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赛乃姆
释义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基本简介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维吾尔族各地都有不同的赛乃姆。

赛乃姆在维吾尔语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为女人的名字。在音乐中则是一种由多首歌曲(多至十余首,少则七八首)联唱的歌舞音乐的名称。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赛乃姆,同样也是舞曲,这种名称和形式由来已久。除木卡姆中赛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赛乃姆。如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刀郎赛乃姆等等。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地快板中结束。各地赛乃姆均以其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但一般舞蹈动作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异。

基本动作

由于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使得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赛乃姆舞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运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头部有移颈、摇头;手腕动作有绕腕、翻腕、揉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分的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当表演到高潮时,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成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二次。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表现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赛乃姆舞蹈时,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高潮后,大家常用热情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由于赛乃姆的音乐和节奏特点,使得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赛乃姆舞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运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头部有移颈、摇头;手腕动作有绕腕、翻腕、揉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部分的动作就更为丰富,如点、踢、跺、辗、转等。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当表演到高潮时,舞者一腿跪蹲,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成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二次。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表现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

溯源

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民族聚居、文化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的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它每个木卡姆中“琼乃克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赛乃姆与古龟兹乐舞有密切关系,它是维吾尔古典舞蹈中最丰富且又最完整的一种形式,有着绚丽璀璨的悠久历史。赛乃姆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演唱时可以增减,但顺序不能颠倒。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赛乃姆”亦称“赛兰木”。据《突厥语大辞典》记载,“赛兰木”原指地名,在中亚一带。16世纪,赛兰人大批迁徙新疆库车地区定居。他们的原居地是古代“康国乐”、“安国乐”的故乡,历史上以“胡旋舞”、“柘枝舞”著名。这批移民很自然地把这些舞蹈带入新疆,逐渐与龟兹地区的舞蹈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人们将其舞称作“赛兰木”,以地名为舞名。“赛乃姆”由于是在库车地区形成,因此,舞蹈中吸收了许多龟兹乐舞成分,保留了许多古典舞蹈,如“移颈”、“弄目”、“弹指”、“跷脚”等等,与龟兹壁画中的描绘完全一致。随着民族的融合,赛乃姆舞遍及全疆,各地区在自身舞蹈的基础上吸收赛乃姆的特长,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赛乃姆,大约有10多种,其中以喀什赛乃姆、库车赛乃姆和哈密赛乃姆最典型。

风情

演赛乃姆时,大家围坐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配合渲染,气氛炽热欢快。除演唱群众喜爱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赛乃姆是一种非常自由活泼的舞蹈,舞者即兴表演,和音乐节奏相适应即可。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均统一在赛乃姆的节奏中进行。散板乐曲后,先由优秀的舞者起舞,然后有礼貌的邀请别人,被请者还礼后接替起舞,如此礼貌相邀,舞者不断。舞蹈的进行,随着音乐节奏由中速逐渐转快,当音乐舞蹈进入高潮,大家常用热情奔放的的声音呼喊助威,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气氛推向高潮。赛乃姆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它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身体各部分的细致运用和巧妙的配合上,在动作中,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运用得较多。如头的部分有移颈、摇头;手部分有绕腕、翻腕、揉腕、挑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甩腰、板腰;小腿部分运用就更丰富了。赛乃姆的舞蹈姿态有许多是从生活中来,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 其次在步伐上赛乃姆也有独到之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手部节奏结合紧密。步伐用最多的“步一抬”,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赛乃姆舞蹈的风格特点还和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在民间,我们常常看到胡须斑白的老人或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凡遇到开心得意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摆动起来。这些动作被收在赛乃姆中,生动体现出维吾尔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特有风格

南疆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

喀什、库车、和田分别是历史上著名的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的故乡。这些地方的民间歌舞较多地保留了古老的风格特点。如库车赛乃姆更多地保留了汉唐龟兹舞蹈中的“弹指”、“弄目”、“摇头”、“跷脚”等基本语汇和节奏感强的特点,步伐轻快灵巧,手腕与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赛乃姆舞蹈时往往成双成对,肩并肩向相反方向进退或旋转。舞姿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北疆是民族杂居地区,同时由于地理条件所致,这里的文化受到一些外来影响。北疆的赛乃姆舞蹈,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嘎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靠近内地,在哈密除了维吾尔族外,还有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居住。在文化上互有影响,在哈密赛乃姆舞蹈中吸收了汉、蒙等民族舞蹈动作。尤其突出的是具有中原舞蹈节奏缓慢、动作幅度不大的特点,从而使舞蹈显得含蓄、沉稳。

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

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此外,赛乃姆舞中旋转和腰部的动作也较为丰富,这和吸收古代的胡旋舞有一定的关系。新疆地域辽阔,使赛乃姆舞蹈又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南疆以喀什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舞蹈比较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赛乃姆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赛乃姆音乐都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演唱时可以增减,但顺序不能颠倒,必须和音乐节奏紧密配合,和舞者情绪发展相适应,其节奏基本由慢发展到快。赛乃姆的伴奏乐器,一般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沙塔尔、达甫(即手鼓)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音乐特点

赛乃姆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赛乃姆音乐都由数量不同的歌曲组成,演唱时可以增减,但顺序不能颠倒,必须和音乐节奏紧密配合,和舞者情绪发展相适应,其节奏基本由慢发展到快。

乐器

赛乃姆的伴奏乐器,一般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沙塔尔、达甫(即手鼓)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重要性

赛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都要跳赛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东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晚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跳赛乃姆,并穿插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吟诗等。比如在举行婚礼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双方的朋友分别把新郎、新娘及亲友邀请到家里进行庆贺。当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前往女方家里迎亲,一路上管弦齐奏,载歌载舞,这一天自始至终都是跳赛乃姆。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解放后,随着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广大维吾尔族劳动妇女多能在群众性的场所跳赛乃姆了。

柘枝舞与“赛乃姆”

诗词记载

(一)

赛乃姆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纣墀。神飚猎红蕖,龙培燃金枝。

垂带覆纤腰,安知当妩眉。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

燕余有旧曲,淮南多冶词。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 (二)

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茵。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观舞柘枝》诗二首,刘梦德还有一首在长安观西域柘枝舞的七言律诗《和乐天柘枝》,更是一首观柘枝舞的绝妙好诗: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妍舞步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庭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诗中的柘枝舞,同胡腾舞一样,是西域舞蹈的代表。所不同的是,胡腾舞属健舞,以男子表演为主,表现的是一种阳刚之气;而柘枝舞属软舞,以女子表演为主,表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相同的是,柘枝舞也是始出石国,后进疏勒,在阿图什绿洲上进行异花授粉,得到进一步完善之后,挺进中原,在唐都长安风靡一时,声倾朝野。唐代将西域舞蹈分为两大类,一为健舞,一为软舞。柘枝舞便是软舞中的一种。健舞与软舞的区别除了刚健与柔娜之别外,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健舞一般是纯舞蹈表演,无歌声相伴。而软舞一般都伴有悠扬的抒情之歌,属歌舞一类,且不少舞者又是歌手。软舞除柘枝舞外,最具代表的还有《火凤》和《春莺啭》,这两首舞曲均出自疏勒,与阿图什有密切的关系。

软舞

软舞是一种以歌伴舞,亦歌亦舞的融歌、舞、乐于一炉的艺术门类。西域软舞的基础是疏勒乐、龟兹乐、于阗乐、西凉乐等胡乐,犹以疏勒乐占主导地位。疏勒乐:古代疏勒的地方音乐。其特点为歌曲、舞曲、解曲三段体结构的统一,歌舞合而为一,边唱边舞。疏勒乐由10人各持不同乐器演奏,另有二人伴之歌舞。《隋书·音乐志》载“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盐”是疏勒语,即乐曲之意,为疏勒乐特有的名称,如“三台盐”、“舞鹤盐”等。乐器有琵琶、筚篥、腰鼓等十种。早在南北朝时期,此乐就己传入中原。唐代,疏勒音乐家裴神符所作的《火凤》曲(又名《舞鹤盐》),即为疏勒乐之代表作,与《春莺啭》在唐代长安朝野广为流传,风靡一时。唐代诗人元稹的《法曲》诗中有“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即是对疏勒乐在长安演奏情况的描述。

春莺啭

春莺啭:疏勒古典歌舞,唐代己盛行于长安朝野。唐张祜《春莺啭》诗有“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差差软舞来”之句。此舞一般为一女子伴着鸟鸣和歌唱舞蹈于花毡之上。舞姿轻盈而优美,为多层次的抒情软舞。舞蹈的结构有序一,飒踏二,入破四,鸟声二,急节二,各十六拍。“序”即大曲中的首曲,多为散板,“飒踏”即中序,“入破”为快板,“急节”为舞乐高潮,节奏越来越快,这种散序一中序一入破的结构,在现代流传着的维吾尔木卡姆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柘枝舞:柘枝舞为维吾尔古典舞蹈,唐代已在中原盛行。舞伎们衣着窄袖、银带,头戴卷沿尖顶帽,上面系有小银铃;有的窄衣宝带,戴绣花和镶着珠子的帽子,伴着鼓点在大红毡上舞蹈,多为单人舞。舞姿轻柔、纤巧、抒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柘枝伎》中写道:“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在《柘枝词》中称“绣帽珠绸缎,香衫袖窄裁。”沈亚之《柘枝舞赋》:“差重锦之华衣,俊歌终而薄袒。”另外,还有刘禹锡的《观柘枝》等一系列诗作,都是对当时维吾尔舞伎在长安表演柘枝舞盛况的真实记录。

疏勒音乐家

唐代,疏勒音乐家在长安传播西域歌舞最负盛名的艺术家有裴神符和裴兴奴,他们都是出生于阿图什绿洲上的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这二人均系疏勒王室的裴姓家族成员,在长安宫延内外演奏疏勒乐和龟兹乐,表演《火凤》、《春莺啭》等疏勒歌舞。特别是裴神符对琵琶演奏技法的改革,对中华民族音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裴神符是载入中国音乐史的琵琶演奏家和改革家,这是阿图什人的又一历史贡献,是阿图什人值得骄傲的。“紫罗衫动柘枝来”。柘枝舞在喀拉汗王朝以后的文化改革中,逐步融入了维吾尔民间歌舞“木卡姆”之中。如今,在阿图什的民间歌舞中,仍可见柘枝舞的遗风。

赛乃姆

维吾尔民间最普遍的舞蹈形式。一般是男女老少围坐成一个大圆圈,在乐队伴奏之下,一人进入圆圈中即兴独舞,众人拍手唱和,然后由二人对舞,有时也有多人同舞的。当音乐的节奏由中速转为快速时,舞步也越来越急促,群众中“凯—纳”(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声四起,舞蹈者的情绪更加炽烈。舞蹈越是接近高潮,参加舞蹈的人越多。各地的维吾尔皆有不同风格的“赛乃姆”舞蹈形式,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阿图什“赛乃姆”、“多郎赛乃姆”等。“多郎赛乃姆”,也称“多郎舞”,是富有劳动人民生活气息的舞蹈。它表现了古代塔里木流域维吾尔猎民的狞猎活动。舞蹈动作骠悍刚劲,热情奔放,节奏感强。伴奏的音乐称为“多郎木卡姆”,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阿图什“赛乃姆”明快、优美、深情,步伐轻快灵活,舞姿细腻多变,舞蹈典雅庄重。阿图什“赛乃姆”不论从舞蹈形式、结构,以及舞蹈的舞步、舞姿,都带有柘枝舞的古老特点。特别是那“垂带覆纤腰”,“体轻似无骨”,“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的动人舞姿与体态,恰似当年柘枝舞的再现,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文化意义

据说赛乃姆最初是“美女佛”的意思,产生于佛教兴盛时期,现在还流行着以下一首民歌:“当初哪有着美丽的世界。只因美女佛‘赛乃姆’的出现,他用泥巴捏成塑像,将世界的一切奉献。”古代哈密,尤其是隋唐时代的回鹘人中确盛行过佛教,哈密赛乃姆来源于佛教的歌舞形式是史有所据的。现在哈密赛乃姆的基本形式为:先由哈密艾捷克(俗称胡胡子)演奏如泣如诉的悲哀乐曲;节奏由慢速、中速转快速,有些中间加有歌唱;鼓乐齐鸣,以热烈轻快、场面壮观的舞蹈结束。每当人们干活劳累,或思念友人,或身处逆境、苦闷忧愁时就会唱起赛乃姆,跳起赛乃姆,用以消愁解闷,减轻精神痛苦。而在婚嫁迎亲,逢年过节,或举行麦西来甫和其他娱乐聚会时,唱一唱赛乃姆,跳一跳舞蹈,更可将欢乐的场面推向高潮。总之,哈密、伊吾地区维吾尔族的文化生活,内容十分丰富,过去和现在都给维吾尔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哈密麦西来甫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炼,搬上了舞台。地区文工团在70年代演出的“夏收麦西来甫”、“婚礼麦西来甫”等,都保持了麦西来甫的形式和风格

现实意义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都要跳赛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东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晚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跳赛乃姆,并穿插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等。

比如在举行婚礼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双方的朋友分别把新郎、新娘及亲友邀请到家里进行庆贺。当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前往女方家里迎亲,一路上管弦齐奏,载歌载舞,这一天自始至终都是跳赛乃姆。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

赛乃姆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合上音乐节奏即可,可一人独舞、 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赛乃姆舞蹈时,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高潮后,大家常用热情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

解放后,随着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广大维吾尔族劳动妇女多能在群众性的场所跳赛乃姆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