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撒拉族音乐 |
释义 | 撒拉族音乐(music of Salar nationality)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甘肃、新疆各地,人口69102人(1982年统计)。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可分为“玉尔”、“花儿”、宴席曲和劳动歌曲等4类。 民间音乐1.“玉尔”“玉尔”是撒拉族人民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传统情歌。因受封建礼教之忌讳和反对,这种情歌在田间、野外、磨房等背人处唱,严禁在村宅内演唱。“玉尔”集中反映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巴西古溜溜》、《撒拉赛西巴尕》、《皇上阿吾尼》、《艳姑居固毛》等。? 2.撒拉“花儿”:撒拉族人民长期与邻近各民族和睦共处,走亲访友,赶集赴会,自然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交流。回族的宴席曲《莫奈何》、《马五哥》,藏族的民歌,汉族的俚歌小曲,象一股股清泉不断流入,丰富了撒拉曲。撒拉“花儿”也不例外,但又不失其自己的独特风格。《孟达令》、《撒拉大令》、《三花草令》、《清水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等,高亢嘹亮,婉转抒情,节奏自由而不松散,再加用撒拉语衬句,和其它民族的花儿相比,独树一帜,别有风格。? 3.宴席曲:在喜庆婚日里演唱的宴席曲,配以舞蹈,边舞边唱,十分生动活泼。突出的有《阿舅日》、《阿里玛》、《依秀儿玛秀儿》等。《阿舅日》叙述了一个年仅三岁的尕拉阿吾得悉亲生父亲被皇上的宦官曼错日(尕拉的阿舅)所害,便想借打猎为名把曼错日诱出家门杀死,替父报仇,为民除害故事。有“哈依勒”(号子)撒拉人无论干什么活,都喜欢“哈依勒”,借以鼓干劲,助兴致,提高劳动效率。象拔草、打碾、打墙、筏木、运木时所哼唱的号子,风格各异,语言朴素简单,旋律顿挫明快,节奏感极强。且呼众伴的,有对唱的,有即兴编的,有固定唱词的,有男人唱的,有女人唱的,有男女合唱的。例如打碾时,男男女女对面站成两排,由长者领首,男子紧跟,妇女在尾。随着手中挥舞的木枷起落,两排人一进一退,左右横移,步伐轻快自如,“哈依勒”声悠扬婉转,人们的心情自然变得轻松愉快。? 民间乐器“口细”是撒拉族唯一保存至今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它小巧玲珑,长不过一寸,重不到一钱,在古今中外的各种乐器中,大概要算是体积最小的一种了。其音量极弱,隔门很难听见,音符起伏、跳动也不甚大,但听起来格外悠扬缠绵,如泣如诉,扣人心弦。? 撒拉族人民喜欢弹“口细”,妇女们更是爱不释手。在旧社会,封建礼教禁锢了人们的手脚,锁闭了人们的歌喉,撒拉族人民弹唱歌舞,被视为违教非法,遭到指责和禁止。轻则罚款罚物、鞭打杖笞;重则倾家荡产,驱逐外乡。但唯独吹弹“口细”却不受任何制约,反而大颂其美,特褒其吉。对此流传着一段美妙的传说:? 早先,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哈三、胡才,双双阵亡在沙场,其母哈其麦(先知的独生女)悲伤至极,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声音全哑了,泪水全干了,便以“口细”代替,倾诉满腔的基衷。所以撒拉人吹弹“口细”非但不忌讳,反当“圣行”遵行了。? 旧社会,当男人们因徭役支差、扳筏经商、从戎出征而远离家乡时,妇女们常常牵肠挂肚,惦念不已。每当夜深人静,她们便三五成群,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在炕头上、院落中、桃柽上、被窝里,偎头摩肩,尽情吹弹“口细”,余音袅袅,不绝余缕,满腔的忧愁、烦闷、焦虑、思念,一泻而出。? “宰靠”是撒拉族又一种别具风格的民间乐器;用粘性较强的泥土做成。?“宰靠”(即笛子),有的地方叫“敲尔”,其制作方也很简单。用一把粘性强的红泥土捏成两喇叭花状的凹片,粘在一起。然后在合缝处掏一个小孔,吹气用,两边各掏几个按指音符的小眼,晾干即可吹奏。音量很大,不低于竹笛,高亢、嘹亮、悠扬、清脆,能把人的思绪引到遥远的旷草滩。“宰靠”一般为男少年所用,常在牧羊、野外劳动时,吹奏一辰,以消忧解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