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关 |
释义 | 关心外出务工人员,使其安心务工;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关怀“空巢老人”,使其安度晚年。 中文名:三关 术语:八卦术语、中医名词 八卦术语出自:《四十八法决·封闭法》 中医术语出自:《医宗金鉴》 八卦术语语出《四十八法决·封闭法》"手讲三关脚伸屈,一手三关脚直迂。肩肘腕胯膝可用,缩颈空胸步带躯"。在八卦掌系中以肩、肘、腕为手的"三关十以胯、膝、踝为脚的"三关"。所谓"关",即关卡。其意是以这层层之"关",防守封闭对方的攻击。 中医名词①脉诊部位。指寸口切脉的三部。《医宗金鉴》:“三关者,寸、关、尺也。” ②小儿指诊部位。又称指三关、虎口三关。小儿指纹显现于食指掌侧的三个部位,即风关、气关、命关。详见各条。 ③推拿部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称大三关。位于前臂桡侧缘。常用推法,自腕推至肘,为推上三关;自肘推至腕,为退下三关。旧说男推上,女退下,医生施治时均推左手,取推上三关之法。寒证、虚证用之,能培补元气,发汗行气。治发热恶寒无汗,四肢冷弱,赤白痢下,因寒而引起的头痛、腹痛等症。《幼科铁镜》作前臂伸侧为三关。 ④气功术语。其说不一。以身体部位而言:一指气沿督脉由下上行时遇到的三处较难通过的地方,即尾闾关、辘轳关(夹脊关)、玉枕关。《寥阳殿问答篇》:“人之尾闾,在尻背上第三节,……丹书名曰尾闾关是也。人之背脊二十四节,……有关在二十四节头尾之中,……此即夹脊关也。人之后脑骨,一名风池,其窍最小而难开,……此关名玉枕,又曰铁壁也。”其位置大致尾闾关在脊椎骨最下段长强穴处,夹脊关在心后背中,玉枕关在脑后两侧风池穴之间。精气在通过此三关时,多会遇到障碍,炁足方能过关,称“一撞三关”。此三关一般叫“后三关”。又有“前三关”之说,指下丹田、绛宫、泥丸三宫。另尚有以耳、口、目,或口、足、手,或鼻、手、足等为三关者。以内丹修炼的阶段而言,有“百日关”、“十月关”、“九年关”的三关之说。《天仙正理直论》说:“初关炼精化气,中关炼气化神,上关炼神还虚,谓之三关修炼。”就是指此三关。又有指内丹术中筑基、炼精阶段中三个修炼要点为“内三关”者。《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使性不变情为一关,情不变精为二关,精炁神打成一片,阳火石汇,炁不化精,神不外驰,常守于中,乃内三关也。” 古代三个关的总称(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在今山西。上党关一说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东带三关,”即此。 (2)即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江关在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西北。《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 (3)义阳三关。南北朝时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平靖、黄岘、武阳三关的总称。在今豫鄂界上。三关与郡城势如首尾,为南北兵争要地。《南齐书·州郡志》:义阳“有三关之隘”。 (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在今河北: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即此。一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 (5)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禅宗开悟的三个阶段即︰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乃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然烦恼之伏,犹赖对治功用,必至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 《雍正御选语录》御制总序云(卍续119·357上)︰ ‘如来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实有透三关之理,(中略)有志于道之人,则须勤参力究,由一而三,步步皆有着落,非可颟顸函胡,自欺欺人。(中略)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 雍正的说法,大体是以达‘前后际断’、露出前念后念间的一段空白心地,从而悟心性空寂为破初关。以‘大死大活’后,识得一切皆为真性之妙用,为破重关。以破无明,达任运现成,无修无证为踏末后关。这一说法对近三百年来的禅宗界影响颇大。 此外,对三关的解释尚有以破所参话头,于离意识分别的空白心地中见本来空寂之自性,称破初关、破本参。从空性起用,识得‘妙有’即真性所具妙用,称破重关。拂除悟 迹,达自如无碍之境,称踏末后牢关。或将分破第六、第七、第八识解释为破三关。或以悟入华严宗所说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解释为破三关。或有主张顿悟并无三关,高唱‘一簇破三关,犹是箭后路’者。清人钱伊庵的说法则为︰ ‘若夫本分、重关、末后之说,大悟有十八遍,原未必人人一脚便踏到底,然有二三番彻悟者,亦有六七番始圆悟者,更属无定。总以透彻为期,似不必概定人法双忘、离念泯绝处为本分体,以从体所发一切诸用为重关;更以铁蛇钻入金刚眼等句不受人惑处为末后。’ 此外,依《佛祖统纪》卷十〈遵式传〉所载,遵式为检验某一《楞严经》研究者对该经的理解程度,曾试出三问,以测验其人。后人乃称此为‘楞严三关’。其文云(大正49·208c)︰ ‘有贵官注楞严求师印可,师烹烈焰谓之曰︰阁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官许之。师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中略)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其人罔措,师即举付火中,于是楞严三关自兹而出。’ 附︰融熙〈禅宗的三关问题〉(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2}) 宗门有初关、重关、末后关的三个阶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样分划?我们若向佛学大辞典检阅,只得‘禅宗术语’寥寥四字,还是扑了个空,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禅宗的家里风光,要是找着个三关透澈的大德来请教,才能分疏得下。若向门外汉探讨,这就像向十字街头的担柴汉,问今天行政院议的是什么事相似。毕竟一场,无有是处。就让你当真找着个参学事毕的老宿,但如果你不曾下过一番寒澈骨的功夫,这老宿也无法靠两片唇皮,和你解释得明白的!所以三关问题,甚难论列。 此地有某禅德说︰‘佛法是绝对的,只须参!参!参!咄地一声,本来无物,更有何事?说什么二关三关?’笔者闻友人称说他的伟论,不觉叹道︰这位师僧,口门太阔了!去圣时遥,人多狂慧。若是这样儱侗,那么,心空及第归的人,便参学事毕么?中了状元便即成致君泽民的大政治家么?我们试就禅宗第六代祖慧能禅师的证道过程来体会一下吧!自达摩西来之后,像六祖这样利根,可说是古今无两了!可是他的历程,还是无阶段中有阶段的! 考六祖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便顿会玄旨。他马上便去谒黄梅讨分晓。黄梅勘曰︰‘来求什么?祖曰︰惟求作佛。’黄梅乃向他句下再搜曰︰‘汝是南方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祖对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和尚身与獦獠身不同,与佛性有何差别?’黄梅知他所见真切,乃半肯半勉曰︰‘汝合随众作务。’祖反诘曰︰‘慧能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黄梅被他透底一捞,原不至无言可说,无理可申。不过当时在东西两序大众之前,防招嫉妒,便道︰‘汝这獦獠,根性太利,着槽厂去。’祖知这事尚有大须商量之处,乃俯首贴耳,入碓房舂米,等候下文。后闻唱神秀偈语,他情不自禁,说偈推翻秀意。黄梅以红杏出墙,春光已露,乃邀他三鼓入室,勘其初悟,面授心传。六祖到了这时,如梦再觉;不禁脱口而呼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看六祖一口气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者,就是‘估不到’的意思。这可知他闻经开悟是一个关头,到了这时又是一个关头了。若硬说咄地一声,更无余事。那么,他何以到这田地才瞥地洞然呢?及黄梅送他到九江驿,舟中复把橹勘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渡名虽一,用处不同。’黄梅乃叮咛曰︰‘汝向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佛法不宜速说,速说佛法难起。’祖到怀集,顿忆前嘱,遂混迹猎人队里,随缘保任一十五年,养成露地白牛,然后出世为人。这可见贤如六祖,也不是一悟上齐诸佛的。 从上祖师悟处,各有差等。只如雪峰在德山会下作饭头时,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雪峰晒饭巾次。问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头曰︰‘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在(末后句是末关大机大用的语话)。’山闻,令侍者唤头至。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和尚会末后句。他日天下人不奈伊何!’又如夹山为七百众善知识,因僧问︰‘如何是法身?’夹山曰︰‘法身无相。’问︰‘如何是法眼?’夹山曰︰‘法眼无瑕。’为道吾所笑。结果散众谒船子和尚,才了大事。谁说禅关可一蹴而几? 古来说禅宗三关,以清世宗(雍正)为最露骨。世宗自许为作家君王。他在《御选语录》总序上说︰ ‘朕深明此事,不惜话堕,逐一指明。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圆融,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上来世宗的话,忒煞天花乱墬。行人除了出格利根,言下相应之外,其余必须于本参话头,猛着精彩,才能破得初关。破初关后,再加抖擞,然后荐得常住不动的重关境界。到重关后,偷心死尽,然后荐得寂照同时的末后牢关境界。这是功勋阶段,不容颟顸。世有誉人一镞破三关者,皆属欺人之论。笔者年前见狄楚青老居士之《平等阁笔记》,记其夫人悟后法语,并云冶开老和尚谓︰‘近时破本参者不可多见,尊夫人是一镞破三关,甚为希有。’我以为如果冶老当时真有此言,若非故意奖饰女流,激励男众的逗机方便语话,便是将佛法作人情了。 菩萨有隔阴之迷。你看古德如径山大慧普觉禅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母亲梦神人护一高僧入室而孕。诞时白光透室,举室称异。十六出家,即喜宗门。十九游方,至太平杯度庵,庵主迎待甚恭,云夜梦伽蓝神告知,明日雪峰悦过此,嘱令守候也。以悦语录示之,果然过目成诵,时人皆信是雪峰后身。后来他往宣州请益明寂珵公,寻往大阳谒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及坚首座,周旋三公会下多时,尽会曹洞宗旨。跟着又往参印心珣公,珣叫他去宝峰依湛堂准公。准寂后,张无尽又促他往谒圜悟,晨夕参请。‘于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念念不忘于心;甚至同客吃饭把箸在手,都忘下口。这圜悟笑道︰‘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他曰︰‘这个道理似狗看热油铛,欲舐舐不得,欲舍舍不得。’圜悟曰︰‘你喻得极好,这便是金刚圈、栗棘蓬。’后来经过多时才得到豁然大澈。你看雪峰悦是一个大善知识,再转头来换过一个皮囊作大慧觉,便要费如许气力。一镞破三关,谈何容易啊! 众生住地无明,无始以来,如乳入水。这三关问题,世宗只说得个‘然’,却未说得着‘所以然’,而且所说重关末关简直无可分别,尚嫌带漏逗乱统之病。笔者以为不如向相宗《八识规矩颂》体会,还比较清朗明白。颂曰︰‘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首句‘发起初心欢喜地’者,是说起初发菩提心的修行菩萨(修唯识观的初心行人),在广修福慧二种资粮,正在资粮位加行位之时,尚潜伏着我法二执现行。由于数数修习观一切法‘生空真如’,除灭分别我执。观一切法‘法空真如’,除灭分别法执,到相当时期,豁然亲见少分真理,第六识转成下品妙观察智,进入通达位,而登初地,名欢喜地。照见五蕴皆空,心生欢喜故,这即是禅宗的初关。如香严击竹开悟时,即欣然遥向沩山礼拜曰︰好在和尚不为我说破,否则无今日之乐!又如灵云见桃花开而悟,有‘自从得见桃花后,直至如今笑不休’之句,皆可比知欢喜地同于初关。 ‘俱生犹自现缠眠’者,这是说所断还有余障。因初地菩萨,虽断分别我法二障的种子,可是俱生我法二障的‘随眠’,非是纯一无漏,仍起现行的‘缠’。所谓‘俱生’,就是我们无始时来虚妄薰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俱生我执’,是六七两识,缘第八识所变五取蕴相,若总若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但此我执细故难断,在后修道位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断除。‘俱生法执’,于缘识所变的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但此法执细,故难断,至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远行地后纯无漏’者,远行地即第七地。名远行者,意思是菩萨累积久‘远’的福慧资粮,才‘行’得到此地。到这里,功用已极,在菩提路上永‘远’前‘行’无复退转。俱生我执永伏,虽还有俱生的微细法执,或时现起,而非有漏,故曰纯无漏。至此已舍阿赖耶识我爱执藏。第六识转成中品妙观察智,即同禅宗的‘重关’。 ‘观察圆明照大千’者,八地以上,断尽二障种子习气,第六识转成上品妙观察智。‘妙’,是神用无方,称之为妙。‘观察’,谓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复能鉴别众生根性因缘。‘圆’,谓此时智无方隅,最极圆融,能以无碍辩才宣说妙法,皆令开悟,获大法利。‘明’,谓无法不照,如日当空;无机不知,心珠朗耀。‘大千’,拣非中小,谓此时现身说法,观机逗教,能广被大千世界。达到观察圆明境界即同禅宗末后牢关。 如上所举《八识规矩颂》意,与三关吻合,已极明显。笔者再拿《起信论》真如体、相、用三大来说︰初关见虚空消殒,前后际断,是证得‘真如体大’。重关见山是山,河是河,法住法位,本无动摇,是证得‘真如相大’。体相明了,行人本身,大事办了,已到百尺竿头;尚须更进一步,踏破末关,手眼圆明,度脱众生,才证‘真如用大’。简单来讲,破初关犹有住地无明;破重关犹未能致‘用’;故古德要破‘末后关’然后出世为人。鄙见如此,似可补助世宗之说。 上来笔者将相宗家具来诠释禅宗,或许有人笑我‘扯葛藤’。但《坛经》上如︰‘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又如‘五八六七果因转’等,六祖亦尝借相宗名言,以相显性了。具眼人,性者相之性;相者性之相。一味醍醐,分作两盏,若固执知解为宗乘之敌,那末,何以《坛经》又有‘应常读大乘经典’之句呢?办道如行路,须先识路,故‘师以慧为体’。知尚未知,办什么道?这篇虽属‘盲人摸象’之谈,但吾人不妨耐心摸着,把象眼、象耳、象口、象鼻、象身、象脚、象尾,甚么都摸遍了,那就不一定是要开眼人才识得象的!原一精明,知行不二,不见道︰‘阿那律陀无目而视’么?参!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