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公
释义

简介

古官名

三公为古官名,其说法各异。《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两相印证,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礼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

现代术语简称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即俗称的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

三公原则:即公开、公正、公平三原则。

公开原则,“公开”制定有关的规则与标准,确保管理活动和制度的指向性和合法性。信息要公开披露,公开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陈述、重大遗漏或者误导性陈述。

公平原则的要义,就是要营造公平的氛围,打造公平的环境,确保管理活动和制度的公平性,提高人的公平感。使各个参与者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不受到歧视,有平等的机会,公平参加竞争。

公正原则的要义,就是通过公正的“执法”(规则与标准)过程,确保管理活动和制度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公正对待市场参与者,同样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同等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

三公游戏

简介

扑克牌的一种玩法。三公使用扑克牌中的52张牌,大小王除外,三公游戏主要流行于港澳台和广东等地。

游戏规则

在该三公游戏中,玩家人数为2-6人,游戏开始后系统会给每位玩家发送三张牌,然后每个玩家两两相互比较牌的大小,并根据牌型判断每位玩家的输赢以及计算玩家的输赢。

三公游戏使用一副扑克牌中的52张牌(大小王除外),其中牌张A-9之间的这些牌为点数牌,牌张10为数字牌=0点牌,牌张J、Q、K、为公牌。系统给每位玩家发完三张牌后,将依次比较自己与其他玩家的牌型,每种牌型都有自己的规定牌型倍数。在比较牌型大小后,会根据牌型系数来计算每位玩家的输赢是多少倍数。

基本牌型

公牌,指牌张J、Q、K、为公牌;公牌不计点数,10不算点数也不是公牌。牌A--9为点数牌,对应1--9点,把三张牌的点数全部相加,取个位的数作为本方的点数。三公的胜负判断主要以牌A--9之间的这些牌来计算点数,以及公牌的组合来决定输赢。牌10不算点数也不是公牌。牌A--9对应1--9点,把三张牌的点数全部相加,取个位的数作为本方的点数。如果有一方手里的三张牌都是公牌(如:JQK,JJQ等 ),则为“三公”。

牌型比较

1、牌型:大三公 > 小三公 > 混三公 > 点数大小 (点数比较:9>8>7>6>5>4>3>2>1>0

2、大三公: KKK > QQQ > JJJ

3、小三公:101010 > 999 > 888 > …… > 333 > 222 > AAA

4、混三公:如果大家都是混三公,则先比较玩家最大的那张公牌的大小,如果还是相同,则比较玩家最大公牌的花色。

5、点数牌的比较: 9 > 8 > …… > 2 > 1 > 0

如果玩家都是点数牌,并且点数相等的情况下则先比较玩家的公牌数(如 J Q 9>J 10 9)如果公牌数还是一样则比较最大的那张单牌的的大小,(如K Q 9>J Q 9)如果大小还相同则比较最大牌的花色,(如:一方是:黑桃2、方块3、方块4(即9点),另一方是:红桃3、梅花4、方块2(即9点),梅花4>方块4,所以后者胜。)

历代三公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殷本纪第三】“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通说为: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丞相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从其印绶和称为“上卿”来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属卿一级,因此秦代并未有三公之称呼。

西汉

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职仍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见汉初和秦一样,也并没有并列的是那公,不过一般还是沿袭旧号,把最高官吏称为三公。

另说:设置三公。汉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取代太尉之职。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共同执掌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汉哀帝元寿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 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太保,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

东汉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

三国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以司马望为太尉。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为三公,置府僚。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唐代分为中书省,门下,尚书省。职责分别为决策,审议,执行。

后周

依《周官》,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不置府僚。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

由于太尉等衔加授过滥,元中期人已渐渐不再称它们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称为“上公”、“三师”的另外三个更高的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

至此,后世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越南

五代末期交趾(越南语:Giao Chỉ,今越南)从中国独立后,承唐宋制,亦以太师(越南语:thái sư)、太傅( thái phó)、太保(thái bảo)为三公,太尉(thái úy)、司徒(tư đồ)、司空(tư không)为荣誉头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