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鳃足纲 |
释义 | 鳃足纲(Branchiopoda)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的一纲,是甲壳动物亚门中比较原始的类群,起源于古生代的寒武纪。鳃足纲下设3个亚纲4个目,分别为:卡甲亚纲(Calmanostraca),包括背甲目(Notostraca);双甲亚纲(Diplostraca),包括介甲目(Conchostraca)、枝角目(Cladocera);萨甲亚纲(Sarsostraca),包括无甲目(Anostraca)。全世界有800余种,中国有250种以上。常见种有丰年虫、鲎虫、蚌虫、溞等。 形态特征鳃足纲动物略呈虾形,有些种无明显分节。大多是小型种类,体长约0.25~1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几十毫米。头胸部覆以整片背甲(头胸甲)或具两片介壳,有的类群(如无甲目)不具背甲。无甲目的复眼有柄,其他类群复眼无柄,相距很近,或部分愈合,一般在两复眼之间有一个单眼。第1触角细小,单枝,不分节。第2触角形状各异。口器大部分被上唇所覆盖,大颚触须退化或消失,大颚齿内缘具细栉齿。第1小颚为三角形小片。第2小颚退化或消失。大多躯干部体节形状相似,节数变化很大,无明显的胸、腹界限,常将生殖节前的体节称胸部,无附肢的部分称腹部。最末一体节称尾节,附1对尾叉或尾爪。躯干部附肢称游泳足,形状基本一致,有的分内、外枝,有的扁平呈叶状,足的内缘分成数片内叶(一般5~6叶),其中最基部的一叶较厚,内缘多刺毛,有颚的作用,称为颚基;外缘最基部的一叶称为前上叶;其次一叶明显的比其他叶显著厚,呈卵圆形或长卵形,边缘无刚毛,是呼吸器官,称为鳃叶,也称上肢,足末端一叶较大,称扇叶。鳃足类的游泳足是主要运动器官,但有呼吸作用,此外尚可滤取食物,并送至口部。 生活习性枝角目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仅少数分布于海洋。无甲目的卤虫生活于沿海高盐水池、盐田和内陆咸水湖中,一般种类习栖于浅水池塘,坑塘或沟洼等暂时性的小水体中。它们常突发性地大量出现,特别是晚春和初秋期间。当水中存在肉食性昆虫或鱼类时,它们的数量就很少或绝迹。背甲目除能游泳外,还能在池底匍匐前进或穴居底面松土中。枝角目和介甲目的主要行动器官是第2对触角,其游泳足仅有辅助作用。除少数种类外均为滤食性,游泳足的边缘具过滤作用的细刚毛。当水流从前向后经过身体腹面时,可将水流中的食物过滤汇集成食物颗粒,经各胸肢在腹面中线形成的食物沟送入口中。少数鳃足类(如数种枝角目)为掠食性,它们前部的附肢变成执握器,可捕捉小的甲壳动物,用大颚撕碎咀嚼。 繁殖鳃足纲动物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除有性生殖外,也有孤雌生殖。雌性的产卵量随类别而异,所产的卵有薄壳的夏卵和厚壳的冬卵(休眠卵),前者在产出后藏于育卵囊中,在囊内孵化,而冬卵则直接产于水中,可耐干燥或冰冻,度过不良时期,待环境条件适宜时可继续发育而孵化。除大量枝角目及少数介甲目为卵胎生外,其余所有鳃足类的卵均孵化为无节幼体,经若干次蜕皮即为成体。 主要目无甲目(Anostraca):体长形,无背甲,一般20节,复眼具柄,前11—19节具附肢,附肢后的第一体节形成阴茎或卵囊,尾叉扁平状,常见的如丰年虫 ,卤虫 ,枝额虫等。 背甲目(Notostraca):头部及躯干前部被一大的盾状背甲所覆盖,体长可达2—9厘米,复眼无柄,大触角缺乏,体节22—44节,前11节每节一对附肢,其后每节数对附肢,后端体节无附肢,尾叉分节,卵囊多在第11对附肢上,常穴居,例如鲎虫。 介甲目(Conchostraca):体侧扁,被蚌形背甲覆盖,也有一闭壳肌控制两壳,外形相似于蚌壳,躯干部10—32节,每节一对附肢,第二对附肢发达,双肢型具刚毛,复眼无柄,尾叉爪状,例如蚌虫、锐眼蚌虫。 枝角目(Cladocera):身体略侧扁,也具二枚蚌形背甲,背甲末端延伸成刺状,仅包围躯干部。头部向腹面突出如鸟喙状,外表分节消失,附肢减少到5—6对,小触角发达用以运动,卵囊位于背部,躯干末端具爪,折向腹面。常统称为溞,是该纲最大的一目,有500—600种,例如水蚤、薄皮溞。 价值淡水水域中,枝角目是鱼类良好的天然食料,而当介甲类大量繁殖时,却影响鱼苗的生长。许多化石种类对研究地质和寻找石油有一定的用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