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瑞士巧克力
释义

除了钟表和军刀外,瑞士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东西,那就是巧克力。瑞士的巧克力的种类丰富,价格也适中,最适合作为礼物。牛奶巧克力是在瑞士发明的。因为调节牛奶的温度非常困难,虽然欧洲各地都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没有成功,后来,瑞士人达尼尔·彼德于1875年发明了制作方法。现在瑞士的巧克力种类繁多,味道也是各种各样。

发明历史

根据统计,瑞士是世界上巧克力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最高记录为2001年人均消费巧克力12.3公斤。

2002年80%以上被消费的巧克力是牛奶巧克力,10-12%为黑巧克力,3-4%是白色巧克力。

“瑞士巧克力”品牌和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真正“瑞士巧克力”必须是在瑞士本地生产。

2002年在瑞士生产的巧克力产品半数以上都出口国外,其中很大一部分(23%)出口德国;其次则是英国(12%)、法国(11%)和美国(6%)。

瑞士是一个面积只有41万平方公里、多山而且拥有许多奇异珍奇植物的小国家。然而气温却与热带炯然不同,用于生产巧克力的可可树在瑞士根本无法生长。

瑞士也从未有过殖民地,并与可可生产地,如非洲、南美洲等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然而,为什么瑞士却是世界上巧克力的第一生产大国,而且其知名度享誉全球呢?

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瑞士人使巧克力的制造流程和方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地步。并且所有巧克力制造方法都是在瑞士发明。瑞士人使巧克力从昂贵的奢侈品成为了大众化的消费品。 1819年François-Louis Cailler (1796-1852)在瑞士法语区沃韦(Vevey)的Corsier建立了瑞士第一家巧克力工厂。通过半自动化工艺流程的制造方法,使巧克力成为了大众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在这之前,500克巧克力的价钱高达6瑞士法郎,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3天的工资。

1826年Philippe Suchard (1797-1884)在Serrières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厂。所有机器设备的动力都来自于水力。每个工人每天可生产25-30公斤巧克力。1880年Suchard在德国的勒拉赫(Lörrach)建立了第一个国外分公司。

Charles-Amédée Kohler(1790-1874)最初是在他的殖民地产品公司出售巧克力成品,1830年他开始自己制造巧克力特产。他和自己的儿子们共同在洛桑建立了一家工厂,并发明了欧洲榛果巧克力。后来与Daniel Peter将各自的工厂合并。

Daniel Peter (1836-1919)原本是位屠户的儿子,他是第一个将巧克力与牛奶混和从而发明了牛奶巧克力的瑞士人。从此改变了巧克力带有苦味的历史,使巧克力产品有了一个飞越的发展。同时他发现Henri Nestlé最新发明的炼乳非常适合用来制造牛奶巧克力产品。

亨利·雀巢Henri Nestlé (1814-1890)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工厂主,他发明了给孩子们食用的奶粉,同时也发明了浓缩牛奶的方法,这种方法也使Daniel Peter的牛奶巧克力成为了现实。

1879年卢道夫·林特(Rodolphe Lindt 1855-1909)在伯尔尼大教堂下的阿尔河旁建立了自己的巧克力工厂。他发明了一种被称做“Conchieren”的工艺,在较硬的巧克力泥中加入可可油,而使瑞士巧克力有了今天的高贵、精美的味道。

独特工艺

巧克力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精美商品,巧克力的生产工艺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科研人员都在致力研究,力图找出改进、加快巧克力生产过程的新方法。但是在此之前,他们必须探索出旧生产过程的运作奥秘。下一步才是有目的的改进基本用料,以制造出不同的口味的新型巧克力。

可可豆的质量在巧克力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如果可可豆的质量不过关,再好的技术、再完善的生产过程也无法制造出美味的巧克力。这种重要的原材料由可可树(Theobroma Cacao)提供,这种树木最适宜生长在赤道周围湿润温暖的地带。 可可树的果实是长形的,每个果实中有25至50粒可可豆。采摘之后这些果实必须被覆盖贮存数日。储存过程中果实周围白色的果肉逐渐发酵并产生热量,这样可以将可可豆中的苦味降低。这一过程同时决定了多于600种不同种类、来自不同国家的可可豆在以后烘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味道。

如果被运来的可可豆已经被清洗、烘干,将在碾碎、精拣之后被烘烤,然后再次被一步一步地进行研磨。最后才加入其它重要成分:糖、可可油及制造牛奶巧克力所需的奶粉,这些成分的分量必须严格按照高度保密的秘方加入。混合后的原材料将在轧辊中被磨碎,直到混合物中的每一颗分子都小于20千分尺为止。

接下来要做的是,进行传统的皇家级别的巧克力生产过程,这便是瑞士的发明:Conchieren工艺。那些被烘干的混合物被放入一个名为“Conche“的容器中,进行几小时的搅拌之后,紧接着被左右摇摆。这些原材料混合物在逐渐升高的温度中融化。水蒸汽将混合物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香味素,比如醋酸,蒸发。混合物中所有粒子都将被油质包围,这样制成的巧克力,口感滑腻。

为什么1789年伯尔尼人卢道夫·林特(Rudolf Lindt)发明的这一特殊”Conchieren”过程可以达到如此理想的融化效果,至今也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运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具有科学性,这是经过直观地试验或在巧合中找到的,它被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令现今的食品专家们拍手叫绝。因此只想通过简单尝试而对这一巧克力生产过程进行系统上的改善是十分困难的。

在材料科学上巧克力是一种非常繁复的组合:糖、可可粉、可可油、牛奶油质、蛋白、乳化剂及少量水分。尤其可可油的成分十分复杂,它由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组成,这些甘油酯在不同的融点结晶,结晶的形式也各不相同。而决定巧克力质量的,不仅是它的味道,结构及它的融化状况也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唯一的一种结晶形式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种结晶被称作“Beta-V-Kristalle“,它能够制造理想的巧克力断裂强度、使之可以长期保存、拥有最好的融化口感及最佳亮度,但却是在巧克力制造过程中是最难掌握的。一般情况下,这种必要的结晶过程是通过对巧克力的所有混合材料进行适当的冷却紧接着加热产生的效果。 为了改善这一过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食品工程师Erich Windhab与他的科研小组根据以往的其它结晶经验研制出了一套新方法。在巧克力材料中取一小部分,在其中注入“Beta-V-Kristalle“理想可可油分子,这一小部分巧克力材料则起到样板的作用,在冷却时它的周围自动形成所需要的晶格结构,这种晶格结构与“Beta-V-Kristalle“十分相似。

Windhab说,以这种新方法制成的巧克力不仅拥有更强的稳定性,而且其冷却过程也被缩短。因此目前巧克力厂中50米长的冷却道将可以被缩短10倍以上。

这一结果对保守的巧克力工业界也具有很大说服力:世界范围内已经有12家大型巧克力制造商引进了这种由瑞士Bühler集团公司出产的制造可可油结晶样板的仪器“Seedmaster”。

食品工程师们同样希望改善牛奶巧克力中奶粉的微观结构。一般的奶粉都是多孔性质地,非常吸油,所以对巧克力在口中的融化性有所影响,因此应该被另一种纤维质奶粉取而代之。尽管目前所做的试验结果良好,但是直至改良后的巧克力上市还需一段时间。

为了在生产的最后阶段能够判断,制成的巧克力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需要资深人士对其进行品评。重要的是:巧克力的口感,这是巧克力在舌头和上腭留下的一种感官上的印象,包括坚硬程度、融化性,当然还有味道。

为了避免品尝过程中注入过多品尝专家的个人主观意识,品尝工作一般都由数人承担。尽管如此,一向更注重客观测试方法的技术工作者对此依然不很放心。许多大型巧克力厂都已经开始对巧克力进行精细的仪器鉴定,但是断定巧克力好吃与否,人的味觉总是要比“电动鼻子”更有说服力。

瑞士巧克力渐渐丧失了很多它曾拥有的美誉。施维茨的Max Felchlin公司则准备以己之力赢回这昔日的美名。

这家拥有差不多一百年历史的公司现在已经将它的声誉影响扩大到了亚洲:在香港、上海和北京的四星和五星级酒店里的厨师和甜品师们被邀请到坐落在施维茨州和Seewen之间的Nietenbach的公司培训中心(Condirama)来。

Felchlin公司

白色的夹心巧克力看起来非常特别。它们的外表每一个都经过手工打磨,从而获得了任何机器都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而它们的内涵也同样特别:不仅有非常滑润、甜美和柔软的白色巧克力馅,还额外加入了来自中国的柠檬香茅。这就是在Max Felchlin公司的工厂里制造出的产品。

Felchlin是什么?

Felchlin?它的名字在瑞士的巧克力界也许并不像Cailler或是Lindt & Sprüngli那样出名。然而对于业内人士而言,Felchlin的名声长久以来都是得到公认的。 Felchlin并非如此出名的原因主要在于Felchlin的客户多半不是直接消费者,而是诸如面包师、甜品师、酒店老板和厨师这样的人,Felchlin为他们提供半成品,以保证他们能够做出诱人的美食。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知道Felchlin,也知道Condirama,因为这里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名职业人士并对他们进行培训,邀请他们进行品尝或是向他们介绍新的配方。

正如现在这批来自远东的客人。他们会提出很多具体的问题:这块材料如何保持松软,那块混合物怎样才能有最好的味道,或者是否不含糖的糖衣也可以一样美味。

在他们能够在Condirama装备最精良的观摩甜食店(专门供参观者观摩)中亲自动手尝试之前,他们首先会被引入到一个感官世界(味觉感受)中来:在这里,人们突然不再用简单的“甜”或是“不是很甜”来形容,而是开始使用“果仁般口感的”,“焦糖口味的”,“散发着橙花香气的”或是“有李子酱似的果味的”这样的语句。在Condirama里的感观课上,大家会学到,巧克力拥有超过600种的自然香味素。

“请您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一点点的用鼻子把气呼出。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强香气所带来的感受。”

对最微小的差别有着最敏感的判别即是Felchlin赖以生存的根本。因为Felchlin不只为普通大众生产,也同时为最顶尖的厨师,第一流的甜品师,那些质量的狂热追求者以及其他各种口味刁钻的美食家们提供服务。

正如在葡萄酒领域已经非常普遍的,人们已经不再简单的称作红葡萄酒,而是分别称作Bordeaux、Shiraz或是Barbaresco。施维茨的巧克力制造商们也把这种方法引入到了他们的产品中:一个专门为巧克力而发明的新词 。于是它意味着:“一种咖啡同李子香气的完美结合,再加上一种特别的可可味道。传统的生产工艺带来了橙花和肉桂的香味,而这两种香味又同时被衬在一种淡而甜的玫瑰花香上并持久地散发出来。”

而上面所描述的味道,正是来自这种名叫“Grand Cru Maracaibo clasificado 65%”的巧克力:它在2004年11月赢得了世界最佳巧克力的头衔,颁发者是Accademia Maestri Pasticceri Italiani(意大利点心师学院)。

每一道制作工序,从可可的种植,收获,干燥,存放,运输,清洗,烘培,研磨,混合,辗压到精炼都始终追求最高的质量。也就是说:即使提高生产成本,也不能在口味上有任何瑕疵。

Felchlin作为瑞士巧克力制造企业中的小型企业(销售额3400万瑞士法郎,110名员工),还加工一些特殊的可可品种,例如使用自然生长的野生可可豆,它们因其外形很可能阻塞那些大型工业设备而无法在大企业中使用。然而Felchlin则可以灵活的调整生产设备,因此即使小批量的特殊种类也一样可以生产。

还要提到的是,Felchlin生产巧克力非常肯花时间。在这里,最后一道提炼工序,即精炼需要72小时,而大型的工业企业所花的时间则短的多,生产效率虽然提高了,可是口味上的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帮助顾客分辨出这些差别,他们会在味觉感受课上向大家传授相关的知识。Felchlin同时也给大家建议该如何品尝巧克力才能保证它的味道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用手指轻轻地触摸开口处,通过拇指和食指的轻微摩擦使巧克力变热,闻一闻,再咬下一口并让它在舌头上慢慢融化:“请您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一点点的用鼻子把气呼出。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强香气所带来的感受。” 让Felchlin巧克力在口中缓缓的融化几乎像是一种宗教仪式(一种宗教典礼)。如果有需要,Felchlin的专家们愿意去世界的任何地方传播他们的技巧和窍门。因为Felchlin有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出口。

Felchlin有大约700种产品被进一步加工成巧克力类的甜品。在半成品方面,最近又多了很多新产品可以提供:Felchlin提供新的配方,精美的包装,介绍巧克力制品的便签条,甚至还有公司举办活动的计划。

为了让顾客知晓,他们如何才能把这一些结合在一起,他们在Condirama开设了讨论课程。来自中国的客人将进行讨论,并共同参与配方的开发。例如在巧克力莫斯中可以加入绿茶,在夹心巧克力饼干中也可以添上掺入了迷迭香的橙花馅料。

这个白色的夹心巧克力。它们的外表都经过手工的刻意打磨,也是为了让顾客看到,他们的确都是手工制作的。在这些夹心巧克力的尖顶上,都加上了一层极薄的可食用的金箔,18K金,感觉上就好像是皇冠一般。如果这些尊贵的糕点还用得着加冕的话。

瑞士莲巧克力

史宾利莲(Sprüngli-Lindt)是一个已经传承了六代的瑞士巧克力制造商。这家企业经历过一段极度混乱的日子,却奇迹式地存活下来,成为19世纪众多优质巧克力创新者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家族掌控的瑞士巧克力制造商。史宾利莲获利已超过100年,目前全球的销售量是17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约101亿元),在欧洲、亚洲与美国的员工人数超过6千人。

它的巧克力品牌包括Caffarel、Fioretto、Chirardelli,Lindor、Lindt(瑞士莲)、NouvelleConfiserie和SwissTradition,涵盖了巧克力的所有相关产品,如杏仁糖、夹心糖、巧克力棒、巧克力脆饼、复活节巧克力蛋与巧克力兔子等。

该公司在苏黎世起家,1845年时还是一家手工糖果店,消费群多为当地的甜食爱好者。1892年转型为创新的巧克力制造商。1920年代,产品行销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在1960年代,位于欧洲的事业被整合。自1992年开始,当三个主要市场——瑞士、德国与法国的交易额仍高达全部营业额的80%时,公司就开始扩充,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企业。现在,其核心市场以外地区的营业额已成长至55%的市场比例,单单美国与加拿大市场就占了24%,其中当地特有的商店(瑞士莲精致巧克力店)成长更高达两位数。

由于主要的可可供应国,科特迪瓦,发生内战与动乱,导致可可的价格过高,因而重创巧克力市场。尤有甚者,巧克力制造商在毁灭性的价格战中也开始自毁长城,进而危及品牌。而瑞士莲却采取高级巧克力的品牌战略,只使用顶级的原料,非常注重纯度、新鲜度和口味,这样的战略在全球一片低迷的巧克力市场,竟创造了奇迹。正如瑞士最重要的报纸《苏黎世报》(NeueZürcherZeitung)所描述:“赶走一成不变,让人耳目一新。”

这个正面的发展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一开始从一家小店做起,史宾利莲就经常遭遇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这家公司最终还是存活了下来,并且持续扩大、繁荣。

史宾利莲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819年,戴维德·史宾利(DavidSprüngli),他原本是一个很穷的面包店临时雇工,到了当地一个非常有规模的苏黎世糖果糕点铺上班。当这家店的老板在1836年去世时,时年60岁的史宾利,买下了其遗孀的所有股份,成为当地有名的糖果铺主人,而他本人也变成苏黎世当地资产阶级的一分子。如果不是他的儿子鲁道夫(Rudolf)在1845年开始实验改良巧克力制造,故事或许会就此打住。当时,北方意大利人有一种制作名叫“Cioccolattieri”的商业机密,但是,因为生产的数量太少,品质也不稳定,所以无法满足妇女饮啜热巧克力的流行热潮。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仕女来说,在咖啡厅独自一人,或者身旁没有男性友人陪伴时,喝热巧克力是她唯一可被社会接受的事。这项实验的挑战性在于将生产过程机械化:如何压碎与研磨烘焙过的可可豆,并将之与糖及香料(主要是香草)加以混合,最后制作成褐色的巧克力糊。

鲁道夫·史宾利只是瑞士许多热衷于创新巧克力生产的人中间一位。当时还有在日内瓦湖畔威薇(Vevey)的凯勒(Cailler);在纽沙泰尔(Neuchatel)的苏查德(Suchard,他在1879年建立了国外的生产据点,位于德国西南方的洛拉茨〈L?rrach〉,并注册商标,开始现代化的营销,亦即在巧克力包装内加入一张供收集的图片;以及亨利·雀巢,他在1867年发明了奶粉,让牛奶的保存期限可以延长。另外还有一个人叫丹尼尔·彼得(DanielPeter),他设法将牛奶与巧克力这两种油脂无法兼容的东西混在一起,他的秘诀是从可可中取出油脂,加热后放入奶粉与糖,最后再将可可油脂放回去,因此,1825年,“牛奶巧克力”(Chocolateaulait)诞生了。这些伟大的巧克力发明家,大部分都住在瑞士的法语区——“瑞士罗曼德”(SuisseRomande)。有一些巧克力制作的先驱,受到加尔文主义工作伦理的影响,加上本身是工作狂,投身于一种放纵式的奢侈品的制作,这是道德上极端拘谨的加尔文主义者,不会皱起眉头的少数罪恶之一。

1880年代,巧克力的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当时,瑞士的巧克力业者为这一种新“大众食品”的大量生产,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宣称,巧克力有益健康,因为它对于营养普遍不良的民众来说,是一种富于营养又有益健康的补给品。

1892年,由于对生产方式、营销策略以及资金需求等的观念有歧异,鲁道夫·史宾利的儿子们分裂成“甜食阵线”(Confiserieline)(目前在苏黎世的“阅兵广场”仍然经营一家顶级的咖啡厅),以及“工厂阵线”(factoryline)。后者为了筹集资金购置其位于苏黎世近郊的新生产设备,包括昂贵的新机器以及冷冻库等,在1898年公开发行,变成一家股份公司,称为史宾利巧克力股份公司(ChocolatSprüngliAG),其中大部分的股份由家族成员、资深经理以及朋友所持有(从此以后,一直遵守这项优良的瑞士传统,即董事会一直由家族成员与朋友组成,而股东则因为有定期发放的红利与贴心的纪念品,亦皆大欢喜)。 1899年,位于伯恩(Berne)的罗道夫·莲(RodolpheLindt)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巧克力混合物,不仅风味绝佳,而且入口即化(不用咬断与用力咀嚼)。此一发明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更深获一向对巧克力生产要求严格的史宾利家族的青睐。1899年,鲁道夫·史宾利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决定并购罗道夫·莲,并以他的姓氏Lindt(瑞士莲)作为产品品牌。在获得大量现金与史宾利的股份之后,罗道夫·莲同意共享其独门的顶级巧克力的制作机密、顾客群以及生产设备。罗道夫·莲虽说是一个有创意的人,但是性情急躁而难以捉摸,属于一个古怪的“绅士型生产者”,对于销售与商业促销没有兴趣,因此,罗道夫·莲很快就与史宾利家族不合。他开始不理会他的合并义务,转而继续独自生产自己的巧克力。为此,他们打了10年的法律诉讼战争,最终,这一交恶的合并,在1927年确认了当初的合并条件应该执行。因此,1930年以后,该公司就叫做莲史宾利巧克力股份公司(ChocolatefabrikenLindt&SprüngliAG)。

不过就在此时,莲史宾利以及瑞士巧克力产业遭逢“一战”,俄国市场因为发生革命而失去,德国则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最后又碰上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瑞士巧克力制造商,都曾利用大战的那几年,快速向海外扩张。然而,在黑色星期五之后,彼得与凯勒两家巧克力制造商都被雀巢吞并了。而苏查德与托布勒被现在的菲力普·莫里斯(PhilipMorris)所收购。1928年,莲史宾利只有与位于柏林的Rowntree,以及随后1932年,与其位于英国的公司合资,才使他们成为至今仍保持独立经营的唯一的瑞士巧克力制造商。

“二战”使得巧克力产业失去大部分出口市场,而且也使得位居内陆的瑞士,原料供应中断。战时的配给措施更限制一个人一个月只有一根巧克力棒。然而莲史宾利设法要维持获利,并保持其中型区域性生产商的定位。若非鲁道夫·史宾利(RudolphSpüngli)在1962年成功取得第五代的企业继承权,该公司本来打算一直维持这样的定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有关竞争对手托布勒的财务与策略的失误,并且,他开始一连串的欧洲市场拓展行动。鲁道夫·史宾利与一位有钱的建筑公司女继承人结婚,让他有足够的实力买下意见不合的家族成员以及其他少数股东的股票,由此让其专断与越来越自我中心的管理风格得以充分展现。他甚至借由频频更换经理来强化其控制。

20年后,莲史宾利收购了位于库尔(Chur)的ChocolateGisonAG,位于朗根塔尔(Langenthal)的ChocoladefabrikGubor,位于欧特恩市(Olten)的NagoN?hrmittelAG,这些公司全部位于瑞士。它也继续其与英国Rowntree的合作关系(即LindtEnglandLtd),并开始在法国生产“ConsortiumFran?aisdeConfiserie”。在意大利,它拥有位于瓦雷泽(Varese)的BulgheroniSpA的11%股份。在一个意大利的行贿丑闻案爆发之后,史宾利买下了其余89%的股份。1993年,工厂改名为Sprüngli&LindtSpA。其德国的特许生产商——位于亚琛(Aachen)的LeonardMonhard,为一位有名的当代艺术收藏者彼得·路德维希(PeterLudwig)所有。或许由于此人关心他的名画甚于公司的获利,他在1986年宣告破产。此后,莲史宾利于1987年以1.2亿德国马克的代价加以收购。随后,他们在此新的生产基地再投资2.2亿马克,以更换过时的战后旧机器设备。

1989年,在新罕布什尔(NewHampshire)的斯特拉汉(Stratham),莲史宾利成立了专门负责美国东海岸生产与配送的机构,同时在香港也成立一家销售公司。 到了1980年代后期,莲史宾利无论于公于私都碰上了困难。品牌战略在当时的四个核心市场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在德国与意大利采取的是顶级的品牌战略,法国则是主打促销折扣战,至于瑞士则是“随便什么都好”。

由来自瑞士与国外的经理共同组成的“决策小组会议”认为,国外的营运在创造利润,但是传统的吉锡贝格(Kilchberg)生产中心却是造成亏损的来源。这样的说法,对于传统派的拥护者鲁道夫·史宾利而言,相当刺耳。这个老迈的专权者,被一个迷人却名声不佳,名为赫迪·刚特本(HeidiGantenbein)的女信仰治疗师迷得团团转(这位小姐现在仍在网络上提供付费的心灵咨询服务)。他与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异,并娶刚特本小姐为妻,后来也根据新任妻子的灵性建议,开除了很多经理。而新的管理阶层则被迫参加刚特本小姐的心灵课程。全瑞士的美食精神堡垒就这样落在一个前脱衣舞女的手中,着实震动了苏黎世湖周边。到了1993年,鲁道夫·史宾利博士退休,成为名誉董事长,并任命正派的恩斯特·坦纳(ErnstTanner)担任首席执行官,而之前不受其父及刚特本小姐所喜爱的鲁道夫·康瑞德·史宾利(RudolfKonradSprüengli),即鲁道夫的儿子,也重新恢复为董事长。其后,公司采取了适当的欧洲品牌战略,原来的合资企业变成子公司,而在吉锡贝格的生产基地也采取了缩减成本的措施。

经过10年的持续进步,以及具有一致性的生产、营销与创新,恩斯特·坦纳的努力带来了一连串的成果,而有效地维持了莲史宾利的独立性。这也是公司在1990年初期的并购狂潮中没有被吞噬的原因。

瑞士莲巧克力 – 主要种类

瑞士莲巧克力-排装

瑞士莲巧克力-]薄片b]

瑞士莲巧克力-薄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8 9: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