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瑞泉村 |
释义 | 1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镇瑞泉村瑞泉村位于江西萍乡市芦溪镇的东南方,距芦溪镇约 20 华里,全村有村级水泥公路贯通,但不通公交车。面积4—5平方公里,截止到2008年人口1560 人, 40 岁以下800余人,其中外出打工者约占一半,平均每一户有一人外出打工。有小学生近百人(含学前教育班),初中、职中生约 20 人,普高生3人。原村级小学于 2003 年下半年撤并,当年全校 6个年级仅有 68 名学生, 3名公派教师,一名村临时聘用教师和一位校长;一、三和二、四年级采用复式教学。撤并后所有孩子转入芦溪镇附近的洋田小学和东洋小学就读,有包月60至90元不等的校车接送。由于绝大部分为留守孩子,回家后学习大多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学业成绩受到影响,历年来考入普高的学生寥寥无几,初中没毕业便外出打工的孩子却有增无减。 2 云南省德州梁河县曩宋乡瑞泉村瑞泉行政村位于梁河县北部,是一个以傣族、阿昌族为主的村庄,全村总人口3443人。瑞泉村被誉为“万吨糖村”,甘蔗是瑞泉村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加快瑞泉村的甘蔗产业发展,县科技局与县蔗糖办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和蔗糖办甘蔗种植技术人员一起开办专业培训班以及甘蔗种植现场会,发动蔗农改旱地种植为水田种植,推广良种良法。从2002年起,通过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粤蔗93/159、粤蔗94/128等早、中、晚熟高产高糖良种,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水田,进行单芽稀植、采用拉线开沟、盖膜提温保水、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使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大大地提高。当年水田甘蔗平均亩产达到10吨,比山地提高了4—6吨,含糖量高达14.5%,比原来提高了3.5个百分点,达到了吨糖田标准。瑞全村成为梁河县水田甘蔗连片种植面积最大、良种率最高、产量最高的行政村之一,涌现了100吨以上的种蔗大户4户,160吨以上的2户。为全县蔗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延伸产业链 走科学致富的道路 “一业兴,百业兴”。 “万吨糖村”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甘蔗稍,甘蔗稍又是饲养水牛很好的青料和青贮氨化饲料,抓住德宏水牛产业化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甘蔗稍、玉米秸秆等青饲料发展畜牧业,又利用牛粪生产沼气,沼液、沼渣种蔬菜等形成产业链。小芒丙村是瑞泉行政村的示范村,全村56户,212人,有劳动力115人。通过科技综合开发,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收入36.6万元,人均纯收入1753元,被列为“省级科普富民示范村”,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示范村”、“民主法制宣传示范村”。现在又成立了养猪协会、蔬菜研究会、农函大培训室,发展三配套沼气池28口,修通了两条进村的水泥路,结束了以往进村踏泥泞的历史。 瑞泉村人在搞好农业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依靠农函大培训为基点,开展科技培训75期5780人次,建立了三个环保节能示范村,成立了2个农民技术协会,建立了2个农函大培训室,科技示范户559户,实现了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瑞泉村依靠科技,实施了“三高”甘蔗示范基地建设,科学养牛示范,优质稻、养鱼、虾、蟹2814亩,沼气三配套示范202口,冬春蔬菜示范750亩,引进实用菌姬松茸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引进优质葡萄示范获得成功并带动全县发展100多亩,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 瑞泉村的发展始终坚持以建设生态农业为基点,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落后的生活习俗,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五”期间,梁河县瑞泉行政村是省科技厅“民族贫困地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这个村以科技为先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坚持 “以短养长、一村一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粮食总产量120.8万千克,人均有粮351千克,是全州科技综合开发示范的典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