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百六十调
释义

在鄂东地区的大别山脉,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三百六十调的山歌。三百六十调不是指三百六十种调子,是指三百六十首歌词。

相传古时有一位鄂东乡村文人,非常喜爱鄂东山歌,他常年带着一个小本本和一支笔走村串户,将沿途听到和采访到的山歌歌词一一记录下来,当记录到三百六十首的时候,就抄录整理成一个小册子,书名就叫《三百六十调》。

这本小册子被一代一代的人广为传抄,三百六十调也就成了鄂东山歌的代称。其实鄂东山歌的歌词远远不止这三百六十首山里人说鄂东山歌是放牛伢喊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两两相对的山坡上,这边的牧童一个唿哨打过去,那边的牧童一个呵吙打过来,双方就对起歌来。为了使对方听得见,语音会延长,声调会夸张,情绪会放大。这样语调也就变成了音调。如果再稍加以美化就成为了山歌的调子。因为是喊出来的,就决定了鄂东山歌高亢、悠远的风格。

牧童对歌的歌词有三百六十调中的,也有即兴现编的。内容有表现男女恋情的,也有插科打诨,互相笑骂的。山里人都很喜欢听牧童对歌,那响亮粗犷的歌声在山间回旋激荡,使山里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乐趣。

牧童对歌中也有互相考问知识的内容。如一方唱:天上的梭罗树什么人所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所开,什么人把守三关外,什么人去修行一去不归?另一方答唱:天上的梭罗树王母娘所栽, 地下的黄河金角老龙开, 杨六郞把守三关外,韩湘子去修行一去不归。古时候读书的孩子不太多,他们可以依靠这些歌词来获取历史知识。这就是民间文化艺术所具备的教育辅助功能。

鄂东山歌的调子有正板山歌、慢板山歌和快板山歌三种。三百六十调中的歌词大多用正板山歌的调子歌唱;慢板山歌一般用来演唱抒情的歌词。快板山歌则用来表现明快热烈的内容。浠水朱店一带的快板山歌独具特色。充满着原生态的音乐美感。

鄂东山歌的歌词有四句式、五句式和鱼咬尾三种。

四句式如: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凤凰楼,铁匠难打铁狮子,石匠难打石绣球。这种句式多用慢板山歌的调子歌唱。也有用正板歌唱的。

五句式如:清早起来事儿多,先刷灶儿后洗锅,丈夫回来要吃饭,细伢醒了要摇窝,哪有功夫唱山歌。这是在山歌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句式,它是在四句的后面又紧跟一句,打破了四平八稳的对偶句,形成一种非对称性的节律美感。这与野外充满动感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把这种句式称作“赶五句”,一般用正板山歌的调子歌唱。

鱼咬尾如:六月太阳似油煎,外面晒个女姣莲,情歌看见过不得意哟,带着上七里,下八里,七八一十五里,带到莲花墩上,梭罗树上,丫儿撇上,芝麻叶上,火龙岗上好乘凉,好似织女和牛郞。这种句式每句长短参差不齐,句与句之间回环相接、一气贯通。听来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这种好似一串鱼儿互相紧紧咬着尾巴的句式,民间称之为“鱼咬尾”。

鄂东山歌也包括田歌。农民们长期在田畈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提神醒脑、解乏消愁,就产生了诸如“插秧鼓”和“薅秧歌”之类的田歌。后来又加进了锣鼓,一群人在田里干活,几个人在田岸上敲锣打鼓,形成了一种有节奏的劳动场面。这种场面渐渐演变成农民祈求作物丰收的集体仪式。

鄂东山歌的音调来自于鄂东语音,所以决定鄂东山歌音乐特色的是鄂东方言。古朴平实的鄂东方言使鄂东山歌调子充满山风野趣,泥土芳香。与我国北方充满阳刚之气的山歌和我国南方阴柔婉约的山歌不同的是,鄂东山歌是一种刚柔一体,阴阳交融的民间音乐“言之不足则歌之”。我们鄂东代代祖先们情之所至,引吭高歌,他们共同创造的山歌穿透时空,相传至今。歌声重现着我们鄂东祖先们的音容笑貌,凝聚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着当时的乡风民俗。它曾经给先人们带来无穷欢乐,也会给我们带来无比惊喜。它是祖先给后辈儿孙们留下的一笔宝贵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传承它,正如一首山歌唱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自从三皇和五帝,唱了几多春和秋,切记莫把古人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