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大师谈《红楼梦》 |
释义 | 【图书简介】- 三大师谈《红楼梦》 “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王小波的话说出了今日“红学”在国人心中的分量。当研究“红学”热潮迭起之时,重读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的“红学”论著,将对今天的“红学”研究多有助益。本书收入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胡适、蔡元培有关评论《红楼梦》的三篇文章,即《评论》、《索隐》和《考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简洁的语言,从精神文化、审美学、伦理学诸方面,十分精辟地评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读者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阅读我国这部古典名著《红楼梦》。蔡元培的《索隐》,以《石头记》的内容情节和人物作为主轴,作了周密的实证和评论,可谓“触类旁通”。他的结论是: “《石头记》之为政治小说,决非牵强附会。”后来胡适对该书进行了批评。在《索隐》第六版出版时,作者以自序的形式作出回应。他肯定了胡适对考证提出的两个问题, “搜集许多材料,诚有功于《石头记》”,认为人们“与文学书最密切之接触,本不在作者的生平,而在其著作。著作之内容……决非无考证之价值”,据此反驳了胡适的考证, “没有道理之消与”。胡适的《索隐》的研究方法是“笨谜”。最后呼吁“打破从前的种种穿凿附会的‘红学’,创造科学方法的《红楼梦》研究”。 【作者简介】- 三大师谈《红楼梦》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是最早从哲学与美学的观点来评价《红楼梦》艺术价值的红学家,提出辩妄求真的考证精神,使红学的研究脱离旧红学的猜谜式的附会。他还首次借鉴了西方悲剧理论来诠释《红楼梦》的意义,为红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石头记索隐》。他按品性相类、轶事相征和姓名相关为索隐标准,据此提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并索隐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所影射的清初重要事件及知名人士。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写出《红楼梦考证》,其中很大篇幅是对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批驳。他论证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曹雪芹,以及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彻底动摇了索隐派红学,建立了考证派红学,使红学研究进入了新红学时期。他还发现并收藏甲戌本,评价庚辰本,对比程高本,开创了《红楼梦》的版本学。 【图书目录】- 三大师谈《红楼梦》 前言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 《石头记》索隐 蔡元培 《红楼梦》考证 胡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