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塞下曲·紫塞晓屯兵 |
释义 | 于濆现存作品中有12首是关于戍边征战的诗歌,它真实地反映唐朝国力渐衰而造成的领土丧失,尤其是对战争中为邀功求赏而穷兵黩武的将军进行了控诉。《塞下曲·紫塞晓屯兵》就是其中一首。 作品名称:《塞下曲·紫塞晓屯兵》 创作年代:晚唐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于濆 作品原文塞下曲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 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作品鉴赏此诗开篇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画,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在荒凉的边塞只有一支军队驻扎在那里。黄沙漫天,士兵们穿着沾满黄沙的盔甲还在沉睡。“黄沙披甲卧”不仅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暗示出了边境战事的紧张。 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意谓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战鼓声未齐”之时就预见到了战争可怕的后果——在一阵阵战鼓声厮杀声中,夹杂着受伤者的呼号和牺牲的士兵在临终前的惨叫,最后只有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唯一高兴的大概就是喜食腐肉的乌鸦和鸢了吧。这两句写尽战争的可怖和荒谬。 五六句“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写的是即使战争胜利了,边将获得了千古美名,付出代价依旧是最普通的士兵。 最后“卫霍徒富贵,岂能清乾坤”两句直奔主题,显示出质朴、激愤、冷峭的特色。指出只依靠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将领是不能使国家清平的。 这首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通士卒的巨大牺牲。即使战争胜利了,结局也不过是像卫霍这样的将领却可以凭借战功长享富贵。看似有些消极,可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想法是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作者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黩武战争进行谴责也是可贵的。 作者简介于濆 (832-约874)唐代诗人。字子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公元861年(咸通二年)登进士第,曾奔走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和北方边塞等地,一生郁郁不得其志,沉沦下僚,官终泗州判官。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于当时诗坛拘守声律、轻浮华艳的绮靡诗风,曾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 ”。其诗擅长五古,短小精悍,质朴刚健,边塞诗也写得深沉痛切,独具一格。辛文房指出于濆等晚唐诗人“能反棹下流,更唱瘖俗”(《唐才子传》)。《全唐书》录其诗四十五首,编为一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