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若羌县中学 |
释义 | 历史前沿若羌县中学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的县民族中学,50余年发展历程,几代人的呕心沥血,蕴育了若羌县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铸就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为宗旨的精神。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的要求,积极推进科学、民主、法治化管理。在县委、政府、教育局的领导下,加强学校管理,培养优质教师队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近况若羌县中学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头等事来抓,加强师德建设和业务水平提高,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和远程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切实加大教科研力度,积极推进民、汉义务段新教材改革和高中新课改培训。通过这些活动,学校新教材改革的效果进一步突显。06年有6名教师分别获得自治区、自治州新教材改革奖励;07年有两名教师参加自治州教学基本功大赛,分别获得中学组一等奖、三等奖。08年有3名教师获自治州课件奖励,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目前已有39名教师通过汉语水平测试,有10名教师达到了汉语八级水平。 以为目标,加强机制建设,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政教处组织,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具体落实的德育教育网络。近二年以来,学校支部书记、校长、政教主任、副主任、团委书记多次参加自治区、自治州的德育教育培训。每学年坚持利用班会、集会、政治课堂分别对学生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爱家乡、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国防知识等专题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对学生的专题法制教育。组织实施了教师包联学生措施,要求教师每周要与包联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把学生的不良行为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开展学生值周自主管理的尝试,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展,为创建“德育达标校”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时开能了校园网站,开设了校长信箱,为各族师生架起了交流沟通的平台,及时听取师生的意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体艺术节、“和谐之声”校园美术作品展、征文、口语大赛,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文艺汇演,培养学生健康有益的爱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师资力量2008年9月,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将全县所有中学合并进若羌县中学,使之成为全县唯一一所民汉合校的完全中学。学校位于若羌县文化路,占地面积93.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0069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三栋,有普通教室40间,一栋为图书实验综合楼,有实验室6间,微机室3间,有微机150余台。另有新建学生公寓两栋,容纳近400名学生住宿,建设学生食堂两座,满足了住校生就餐需求。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其中初中教学班19个,高中教学班10个。现有初、高中学生1118名,在职教职工人数120人,援疆教师1人。 教学成就近几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民汉师生融合度不断提高,民汉师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校教育教学也逐步进入有序发展阶段。2007年高考,我校考生武洁以625分被华中理工大学录取,曹斌529分被天津科技大学录取之后,2008年高考又有新的提高,参加高考考生88人,民汉各44人,汉族教学班本科上线率36.4%,比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族教学班本科上线率27.3%,专科民汉综合上线率72.73%,比07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亚森江同学被武汉大学录取,成为若羌县中学考入”985工程”大学的第一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