/094

36 机关算尽,孙、刘结盟抗曹/097

37 转守为攻,孙权进兵合肥/101

38 深谋远虑,诸葛亮北出祁山/103

39 知所权变,诸葛亮交好吴帝/106

活用兵法的战斗力

40 围魏救赵,曹操扫荡黑山/111

41 阵前逞勇,典韦一战成名/113

42 故弄玄虚,曹操大堤设伏/115

43 活用兵法,贾诩每言必验/117

44 声东击西,曹操白马解围/120

45 以兵为饵,曹操诱斩文丑/122

46 无故撤退,刘备半途伏击/124

47 降营火攻,黄盖名扬赤壁/125

48 攀岩走壁,贺齐突袭奏功/128

49 以小搏大,蒋济暗施妙计/130

50 虚晃一招,张飞欺敌无功/132

51 半济而击,郭淮远水为阵/134

52 开门迎敌,赵云胆识过人/136

53 设伏佯败,张既痛击胡兵/138

54 沉着应战,陆逊火烧蜀营/140

55 舍小求大,陆逊用兵如神/144

56 分兵自弱,曹仁大意落败/146

57 及时上谏,董昭转危为安/149

58 滥城充数,徐盛欺敌以方/152

59 迅如闪电,司马懿快斩孟达/154

60 审时度势,司马懿敉平辽东/156

61 进退失据,姜维出师不利/160

62 雪地突击,丁奉速取东兴/162

63 漏夜修城,张特转弱为强/164

64 见好不收,姜维铸下败因/166

65 渡险奇袭,邓艾攻灭蜀汉/168

66 擂鼓佯追,陆抗收复西陵/171

灵机一动的应变力

67 比手画脚,孙坚只身逐寇/175

68 行酒谈笑,孙坚智退敌兵/177

69 压低姿态,田畴顺利出使/179

70 随手一指,曹操幸运脱险/181

71 舌灿莲花,陈登化解危机/183

72 割发自刑,曹操树立军纪/186

73 随机应变,刘备安全脱身/188

74 易容有术,李孚出入自如/190

75 谋定而动,张辽稳住军心/192

76 急中生智,曹操有惊无险/193

77 回船受箭,孙权化险为夷/195

78 指桑骂槐,简雍谏废恶法/197

79 连哄带骗,赵俨安抚叛兵/198

80 挑拨父叔,曹操演技精彩/200

洞烛机先的判断力

81 趋吉避凶,荀彧、许劭有先见/205

82 摸清敌情,荀彧固守鄄城/207

83 逆向操作,程昱保全东阿/210

84 御前煮粥,献帝惩贪救民/212

85 明哲保身,曹操让位袁绍/213

86 不信谗言,曹操驭下有道/215

87 慧眼独具,贾诩择主而事/2侣

88 掌握兵机,曹操先胜一筹/221

89 伪扮弱者,程昱逃过一劫/224

90 斩草除根,曹操乘胜追击/226

91 观察入微,张辽劝降昌稀/228

92 拒不退兵,钟繇河中取胜/230

93 缓以待变,曹操刈除二袁/232

94 去梯求教,刘琦远走避祸/234

95 惑君徙臣,周瑜谋害刘备/236

96 师出有名,曹操诱反关中/238

97 筑坞建寨,吕蒙步步为营/240

98 发兵解危,夏侯渊一举双赢/242

99 速战速决,吕蒙全胜回师/244

100 先发制人,张辽以寡击众/246

101 七擒七纵,诸葛亮收服孟获/249

102 故布疑云,文聘安守江夏/252

103 先人夺心,贾逵驰援夹石/254

104 巧设圈套,曹舣屏退佞臣/256

105 临岸伏击,满宠合肥大捷/258

106 缓以待敌,魏军逼走孙权/260

107 明察秋毫,孙亮定罪黄门/262

108 怀柔施恩,羊祜瓦解东吴/264

负面教材

109 拙于抚众,王允平白送命/269

110 坐失良机,吕布殒命下邳/273

111 有恃无恐,公孙瓒身首异处/276

112 黔驴技穷,袁绍势蹇官渡/279

113 舍水上山,马谡兵败街亭/282

114 错估形势,钟会孤掌难鸣/284

序言

灵活而远大的谋略学

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角逐,众家集团竞争,有的飞黄腾达,有的灰飞烟灭,其中或有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时候,胜负决定于谋略运用之成败。

序灵活而远大的谋略学00三国大谋略00谋略学有两个最重要的特质,一是灵活,一是长远。

同一种谋略,有时用在这个地方成功,用在那个地方却失败;有时情境类似,在不同的时空,用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结果居然相同。谋略运用的成效,固然有点运气成分,但也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微妙之处,很难言传。

能否言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施谋用计,不可套公式,不能僵化,不要死脑筋,不要想“以前可以,现在为什么不行”,不要问“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孙子兵法》中有一句“战胜不复”,意指上一次赖以制胜的招式,下一回套用说不定反而成为致败因素,因此每一次打胜仗的手法,不会一模一样,不能一成不变。

“兵形象水”,《孙子兵法》用这四个字来说明用兵要灵活的道理。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作战没有一定的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

马谡兵败街亭,常被后人作为熟读兵法而不知变通的负面个案,马谡因此被讥为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主角)之流。《三国演义》把这一段写活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把守街亭一事交给马谡。马谡违背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交代,屯军于山上。王平警告他,万一魏军四面包围,断绝汲水通道,如何是好?马谡引用兵法说:“凭空视下,势如劈竹。”水源被切也没关系,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魏军把马谡屯军的山头给团团围住,蜀军丧胆,不敢冲下山,哪来“势如劈竹”?山上没水,做饭不得,军心大乱。置之死地之后,投降都来不及了,哪来“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没背错兵法,《孙子兵法》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都讲明了山上布阵的优势,攻击的一方不要向上攻击。但谨守这么一条,食而不化,忽略了战地环境的其他条件,就变成死板的教条,最后成为败北的原因。

美国有一位很另类的成功学大师,名叫丹·肯尼迪(Dan S.Kennedy),他写过一本书,中文译为《姿势不对,照样得分》(台北·脸谱出版社)。

丹·肯尼迪认为很多传统观念里被视为成功的因素,其实大有问题,诸如正面思考、乐观进取、天赋、学历、谦虚、毅力等,都是迷思,不如统统把它们忘记。

为什么提出这些质疑?例如,和正面思考恰好相反,许多人成功正是基于愤怒、憎恨、复仇的心态,为了一雪前耻,发愤图强,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愿做(勾践复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和乐观相反的,悲观或负面思考未必是缺点。做最坏的打算,虽然保守但是安全,可以减低风险,不做没有必要的冒险。

要成功,就不要谦虚,应该自我营销,不需要客气。尤其是在报酬上,身价多少就要求多少,不要抱持奉献的态度,坏了自己行情。

也不必为了人和,不敢得罪人。气焰太甚,招惹争议,虽然是负面标签,却是很多成功者共通的特质。

所以,毅力不一定是好事,见好就收,见不好就放手,这样半途而废,不是很好吗?

丹·肯尼迪看起来好像刻意反叛,要颠覆,要反转,要革命,实则不然。他并非哗众取宠,也不是愤世嫉俗,他要强调的,不是传统观念对不对,而是提醒大家不要盲从。某些既定的古老智慧或观念,似是而非,却形同金科玉律,主宰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无从反省,反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从这本书的英文书名No Rules就可知道,他鼓吹的是不要套公式,应该勇敢打破规则,不要安全地走老路。

从谋略的角度来看,丹·肯尼迪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

谋略要想得深,看得远。再来谈子午谷出兵的争议吧!蜀国第一次伐魏,魏延突发奇想建议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县)出发,循秦岭而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不超过十天,可抵长安。曹魏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此人无能且胆小,一定会惊慌而走,等魏国派兵来援,诸葛亮已由斜谷赶到接应。这样,便能一举平定关中地区。

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计划,遭后人无数批评,说他太过谨慎,缺乏冒险精神。他们忽略了魏延的战术太过一厢情愿,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一定”之上,一个都不能出现意外:

1.长安守将夏侯楙一定会出城逃走。

2.长安城其余的文官武将一定不会死守长安。

3.魏军的后援部队一定姗姗来迟。

4.诸葛亮一定如期赶到。

这些假设变量过多,且不如魏延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其中曲折,本书第38则已论,不再赘述。

在此要强调的是,后人读史,每每争论于进攻长安要走哪一条路线,很少人反过来问:为什么一定要攻长安?

不是不必攻打长安,而是不必急着直取长安。

攻下长安,然后呢?补给线那么长,如何维持?魏军势必设法夺回,如何应对接下来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有必要和魏国直接卯上,成为魏国的首要目标吗?

这些问题魏延不必想,诸葛亮却不能不想。

魏延想的是战术,诸葛亮想的是战略。

研究一下诸葛亮五次用兵的路线,可以断定他根本没有直取长安的意思。尤其头一次出兵最为明显,最靠近长安的路线出的是疑兵,主力部队迂回往西,绕了好大一圈。

所以你问我如何攻长安,我支持首次北伐的方案:派赵云、邓芝率少数兵力,由褒斜道进击关中,转移长安守军的注意,诸葛亮率领主力出阳平关,经武都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

虽然这次失败了,但败在马谡失守街亭,并非战术本身之误。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亮”,否定这个方案。

诸葛亮的打法,可贵的不仅在于稳扎稳打,避免全军覆没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兼顾后勤补给和形成犄角,这是永续经营的保险方案。保守,但是保险。

夺下凉州,觊觎关中,只要掌控南中、蜀中、汉中、凉州、关中,兵源、粮秣、财源便有了保证,同时也就有了和曹魏长期抗衡的本钱。这是诸葛亮并未采纳魏延直取长安的建议,而是先平南中,再不断指向凉州的战略依据。这些诸葛亮并未告诉魏延,魏延嘀嘀咕咕在所难免。

诸葛亮的布局深谋远虑,不细察不易发现。用谋眼光宜远,此谓之“大谋略”,不是小聪明,不是小伎俩。机灵、机智,是智多星赖以生存的本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就是大局意识,在大目标确定后,一切服从于这个大前提,进退取舍,到底要什么,或者说到底不要什么,就很清楚。

《三国大谋略》收录三国谋略个案一百一十四则,有布局长远的大谋划,有眼光辽阔的大策略,有灵机一动的机智,当然也有足为借鉴的负面教材。能在内地面市,让人感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