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
释义 | 基本信息篇名: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体裁:散文 作者:冯至 作品原文修道院楼上的窗子总是关闭着。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只窗子开了。窗内现出一个少女。 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学术的讲演,市场的争逐,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这个少女在窗边,只是微笑着,宁静地低着头,看那广漠的人间;她不知下边为什么这样繁华。她正如百年才开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这百年内年年开落的桃李们做了些什么匆忙的事。 这时从热闹场中走出一个人来,他正在想为神做一件工作。 他想雕一个天使,放在礼拜堂里的神的身边。他曾经悬想过,天使是应该雕成什么模样─—他想,天使是从没有离开过神的国土,不像人们已经被神逐出了乐园,又百方设计地想往神那里走去。天使不但不懂得人间的机巧同悲苦,就是所谓快乐,他也无从体验。雪白的衣裳,轻轻的双翅,能够代表天使吗?那不过是天使的装饰罢了,不能代表天使的本质。他想来想去,最重要的还是天使的面庞。没有苦乐的表情,只洋溢着一种超凡的微笑,同时又像是人间一切的升华。这微笑是鹅毛一般轻。而它所包含的又比整个的世界还重─—世界在他的微笑中变得轻而又轻了。但它又不是冷冷地毫不关情,人人都能从它那里懂得一点事物,无论是关于生,或是关于死…… 但他只是抽象地想,他并不能把他的想象捉住。什么地方去找这样的一个模型呢?他见过许多少男少女:有的是在笑,笑得那样痴呆,有的哭,哭得又那样失态。他最初还能发现些有几分合乎他的理想的面容,但后来越找越不能满足,成绩反倒随着时日削减,归终是任何人的面貌,都禁不住他的凝视,不几分钟便显出来一些丑恶,难道天使就雕不成了吗? 正在这般疑惑的时候他走过修道院,看见了这少女的微笑。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微笑,笑纹里没有她祖母们的偏私,没有她祖父们的粗暴,没有她兄弟姊妹们的嫉妒,它像是什么都了解,而万物在它的笼罩之下,又像是不值得被它了解。─—这该是天使的微笑了,雕刻家心里想。 第二天他就把这天使的微笑引到了人间。 他在巴黎一条最清静的巷中布置了一座小小的工作室,像是从树林中摘来一朵奇花,他在这里边隐藏了这少女的微笑。在这清静的工作室中,很少听见外边有脚步的声音走来。 外边纷扰的人间是同他们隔离了万里远呢,可是把他们紧紧地包围,像是四围黑暗的山石包住了一块美玉?他自己是无从解答的。至于她,她更不知她置身在什么地方。她只是供他端详,供他寻思,供他轻轻地抚摸她的微笑,让他沉在这微笑的当中,她觉得这是她在修道院时所不曾得到过的一种幸福。 他搜集起最香的木材,最脂腻的石块。他想,等到明年复活节,一片钟声中,这些无语的木石便都会变成生动的天使。 经过长时间心灵上的预备,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工作。他怀里充满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点敷衍,不敢有一点粗率。他是这样欢喜,觉得任何一块石一块木的当中都含有那为使的微笑,只要他慢慢地刻下去,那微笑便不难实现。有时他却又感到,微笑是肥皂泡一般地薄而他的手力太粗,刀斧太钝,万一他不留心,它便会消散。 至于微笑的本身,无论是日光下,或是月光中,永久洋溢在少女的面上。怎样才能把它引渡到他为神所从事的工作上呢?想来好像容易,做起来却又艰难。 他所雕出的面庞没有一个使他满意。最初他过于小心了,雕出来的微笑含着几分柔弱,等到他略一用力,面容又变成凛然,有时竟成为人间的冷笑。他渐渐觉得不应该过于小心,只要态度虔诚,便不妨放开胆子做去。但结果所雕出的:幼稚的儿童的微笑也有,朦胧的情人的微笑也有……天使的微笑呢,越雕越远了。 一整冬外边是风风雨雨地过着,而工作室里的人却不分日夜地同这些木材石块战斗。 少女永久坦白地坐在他的面前─—他面前的少女却一天比一天神秘,他看她像是在云雾中,虹桥上,只能翘望,不能把住。同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疑猜:不知她是人,是神,可就是天使的本身?如果是人,她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应有的分子呢?他这样想时,这天他所雕出的微笑,竟成为娼妇的微笑了…… 冬天过去,复活节不久就在面前。他的工作呢:各样的笑,都已雕成,而天使的微笑却只留在少女的面上。等到他雕出娼妇的微笑时,他十分沮丧:他看他是一个没有根缘的人,不配从事于这个工作。─—寒冷的春晚,他把少女抛在工作室中,无聊地跑到外边去了。少女一人坐在家中,她的微笑并没有敛去。 他半夜回来,醉了的样子像是一个疯人,他把他所雕的一切—件件地毁去,随后他便昏昏地倒在床上。少女不懂得这是什么事情,只觉得这里已经没有她的幸福。她不自主地走出房中,穿过静寂的小巷,她立在赛纳河的一座桥上。 彻夜的歌舞还没有消歇,两岸弹着哀凉的琴调。她不知这是什么声音,她一点儿也听不习惯。她想躲避这种声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她知道,修道院的门是永久地关闭着;她出来时外边有人迎接,她现在回去,里面却不会有人等候。工作室里的雕刻家又那样怕人,她再也不想向他相见,她只看见河里的星影灯光是一片美丽的世界,水不断地流,而它们却动也不动,只在温柔的水中向她眨眼,向她招手,向她微笑。她从没受过这样的欢迎,她一步步从桥上走到岸边,从岸边走到水中……带着她永久的微笑。 雕刻家一晚的梦境是异样地荒凉。第二天醒来,烬灰早已寒冷。屋中除却毁去的石块木块外,一切的微笑都已不见。他走到外边穿遍了巴黎的小巷。他明知在这些地方不能寻到她。而他也怕同她见面,但他只是拼命地寻找,在女孩,少妇,娼妓的中间。 复活节的钟声过了,一切都是徒然…… 一天他偶然走过市场,见一家商店悬着一副“死面具”。 他看着,他不能走开。 店员走过来,说:“先生想买吗?” 他摇了摇头。店员继续着说:“这是今年初春赛纳河畔溺死的一个无名的少女。因为面貌不改生态,而口角眉目间含着一缕微笑,所以好事的人用蜡注出这副面具。价钱很便宜,比不上那些名人的─—”雕刻家没有等到店员说完,他便很惊慌地向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了。 作品鉴赏冯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总是和诗歌一样,清新委婉,却又蕴含着理性的思考,让人咀嚼、回味。 《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讲的是发生在巴黎的一个故事。一位雕塑家想雕塑一位天使,放在礼拜堂的神的身边。他认为天使的衣服和双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使的面庞,这个面庞不应出现其他表情,只能洋溢着“超凡的微笑”。正当雕刻家苦恼于难于追寻一个模特的时候,修道院的长期关闭的窗子打开了,现出了一个少女,带着宁静的微笑。这立刻激起了雕刻家的创作冲动。可当雕刻家将少女带离修道院,安置于工作室后,雕刻家虽几经努力,却终以失败而告终。被带出修道院的少女觉得失去了她的幸福,而只能“带着她永久的微笑”溺毙水中。 这是一个浪漫而凄婉的故事。不过,作为诗人的作者,并不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和人们探讨人与神、生与死、生活与艺术、现实与天堂等种种人生问题。透过故事,作者揭示的是人生的悖论所在。 雕塑家追求天使脸上“超凡的微笑”,既然是“超凡”,就否定了喜怒哀乐,不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微笑”的存在吗? 修道院的少女是因为离开了现实的人间,关在了修道院的楼上,才使人产生了对她无尽的遐想,可一旦她降落红尘,进入雕刻家的工作室,她就会逐渐褪色,重新涂上世俗的气息,雕刻家虽不懈努力,又怎能达到完美? 当然,作为雕刻家,明明自己立足于人间,却偏偏要雕刻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这究竟是艺术创作的正途还是歧途?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修道院的少女离开了修道院以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修道院不再接纳她,而雕刻家又不再需要她,她在恍惚中发现温柔的塞纳河在向她招手……结果是无数的“死面具”的复制品传遍了欧洲城市。少女的溺毙是不是其合理的归宿呢?这种归宿是不是意味着“生”的失败、“死”的胜利? 作为诗人的作者,将这些值得深思的哲理性问题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却又不点明题旨,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自己思考,使作品显现出极大的理性思考空间。优美的语言和浓郁的异国浪漫情调,又使作品隽永蕴藉,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