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观 |
释义 | 三观是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理实践修行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之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空假中三观”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为旨趣。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 中文名:三观 来源:《华严经》 性质:宗教学说 三观一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一。1。空观:又云从假入空观。空是离性离相义。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为空;由观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以空观荡除见思,以假观荡除尘沙,以中观荡除无明,即毕竟空为空观。换言之:自世俗常识(假)进入宗教认识真理(空)为空观。 2。假观:又云从空入假观。假是无法不备义。观一念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为假;即由观一念假,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法,以假观立俗谛法,以中观立中谛法,三法皆立为妙假观。换言之,不留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为假观。 3。中观:又云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之对待。观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为中;由观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为圆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以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为中道观。 二。据“维摩经文疏”卷二一就别、圆二教,以简别三观之相,举出别相、通相、一心等为三种三观,即: 1。别相三观:即历别观于三谛。若从假入空(空观),仅得观真谛;若从空入假(假观)仅得观俗谛;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真、俗二谛。此别教之三观。别教认为三观尽不相同,且为依序渐观,故又称次第三观、隔历三观。依次可断除三惑而得三智之妙论。 2。通相三观: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若从假入空,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皆是空;若从空入假,知俗假是假,真谛中道亦皆是假;若入中道正观则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皆是中!即以一观而皆通为通相三观。 3。一心三观:即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观一念心毕竟无,净若虚空为空观;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为假观;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为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为一心三观。 上述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即指圆教之三观,圆教认为三观乃一念心中,融合空假中三谛之真理,称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又因观之对象,在一念心,故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为即空、即假、即中之观。此即破执心(空),以一切现象似有(假),体达绝对世界(中),而在一念中作观为旨趣。 对此一念,宋代山家派,指此一念为妄心,但山外派则认为是真心!山家派视观之对象(境)为妄心的有力理由,乃根据“摩诃止观”卷五上,三科拣境(区别)说。即在决定观之对象时,要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境界。先在三科中取五阴,复在五阴中取识阴,又在识阴中取第六识心王,为作观之对象,此系直取凡夫妄心为观之对象。 三。在化法四教中,属别、圆二教之观法。若将三观配于四教,则空观属藏、通二教。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为无实体,而终归空理,此即所谓之析空观。通教则更进一步体达一切诸法,如幻而入空理,此即体空观,此观能断除三界内所起见思惑。然空观偏向空理,故称“但空观”。对之别、圆二教之空观,则称“不但空观”。但通教对利根、钝根修观时,有时会令利根者,从但空观而进入不但空观,如别接通、圆接通即基此种理由而来!? 假观属别教观法,台宗将假观分为二种:1。生死假,即痴迷众生之情见。2。建立假,即圣者以出世智眼所照之见。前记藏、通二教之空观,从假入空时之假,属生死假而尚未达建立假。别教之假观,则以空入假之观,于空之上安立假差别,故为建立假。别教之特质,即为观无量四谛而建立恒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 另立圆教之假观与别教之假观不同之处,即别教将空、中二观别立,互不相即,且独立假观为对境,唯断尘沙惑;而圆教则视空、中二观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为对境,能同时断除三惑。 中观属圆教,为最高无上之观法!乃融合空、假二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观中道理而圆解三谛,称为不但中观。换言之,别教之中观则称但中观。别教以修但中观,须先于十住位,修空观以破见思惑,次于十行位,修假观以破尘沙惑后,方得进修中观(但中观)以破无明惑!此三观一心,同圆教之不但中观。 [维摩经玄疏卷二、摩诃止观卷五、法华经玄义卷一、金光明经玄义卷下、四教义卷一、宗镜录卷三五]四。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另立三种观心法,即: 1。从行观:又云约行观。专就诸经之行门而修观,即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如观“阴”等即是其意。 2。附法观:附诸法相以修圆观,即四谛五行等法相,入一念心,以成其观 3。托事观:又云历事观。假托事义以成修观,随历一事以观法相对,以助修观。如假借王舍城为观,则观王为六识心王,舍为五阴,王舍城为吾人之一身,乃至此王舍城即空假中,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阴则舍空,空即涅盘城。 又“十不二门枢要”卷上,十乘为三种观法之通体,托事、附法、从行等,则为三种观法之别相。 [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止观义例、止观义例随释卷六]五。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之南山三观。依序二乘、小菩萨、大菩萨之观法: 1。性空观:声闻、缘觉二乘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称性空观。相同台家所说之析空观及体空观。 2。相空观: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相!必常以此理观察自心,称相空观。 3。唯识观:识即心识。别、圆二教大乘菩萨,了知世间一切外尘诸法,皆唯识所现,心外无物,自性本清净!此理深妙唯意缘知,称唯识观。唯识观又分二种,即利根所修“直尔总观”与初心所修之“历事别观”。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四]六。华严宗杜顺大师,依“华严经”所立法界三观。法界指所观之境; 三观,指能观之心。 1。真空观: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真为非虚妄之念虑;空为非形碍之色相。以简别妄情显真性,而归平等空性,使见色非实色为真空,令见空非断空为真性,如此则能泯灭妄情所见事相,而彰显真空妙体。 2。理事无碍观:即四法界中之理事无碍法界。理是性静明体,事是形相分限义。即观万象差别之事法与平等无差理性,相融而无碍自在!乃因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变现;犹如水即波,波即水。亦即观真如性起万法,而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即理事无碍观。 3。周遍含容观:即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周遍乃无所不在;含容是无法不摄义。真如性乃一味平等,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全体,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相与多相互融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而重重无尽,为周遍含容观。 上述三种所观境,虽同一心法界,然因能观之智深浅不同,而有此三种别,故又称为三重观门。 杜顺大师又在“法界观门”中开真空观为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四句;开理事无碍观为理遍于事门、事遍于理门、依理成事门、事能显理门、以理夺事门、事能隐理门、真理即事门、事法即理门、真理非事门、事法非理门等十门;又开周遍含容观为理如事门、事如理门、事含理事门、通局无碍门、广狭无碍门、遍容无碍门、摄入无碍门、交涉无碍门、相在无碍门、溥融无碍门等十门说? [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 七。圆觉三观。“圆觉经略疏”卷下,举出三种修观之精神状态,1。奢摩他,意译为止,即止寂义。欲求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在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相同天台空观。2。三摩钵提,意译为等至。远离昏沉、掉举谓之等;令心平等安和谓之至。欲求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观而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能随缘历境而安心不动,相同于天台假观。3。禅那,意译为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欲求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能不分别生死、涅盘、止息、有无等之二边相。相同天台之中观。 又宗密大师将上述三观,依次称为泯相澄神观(静观)、起幻销尘观(幻观)、绝待灵心观(寂观)。 八。三观之异同,据“圆觉经略疏”卷下,二者之义理虽同,然意趣相异。其相同为泯相即空观、起幻即假观、绝待即中观。圆觉三观之相异处,乃明示行人之用心方便,多就心而成行,故不立所观境;天台三观则推穷诸法之性相,多就义理而生解,故立所观三谛。 同书又举出圆觉三观,共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轮是摧辗义,能摧毁惑障而转正智,故称为轮。二十五轮,即先依次单修静观、幻观、寂观三观,称为单修三观为三轮。次修“交络三观”,初以静观为主而兼修幻、寂二观,三者交络成七轮,再依次各以幻观、寂观为主而兼修其余二观,如此三个七轮总成为二十一轮。后以圆觉慧圆修三观,称为如意圆修观,此仅一轮,以上总计为二十五轮。 [圆觉经大疏卷下]九。“观经疏传通记”卷三,举出三种观心法: 1。观瞩观:如眼、耳等五识缘五尘境,瞩对现境,显现分明而无推度计量。2。观知观:谓与意识相应之知解,藉众相而观于义。3。观行观:即十三观等。依正定力而行推度境界之观法。若将此三观配于三分别,则观瞩观为自性分别,观知观为随念分别,观行观为计度分别。 马克思主义"三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人生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历史上的剥削阶级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如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权势主义的人生观,等等。劳动人民和革命阶级也有自己的人生观,如历史上那些为人民的幸福、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的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种种人生观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进步人生观的合理成份,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看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乐趣,这是高尚的革命的人生观,是共产主义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