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瑞昌 |
释义 | 1 江西省瑞昌市瑞昌市,江西省辖县级市,由九江市代管。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瑞昌地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至南唐升元三年(939年),设县名瑞昌。历时一千余年均为县级建制。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瑞昌县设立瑞昌市。瑞昌市辖区位于赣北偏西,长江中游南岸,北襟长江“黄金水道”,东邻九江,南接德安、武宁,西界湖北阳新,北与湖北武穴市隔江相望, 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史有“通衢”之称。全市总面积1442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辖21个乡(镇、场、街道)。 瑞昌居民共有18个民族,其中汉族398594人,占总人口的99.94%。 中文名称:瑞昌市 外文名称:Ruichang City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 下辖地区:码头镇、白杨镇、南义镇等 政府驻地:湓城街道 电话区号:0792 邮政区码:332200 地理位置:中国华中 面积:1442平方千米 人口:43万 方言:瑞昌话 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峨嵋溶洞群,青山森林公园,赤湖,铜岭商周铜矿遗址,武蛟温泉等 火车站:瑞昌火车站 ◎ 人文条件邮编:332200 代码:360481 区号:0792 拼音:Ruì Chāng Shì 英译:Ruichang City 友好城市:德国沃尔泽伦市 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8个乡:湓城街道、桂林街道、码头镇、白杨镇、南义镇、横港镇、范镇、肇陈镇、高丰镇、夏畈镇、武蛟镇、乐园乡、洪一乡、花园乡、洪下乡、横立山乡、黄金乡、南阳乡;以及赛湖农场、青山林场、大德山林场。共有33个居委会、157个行政村。市政府驻赤乌东路。 省棉麻出产重点县。特产山药、猕猴桃、辣椒、黄牛。南武(南昌至武汉)铁路贯串全境,杭瑞高速、315国道、316国道、九界公路、九武公途经境,距九江机场45千米,码头港是本市独一长江港口。 瑞昌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北襟长江“黄金水道”,东连我国对外开放港口城市九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史有“通衢”之称。全市总面积1442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辖22个乡(镇、场、街道)。 ◎ 自然条件瑞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大陆温湿性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上下,年无霜期240-260天。 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全市耕地面积28.4万亩,林地面积111.5万亩,可放养水面12.4万亩。盛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红薯、茶叶等。土特农产品苎麻被誉为“绿色金子”,曾获南洋国际博览会优质奖,纤维含量高达73.7%,在全国苎麻品种中独树一帜。瑞昌山药,菜药兼用,早在唐代列为贡品,是营养保健食品中的上乘产品。瑞昌培育的“庐山香”中华猕猴桃是全国同类中的最佳品种,曾多次荣获农业部金奖,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产品。近年,高山逆时令蔬菜异军突起,形成产业化格局,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养殖业发展迅速,猪、牛、羊畜牧业已趋向规模化;水产养殖,品种繁多,鱼、虾、蟹、鳗鱼等水产品年产量达1250万斤,且开发潜力仍然很大。 瑞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金属矿产以金、银、铜为主,铁、锡、铅、锌、钼、钴、镁储量也很大。黄金生产名列全省榜首,享有“万两黄金市”之誉,现已探明净黄金储量达80吨,矿点56个。储量在2号以上的矿点就有7个,且埋藏浅,品位高(5.3克/吨左右)。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大理石、白云石、方解石、滑石、石灰石、云灰岩、煤、硫、镁质粘土、瓷土等。以大理石为主的石材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储量3.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南义、夏畈、黄金、横立山等乡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石灰石储量25亿立方米以上,全市大部分乡镇均有蕴藏,尤其是码头镇储量大,质量好,目前已成为亚东水泥厂年产150万吨水泥的原料基地。与金属矿伴生的硫矿储量也很大,仅武山铜矿区、洋鸡山金矿区已探明储量就有1246万吨。夏畈镇的镁质粘土,范镇、南义的瓷土资源有待开发,前景看好。 地处幕阜九岭低山丘陵区,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河流众多,以青山为分水岭,向东、南、西分别流经德安、阳新和市北滨江地区注入长江。属大陆温湿性天气带,天气温顺,四季分明,年均匀气温17.5摄氏度,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上下,年无霜期240-260天。矿产资源有金、铜、硫、铁、煤、大理岩、石灰岩等数十种,其中以金、银、铜、煤为主。有洋鸡山金矿区、武山铜矿区等。 ◎ 旅游资源瑞昌山水秀丽,旅游资源富饶。峨嵋溶洞群幽险奇特,规模宏大,被称为“江南第一洞”;青山省级森林公园天然丽质,景迹繁多,葱郁古朴,浑然天成,与庐山遥相呼应,堪称姊妹山。自古就是有名的道教圣地,也是休闲避暑的理想处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是迄今世界上最早有木枝护的采冶遗址,可以开发成集考古与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赤湖一碧万顷,渔歌晚照,风光旖旎,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有名的水产宝库。 名胜古迹有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田寺遗址、峨嵋溶洞群、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赤湖等,历史上秦始皇登临青山巅,程普挥兵桂林岗,苏东坡题墨亭子山,李自成血战罗城坂。 ◎ 区位优势瑞昌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瑞昌市区是赣西北交通枢纽,东至九江市区34公里,南抵省会南昌市196公里,西北距武汉市253公里,北到长江南岸码头23公里。九(江)武(汉)铁路、公路在此交汇,两条省际公路直通湘、鄂,与京九、京广大动脉沟通,规划建设中的杭瑞高速穿境而过,与福银、九景、九合等高速互联成网,商贸物流极为便利。作为市区副中心区的码头镇,仅距市区20余公里,位处长江“黄金水道”,且具有长达19.5公里的优良长江岸线,上通汉渝,下达宁沪,为对接“长珠闽”经济圈,建设新兴的港口工业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杭瑞高速贯穿全境,九江至瑞昌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南昌到武汉的距离,缓解了九江长江大桥、湖北武黄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缩短了上海、杭州到湖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100多公里的距离,还把昌九、九景、景婺黄、京珠等高速公路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大地改善了江西西北地区的出行条件,完善江西高速公路网,对开发沿线的旅游、矿产资源,拉动赣西北地区及江西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此外,还将大大加强了长江三角洲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功能,对江西环鄱阳湖经济圈、武汉经济区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 综合发展1990~2005年,瑞昌人民面对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态势,面对多次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经济指数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超额完成“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和2005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各项改革顺利推进。1990年以来,瑞昌企业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民营、公有私营进程,采用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分块搞活等多种形式,先后完成通用机械制造总厂、盛秀水泥厂、洋鸡山金矿和物资、供销、商业、粮食系统等一批国合企业改制,协助完成江洲造船厂、江西油嘴油泵厂等驻市企业改制和社会剥离工作。到2005年底,民营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比重由2001年的7%发展到81%,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占主导地位。1990年,瑞昌市被列为全国开放县(市)。1992年初,瑞昌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建立码头和赛湖开放开发区的决定。2000年初,设立黄金工业园,大力招商引资,实行外引内联,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式,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瑞昌开放开发步伐,促进瑞昌经济发展。到2005年底,引进落户园区企业有88家,已建成投产的企业有62家,在建的企业14家,签约资金50.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4.4亿元。已初步形成以亚东水泥为龙头的水泥建材业、以凤竹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江洲造船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业、以武山铜矿为龙头的矿冶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随着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落实,农民可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民减负增收为目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民合同内“零负担”。同时,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行政务和村务公开,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水平,政府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管理职能也由过去的指挥型改为经营指导服务型,重点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以建设公共财政为目的,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行部门综合预算,增强了财政对公益事业的支付能力。实施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土地储备中心,累计实现土地收益金2.77亿元。推进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网点,协调发展“两基”教育和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新一中和现代职业中专,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医疗制度和金融、住房、殡葬等改革均按上级部署顺利实施。随着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1990年以来,瑞昌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瑞昌城区变大了。实施城市“东进北移西扩”战略,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5年的1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990年的34776人增加到2005年92837人。城市道路畅通了。黄金路、浔阳东路、杨林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已经或正在变得更宽敞,主城区内以二纵五横为主干道、十纵五横为次干道的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城市变靓了。仅“十五”期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亿多元,硬化道路77.3万平方米;新城区绿化率达36%,主次干道旁全部种植以香樟、广玉兰为主的行道树,交通隔离带种植多种不同的花木,形成各种图案,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大街小巷安装各种路灯、景观灯一万余盏,亮灯率达98%以上,瑞昌城成了“不夜城”。城市品位功能增强了。完成了城防大堤、五里桥排水交通枢纽、第二水厂、城东泵站、市民休闲广场、皇家大酒店、金桥大市场、府东移民新区、武九铁路复线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同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瑞南线、立肇线、瑞码线、316国道瑞昌段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198公里,全市160个行政村有110个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完成投资8804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农民居住环境也在日益改善。1990年以来,市政府已将新农村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全面规划、典型示范、积极引导、逐步实施,使新农村建设出现跨越式发展。1999年底开始实施第二、第四期移民建镇工程,总投资6500多万元,建设府东新区1个,扩建集镇1个,建设中心村、基层村17个,安排移民2549户9537人。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完成地区总产值25.5亿元,比1990年6.55亿元增长289%,年均增长19%。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完成28769万元,是1990年2492.9万元的11倍,年均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攀升。近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45亿元,是建市头1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倍,完成了亚东水泥扩建和“836”工程等一批事关瑞昌市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已逐步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2.7亿元,是1990年工业总产值的5.5倍,建材、纺织服装、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的基本战略的实施。10多年来,抓住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外资企业纷至沓来。仅“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就达40亿元,超过历史总和。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4个,亿元项目7个,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一座工业新城正在迅速崛起于赣北大地长江之滨。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步伐加快。2001年,计划确定建立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即:5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含山药基地),8万亩优质苎麻基地,3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1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0万亩优质稻基地,2万亩中药材基地。2003年又将珍珠养殖基地列为多种经营开发项目。到2005年,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75%,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9%。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仅2005年,全市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具补贴456万元,发放各种造林项目资金1515万元,争取山药项目资金420万元,政府安排20万元资金设立生猪生产发展基金,新增农户小额贷款2526万元,从而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2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0413吨;山药种植面积发展到近3万亩;生猪出栏20.3万头,比1990年12.2万头增加8.5万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加大。仅“十五”期间,争取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2200万元,农业水利及以工代赈资金659万元,县乡公路建设资金1400万元,老建扶贫资金210万元,完成乡村公路304公里,完成水利工程修建项目2000多处,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6万亩。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九江市100个示范村庄中瑞昌有8个,码头镇上田、高丰镇周家湾、范镇上屋李、武蛟上湖等10多个村庄,被分别评为省、市小康示范村。示范村庄按主导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湖区乡镇大力发展螃蟹、甲鱼、彭泽鲫等特种水产养殖,山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及生猪养殖,均取得可喜成果。 第三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5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到1141家,其中仅宾馆、酒店就有455家,能设宴席50桌以上的宾馆酒家有20多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比1990年1.39亿元增长5.2倍。三类产业结构由1990年49:33.6:17.4调整为22:53:25。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全市注册私营企业有362家,比1990年14家增加24.85倍;个体工商户有7460户,比1990年5039户增加2421户。 精神文明与社会事业不断进步。16年来,大力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行各业中一心为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老爱幼、拾金不昧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层出不穷,推动了社会文明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瑞昌先后获得全省创建卫生城市进步奖和九江市创建文明城市进步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两基”教育达到国家标准;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创办了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调整合并教学网点160个,改革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高中办学体制,实施了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顺利过渡。2005年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和97%。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普通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持续在九江市保持领先位置,连续三年获九江市“高中教育质量优胜奖”。同时职业教育、成年人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 科技兴市战略有效推进,科技组织和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据2005年统计,全市有专业性科技学会、协会、研究会55个,共有会员5082人。全市科技人员由1989年的3166人发展到6620人,增加一倍多。其中自然科技人员5530人,社会科学人员109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分别为84%和16%。1990年以来,市政府先后编制了“八五”、“九五”、“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各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企活动,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和工业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1990~2005年,全市共有30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3项,九江市级52项,瑞昌市级201项。获国家专利48项,获九江市级以上奖励14项。瑞昌选育的“庐山香”猕猴桃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并被评为全国四大优良品种之一;江西航海仪器厂研制的AWIIO转杯式燃烧器和AWIID双燃料转杯式燃烧器先后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厂矿企业和农村积极创办文化俱乐部、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了文物保护,铜岭古铜矿遗址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线电视升级改造和联网步伐加快,126个行政村实现光缆联网,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现乡乡通有线电视。 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全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群众看病就医比以前更加方便高效。同时,努力加强医风医德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百姓治病就医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先后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城镇医院和南义、横港、范镇、桂林等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同时,传染病、地方病、妇女儿童疾病防治也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遏制,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以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救助覆盖范围。仅“十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1850万元;2005年发放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由2000年的2677万元增加到5530万元。积极推进劳动力资源整合,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639元,比1990年的100.6元增加538.4元,增长5.3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6元,比1990年的76元增加4.6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92元,比1990年的517元增加5.6倍;人均食品支出1592元,比1990年的217元增加6.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9.69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7.3平方米,人均增加27.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22.98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43.11平方米,人均增加20.13平方米。2005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22台,手机130部,电脑16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1台,固定电话81部,手机67部。2005年城镇居民存款123137.7万元,比1990年的7164.8万元增加16倍;农村存款52773.3万元,比1990年的1291万元增加39倍。 2010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3626万元,比上年增收30090万元,增长47.36%;地方收入完成57707万元,比上年增收18379万元,增长46.73%;税收收入完成85687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91.52%,比上年增收27868万元,增长48.2%。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上,财政收入凸现三个特点:一是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财政总收入93626万元,连跨7、8、9三个台阶,比2009年63536万元增收30090万元,全省排第23位,比2009年25位前移2位;增幅47.36%,全省排第16位,比2009年22位前移6位。被省政府授予“三年翻番”奖;财政收入单项得分在九江各县(市、区)排第3位,保持2009年前三位水平。二是质量得到新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4.89%,在九江市各县(市、区)排第2位,比2009年比重12.19%提高2.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91.5%,比2009年比重91%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乡镇跨越新高度。全市乡镇财政总收入33126.32万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比重35.38%,比2009年比重27.17%提高8.2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1.9%,超出全市平均水平44.5个百分点。其中超千万元14个。 ◎ 经济发展◎ 工业瑞昌市是江西省重点工业县市之一。江西铜业公司武山铜矿、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江洲造船厂、九江船用机械厂、江西航海仪器厂、宝钢集团人民机械厂、江西油嘴油泵厂等一批中央、省、九江所属大中型企业云集瑞昌,其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基础良好。市属企业大胆改革,激活机制,产销两旺。目前已形成纺织、机械、建材、矿冶、食品、化工、造纸等众多门类工业体系,其中矿冶、轻纺、机械、建材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台商投资的江西亚东水泥厂,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远景目标年产量600万吨,是建材业中的一艘航空母舰。水泥压力管、烟花、山药面、木螺钉产品荣获省优部优;“瑞亚”板鸡荣获世界金奖;竹编工业、根雕家什、壁炉、刀剪等一批产品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基础设施完备。使用华中电网供电,电力充足安全。市内建有110千伏和220千伏大中型变电站各1座,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达标,城区日供水能力2万吨,并正在建设一座2万吨的新水厂。通讯发达,已拥有程控电话4万门,并拥有光缆、微波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可提供图象传真、电传、移动电话等服务,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业务。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38.3亿元,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完成产值31.4亿元,其中建材行业累计实现产值9.3亿元,纺织服装行业完成产值9.1亿元,机械行业实现产值7.8亿元,采矿冶炼行业实现5.2亿元。 ◎ 农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全市耕地面积28.4万亩,林地面积111.5万亩,可放养水面12.4万亩。盛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红薯、茶叶等。土特农产品苎麻被誉为“绿色金子”,曾获南洋国际博览会优质奖,纤维含量高达73.7%,在全国苎麻品种中独树一帜。瑞昌山药,菜药兼用,早在唐代列为贡品,是营养保健食品中的上乘产品。瑞昌培育的“庐山香”中华猕猴桃是全国同类中的最佳品种,曾多次荣获农业部金奖,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产品。近年,高山逆时令蔬菜异军突起,形成产业化格局,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养殖业发展迅速,猪、牛、羊畜牧业已趋向规模化;水产养殖,品种繁多,鱼、虾、蟹、鳗鱼等水产品年产量达1250万斤,且开发潜力仍然很大。 ◎ 商贸据工商行政部门办证统计数据,1990年瑞昌市专营、兼营住宿和餐饮业商家有235户,其中国营、集体45户、个体190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商家有520户,其中国营、集体415户,个体69户。1994年起,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进行体改革,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转让、出售或拍卖,其国有、集体的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大多数转为民营,其中宾馆、酒店发展很快。至2005年,全市宾馆、酒店发展到494户,能一次性设席50桌以上的酒店达10家,四星级宾馆1家。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484家,该户数有所减少,但规模扩大。遍布全市乡、村的临时性或季节性小旅店未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未有准确数据。 ◎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潜力颇大。目前虽然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1996年人均占有耕地0.73亩),但境内仍有45万亩土地未被利用,减去19万亩难以利用的砂地和裸岩地,还有26万亩可开发利用。境内水资源充裕。平均年总水量11.5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供需情况:平水年有余水约1.29亿立方米,即使偏旱年,大部分地区仍略有余水,特旱年才出现大部分地区供水不足情况。 ◎ 矿产资源瑞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已发现矿产地146处,查明矿种有7类31种。7类即:贵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化工原料非金属矿、能源矿、非金属矿、水温类矿;31种即:金、银、铜、铅、锌、钨、钼、铁、硫、磷、煤、铝土矿、化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饰面大理石、方解石、硅灰石、熔剂用石灰石、水泥用灰石、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页岩、陶粒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镁质粘土、石榴子石、重钙粉体原料矿、建筑石料、建筑用砂、砖瓦粘土、矿泉水、温泉等。其中水泥配料用砂岩、冶金用白云岩的保有储量和品质均居九江市首位,水泥用灰岩的保有储量和品质在全省名列前茅。金属矿产以金、银、铜为主,铁、锡、铅、锌、钼、钴、镁储量也很大。黄金生产名列全省榜首,享有“万两黄金市”之誉,现已探明净黄金储量达80吨,矿点56个。储量在2号以上的矿点就有7个,且埋藏浅,品位高(5.3克/吨左右)。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大理石、白云石、方解石、滑石、石灰石、云灰岩、煤、硫、镁质粘土、瓷土等。以大理石为主的石材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储量3.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南义、夏畈、黄金、横立山等乡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石灰石储量25亿立方米以上,全市大部分乡镇均有蕴藏,尤其是码头镇储量大,质量好,目前已成为亚东水泥厂年产150万吨水泥的原料基地。与金属矿伴生的硫矿储量也很大,仅武山铜矿区、洋鸡山金矿区已探明储量就有1246万吨。夏畈镇的镁质粘土,范镇、南义的瓷土资源有待开发,前景看好。 ◎ 淡水资源瑞昌依山傍水,域内淡水面积12.6万亩,可养殖面积6.6万亩,主要集中在市区10公里范围内的赤湖和赛湖。这里水源充沛、水质优良、水草丰富,适宜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鳜鱼、鳗鱼、螃蟹等淡水鱼类、虾类、蟹类。既可围箱式养殖,又可开放式养殖,投资开发潜力巨大。 ◎ 旅游资源瑞昌山水秀丽,旅游资源富饶,境内有旅游景区、景点50余处。其中有被称为“江南第一洞”的峨嵋溶洞群,洞内景观千姿百态,时人称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天然的书”。青山森林公园,青山省级森林公园天然丽质,景迹繁多,葱郁古朴,浑然天成,与庐山遥相呼应,堪称姊妹山。自古就是有名的道教圣地,也是休闲避署的理想处所,青山森林公园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大量的人文景观,还是赣北的道教圣地。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与赤湖紧紧相连的武蛟温泉,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有300多亩千年淤泥,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适宜泥浴。还有距今约3300年的铜岭商周铜矿遗址,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采冶铜矿遗址,1991年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岭殷商铜采冶遗址,是迄今世界上最早有木枝护的采冶遗址,可以开发成集考古与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赤湖一碧万顷,渔歌晚照,风光旖旎,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有名的水产宝库。 ◎ 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观。野生植物仅木本就有37科78属500多种,其中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红豆杉、水杉、香樟、罗汉松、银杏等11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50种,并在各乡镇有大量分布。南方红豆杉、银杏为国家一级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洪一、肇陈、乐园、青山等地。竹类,境内有10余个品种,竹林110975亩。药类,境内野生中药材近数百种之多,年采挖野生药材2000~3000担,还有党参、何首乌等多种珍贵药材。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保护级别野生动物64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金钱豹、犲獐、豹子、白颈长尾雉、白鹤、天鹅、灰鹤、猫头鹰、猴面鹰、松雀鹰、虎纹蛙、穿山甲),省级重点保护动物44种,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赤湖水域,既是鱼虾繁殖地,又是候鸟保护区。原有鱼虾类15科60余种,现开发有青虾、河蟹、珍珠和鳗鱼养殖;栖息的各类候鸟共有18种,主要有白鹤、鸿雁、灰雁、豆雁、天鹅、大白鹭、野鸭、苍鹭、绿头鸭、乌鸡等,高峰期有2~3万只。 山药 瑞昌山药是家山药的一个优良品种,为瑞昌传统特产,据明朝隆庆年间《瑞昌县志》记载,山药当时就是瑞昌重要物产和药材之一,距今已有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其块茎富含淀粉、糖、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很强的健脾、益肾、养肺之功准备,是一种兼具菜、药两用的上等佳品。瑞昌山药适用性强,丰产性好,耐贮耐运,久煮不糊,风味独特。种植面积累5000余亩,产量6000余吨,加工品在罐头、冻干食品、调冲剂、方便面、粉丝等方面有很好开发前景。 苎麻 瑞昌苎麻是优良的纤维作物,麻纺品具有轻、薄、挺、爽等优点,我国是世界苎麻主产地,产量占世界九成许,故苎麻有“中国草”之称。瑞昌种麻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全国优质麻生产大县(市)之一。史料记载,瑞昌植麻历史已近千年,1923年瑞昌苎麻曾获东南亚博览会优质奖。目前种植面积5万余亩,原麻产量7500吨,江西三分有其一。主栽苎麻品种纤维可达到2300支,可作高档纺织原料。境内苎麻加工业可制精干麻和麻纱等初级产品,形成了6000吨的加工厂。面临入世的机遇,该产业发展在纺织和深加工方面前景极佳。 小山竹 小山竹是瑞昌传统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总面积14万亩,连片3000亩以上的山竹地块有八处。特别是淡竹林,面积达11.4万亩,占九江地区淡竹总面积的84%,居全省之首,堪称“淡竹之乡”,其中平均胸径达2公斤以上的淡竹面积6万亩,小山竹生长期短,经济效益好,竹材被广泛用于建筑、造纸、棚架和日用品等行业,竹笋作为无公害绿色食品,既可鲜食,又可深加工,其中胸径2公分以上竹材万余吨,年产鲜笋500-800吨,全市兴办竹材加工厂6家,以半成品或加工为主,产品远销山东、河南、河北、安微、陕西等地及出口日本、台湾、年创外汇10多万美元,资源供不应求。 ◎ 人文环境瑞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大陆温湿性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上下,年无霜期240-260天。 近年来,瑞昌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载体,不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道路、路灯、园林建设,大力改造和创建公园、广场等活动场所,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努力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现已建成一个集政治、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高品位的市民休闲广场,还新建了社区文化广场,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成为群众安居乐业、外商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 ◎ 姓氏族系据《江西通志稿》记载,民国时期,瑞昌原住居民共有131姓,其中著姓19个,较次姓41个,稀姓9个,附稀姓62个(内有5个重复)。 2005年,全市27个乡、镇、场、街道和管辖区共有360个姓氏。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32个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 ◎ 行政区划◎ 瑞昌领导市委书记:古小平 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文江 ◎ 行政管辖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8个乡:湓城街道、桂林街道、码头镇、白杨镇、南义镇、横港镇、范镇、肇陈镇、高丰镇、夏畈镇、武蛟镇、乐园乡、洪一乡、花园乡、洪下乡、横立山乡、黄金乡、南阳乡;以及赛湖农场、青山林场、大德山林场。共有33个居委会、157个村委会。 湓城街道 面积:3k㎡ 人口:67502人 邮编:332200 代码:360481001 管理南街、武庙下、望仙桥、东街、西门口、新街、杨林湖、荆林街、李家湾、雷家林、兵马垄、三贤、府东新区、罗湖等14个居委会,以及瑞丰村。办事处驻瀼溪西路。 桂林街道 面积:94k㎡ 人口:28106人 邮编:332200 代码:360481002 管理潘家堡、站前、桂林桥、大路口、五里桥、江航等6个居委会,大塘、洪源、石山、东关、庆丰、裕丰、六合、北亭、永积、常丰、光明、桂林等12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湓城路。 码头镇 面积:101k㎡ 人口:48509人 邮编:332207 代码:360481100 辖东街、西街、金丝、港尾、6214厂等5个居委会,码头、长咀、朱湖、苏山、梁公、团结、胜利、龙泉、赤庄、长丰、长流、新风、翠林、三源、龙窝等15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金城路。 白杨镇 面积:61k㎡ 人口:19510人 邮编:332204 代码:360481101 辖武山铜矿居委会,黄桥、檀山、赤丰、白杨、郭桥、连山等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黄桥。 南义镇 面积:137k㎡ 人口:21002人 邮编:332234 代码:360481102 辖南兴居委会,东升、星明、美源、王家铺、美景、乐园、前进、朝阳、新福、程家、杨塅、和平等1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王家铺。 横港镇 面积:110k㎡ 人口:24861人 邮编:332227 代码:360481103 辖莫家铺居委会,远景、清湓、赤岗、初升、富强、繁荣、红光、红星、嵋荣、嵋光、风景、风坪、先锋等1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莫家铺。 范镇 面积:100k㎡ 人口:32355人 邮编:332225 代码:360481104 辖范家铺居委会,范镇、陡岗、八都、源源、长春、良田、北溪、东山、红岗、高泉、上源、中源、开源等13个村委会。镇政府驻范家铺。 肇陈镇 面积:54k㎡ 人口:15822人 邮编:332216 代码:360481105 辖肇祥居委会,八门、建坪、大禾塘、华坊、大林、万泉等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华坊铺。 高丰镇 面积:70k㎡ 人口:20277人 邮编:332216 代码:360481106 辖高丰、乐丰、永丰、长垄、小源、铺头、青丰、永兴等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乌石街。 夏畈镇 面积:53k㎡ 人口:18419人 邮编:332209 代码:360481107 辖花园墩、船机厂、九冶总厂等3个居委会,夏畈、南林、港南、城门、三眼、禁地、铜岭、北联、 百 花、南畈、新桥、小桥等1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花园墩。 武蛟镇 面积:26k㎡ 人口:13753人 邮编:332205 代码:360481204 乐园乡 面积:95k㎡ 人口:12746人 邮编:332221 代码:360481200 辖南庄、桥棚、庄岸、高塘、北畈、南北港、张坊等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冯家巷。 洪一乡 面积:97k㎡ 人口:16676人 邮编:332221 代码:360481201 辖双港、吴家、边山、王司畈、大畈、麦良、北港、长坑、朱湾等9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双港桥。 花园乡 面积:88k㎡ 人口:19122人 邮编:332219 代码:360481202 辖花园、茅竹、田畈、南下、油市、南山、下杨湾等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大畈头。 洪下乡 面积:70k㎡ 人口:13044人 邮编:332217 代码:360481203 辖张家铺、高露、洪下、迪畲、大屋冯、瓜山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冷水港。 辖大桥、集兴、上湖、三金、大兴、小月、灌湖等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大桥下。 横立山乡 面积:64k㎡ 人口:9436人 邮编:332213 代码:360481205 辖全胜、新庄、红旗、青岭、光辉、芦塘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上田。 黄金乡 面积:65k㎡ 人口:10305人 邮编:332208 代码:360481206 辖金岭、前程、界首、林泉、北山、下巢湖等6个村委会。乡政府驻花厅。 南阳乡 面积:41k㎡ 人口:14190人 邮编:332213 代码:360481207 辖双桥、燕山、严畈、红日、排砂、护岭、上畈、罗城等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枫树下。 青山林场 面积:30k㎡ 人口:1965人 管理:青山村 大德山林场 面积:34k㎡ 人口:3367人 管理:港北、高源2个村委会 赛湖农场 面积:30k㎡ 人口:10060人 管理:3个分场 ◎ 历史沿革据传,县西有赤乌镇(亦曰瑞昌镇)。东汉建安年间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瑞应武昌”。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年)置瑞昌县。寓祥瑞荣昌之意。 1989年撤县设市。1989年12月20日,民政部(民批[1989]32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瑞昌县,设置瑞昌市(县级)。现为江西省计划单列市。 1984年,设置码头镇,管辖原码头公社(赣府厅字[1984]198号)。1989年9月27日,撤销白杨乡、南义乡,设立白杨镇、南义镇(赣民字[1989]128号批复)。 1991年3月18日,撤销横港乡,设立横港镇(赣民字[1991]47号批复)。 1992年5月6日,撤销湓城镇、桂林乡,设立湓城街道办事处、桂林街道办事处;撤销范镇乡、肇陈乡,设立范镇、肇陈镇(赣民字[1992]74号批复)。 1994年3月12日,撤销夏畈乡、高丰乡,设立夏畈镇、高丰镇(赣民字[1994]42号批复)。 2000年,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14个乡:湓城街道、桂林街道、码头镇、白杨镇、夏畈镇、南义镇、横港镇、范镇、肇陈镇、高丰镇、武蛟镇、流庄乡、黄金乡、南阳乡、横立山乡、洪下乡、洪一乡、花园乡、乐园乡、洪岭乡、九源乡、乐山乡、峨嵋乡、和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98844人;其中: 湓城街道 42284 、桂林街道 32998 、码头镇 32525、 白杨镇 19252、 南义镇 16877、 横港镇 15840、 范镇 23119 、肇陈镇 13738 、高丰镇 19963 、夏畈镇 17375、 洪岭乡 7564 、九源乡 7663 、乐山乡 4794、 峨嵋乡 4362 、和乎乡 5042、 乐园乡 12727 、洪一乡 16476、 花园乡 17942 、洪下乡 12863 、武蛟镇 12909 、流庄乡 13238 、黄金乡 9953 、南阳乡 14159 、横立山乡 10039 、赛湖农场虚拟乡 9275 、青山、大德山林场虚拟乡 5867(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12月25日同意瑞昌市撤销和平乡,划归南义镇;撤销峨嵋乡、乐山乡,划归横港镇;撤销九源乡,划归范镇;撤销洪岭乡,划归桂林街道办事处;撤销流庄乡,划归码头镇(赣民字[2001]601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42.3万人。 2004年底,全市辖2街道8镇8乡。 ◎ 教育概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指导下,近年来,瑞昌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瑞昌市现有中小学187所,其中高中5所(其中公办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高中2所),初中15所(其中公办14所、民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159所(其中公办158所、民办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校园总面积为1973470平方米(其中中学1273003平方米,小学700467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为557580平方米(其中初中156800平方米、高中187687平方米、小学213093平方米)。全市共有在校学生64338人,其中高中学生18257人,初中阶段学生19016人,小学阶段学生27053人,特教学校在校生12人(不含随班就读学生)。全市现有在编教师3893人(其中高中教师668人,初中教师1194人,小学教师2006人,幼儿园教师25人),教师副高职称111人,中级职称1230人,初级职称2414人。全市教师学历达研究生段有5人,本科段有549人,专科段1759人,小学学历合格率达98.89%,初中学历合格率达85.17%,高中学历合格率达33.39%。 该市于1995年通过省级“两基”评估验收,2004年通过江西省“两基”复查年检。目前,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年巩固率为99.68%,初中毛入学率为99.6%,年巩固率为97.34%。高中毛入学率为66%。 为适应教育发展,逐步扩大学校办学规模,该市从1997年开始着手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小学由97年前的374所撤并为现在的159所,撤并率为58%;初中由97年前的32所(含民办)撤并为15所,撤并率为53%;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完中和高中(含农职业高中)撤销6所(公办)。通过合理布局,在提高整体办学效益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扩大了办学规模。网点调整后,现有中小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有9所农村中学在校学生达1000人以上,80%以上的农村中学在校学生在600人以上。在校学生在100人以下的完小只有7所,有15所完小达500人以上规模,95%以上的中小学成班额都在30人以上,其中城区各校成班率均在60人以上。二是改善了办学条件。2000年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05年,该市共改造中小学危房工程项目87个,新建校舍面积82917平方米,投入资金2977万元。在2006年灾后重建过程中,全市共投入资金5434.48万元,修复校舍323幢16.08万平方米,重建校舍项目152个、总建筑面积达82951平方米。通过学校网点调整和危房改造,全市所有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合并的学校由于资金相对集中,学校教学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和补充。2006年,投入475万元为所有学校安装了过程教育设备。到目前,该市现有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四所(一中、二中、武山学校、亚东希望小学),九江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两所(实小、二小),其中,码头亚东希望小学为全省第一所农村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1、高中普及程度走在全省前列,高中教育质量稳步前进。 近几年来,瑞昌市委市政府从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出发,不断扩大高中(含职业中学)的招生规模,高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36%不断提高到2006年的66%。 该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在整个九江地区一直名列前茅。2002至2005年,文史类考生上一本和二本线人数均稳居九江市第一名;理工类上二本线人数2002年排九江市第二名,2003年排九江市第四名,2004年排九江市第二。04年,全市二本上线人数970人,绝对数列九江市第一。2003年,瑞昌一中文史类考生张晓楠以641分夺取江西省文史类考生第一名。2006年全市普通高校在该市共录取大学生3050人,录取率为56.9%。该市今年连续六年获九江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奖”。 2、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职高与普高的招生比例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18%提高到2006年的33%,超过省定标准。目前,瑞昌现代职业中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该校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在校学生2721人。学校设有模具、数控、机电等10个专业、58个教学班,毕业学生就业率为98%,在今年高考中,106名职高考生,本科上线人数25人,专科录取率达100%。2006年,瑞昌职中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中等学校评估验收。 3、民办教育同步发展。全市共有民办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2所,在校学生共计2200余人。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质量持续提高。2006年高考中各民办高中专科上线率均达到50%以上。 4、幼儿教育稳步发展。目前,该市共有幼儿园90所,其中城区有24所,在园在班幼儿合计9392人,3至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69%。 5、全市上下重视教育,扶贫助学工程等到落实。 一是设立“扶贫助学基金会”,在全市教师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募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2003年以来,筹措资金8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人。二是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下拔“两免一补”经费383.35万元,有77320次受益。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一律免交学杂费。三是全面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自带课桌椅问题,2006年共筹措资金245.64万元,配置课桌椅34278套,从2006年秋季开始,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上学全部告别了自带课桌椅的历史。 ◎ 特色文化◎ 剪纸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粗犷 广泛存在的精湛的剪纸手艺,催生出一批城乡文化经纪人,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市场运作,将瑞昌剪纸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瑞昌市抓起了市、乡、村三级民间剪纸组织的建设,民间剪纸艺人迅速增加,已发展到2000余名,平均每个村就有15人左右 古韵千载显新姿 1972年11月,在瑞昌发掘的西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瑞昌剪纸的历史雏形。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今天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十分相似,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据专家推测,瑞昌剪纸至少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汉晋年间。 瑞昌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间风俗密切关联。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粗犷,渐渐形成了粗细有致、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取“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 瑞昌剪纸口授手传,代代相承,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婚丧、制衣等领域。瑞昌剪纸在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及采用新手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1986年,瑞昌剪纸被江西省文化厅纳入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进行专题展出,同年,又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推荐100套剪纸作品在广交会上展出;1988年,黄志纯、张友清、周少瑞等25名作者的41件作品收入中国15省市《雪花剪纸集》,同年有8件作品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展出并被收藏;1989年,瑞昌26位作者的39件作品被选入北京全国剪纸展览;1999年,在南昌市举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瑞昌剪纸作品展”,20件参加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作品大展的剪纸作品全部获奖。瑞昌剪纸以其独有魅力吸引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各个阶层,“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也接踵而至。 瑞昌剪纸不仅艺术价值引人关注,潜在的装饰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商家的垂青。如今,在瑞昌从事剪纸深加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设计到制作,都集观赏性、知识性、纪念性、收藏性于一体,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向现代商品转化,由零散的形式向组织程度较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剪纸产业大格局。 山村无户不剪纸。瑞昌民间有“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的说法,足见剪纸的涉及面之广。瑞昌的剪纸高手随处可见,仅凭一把剪刀就可信手剪来,无需画稿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剪出复杂多变的造型。 正是广泛存在的精湛剪纸手艺,催生出一批城乡文化经纪人,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市场运作:或收集民间剪纸精品,参加各种展览、比赛,使其升值;或出资邀请新老艺人集中创作艺术精品;或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艺术加工,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出售。文化经纪人的兴起,重新焕发了一大批新老艺人创作激情,加上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瑞昌剪纸引入良性互动阶段。 瑞昌剪纸市场的扩大,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创作热情。善剪历史人物的夏畈镇朱朴光先生创作的《水浒108将》、《金陵十二钗》、《四美图》等剪纸作品经过市场运作,一次性获利8000元。剪纸艺人分布最多的黄金乡,85%的村组有剪纸艺人,该乡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集中培训,并举办大型比赛,造浓剪纸氛围,有80%的农民从剪纸中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 采茶戏瑞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它是黄梅采茶二次倒流(清乾隆1765年)进入赣北,与当地民间茶灯戏相结合发展而成的民间小戏,是赣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唱腔抒情柔美、表演简练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俗称“糯米采茶”(以形容之甜美)。不仅有完整的正本唱腔,还有近百首小调。 历年来巡演于赣、鄂、皖、湘等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多次在省、市及国际戏剧大赛中获奖并受到领导、专家及同仁的一致好评。瑞昌采茶戏因流传较广,在赣北采茶戏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 旅游景点一九八七年春,南京的三位学者对瑞昌西南部的峨嵋洞穴群进行考察后惊叹:“此乃江南第一洞!” 峨嵋洞穴群含大小溶洞二十二个,既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这些洞穴惊、险、奇、幽,美不胜收。步入这些变幻莫测、幽暗迷离的地下溶洞时,种种神奇的幻想便会油然而生:或似遨游于吴承恩的天宫水府,或似徘徊于但丁的鬼牢炼狱,或飘逸、或悚然,不免引出人生许多深沉的感叹。峨嵋洞穴群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万佛洞、老社洞和下畈洞。 相传曾有万尊石佛万佛洞又名“好汉洞”。顾名思义,能进入此洞才为好汉。洞中怪石嶙恂,崖悬壁峭,佳景常在最险处。洞内水气迷漫,景随水变,水转景异,有时景致隐隐约约,寓美于朦胧之中。距洞口不远有一高约五米的石笋立于悬崖之巅下有一飞瀑,珠帘垂落,碑玉四溅,白塔若隐若现,水声如雷轰鸣,似钟声悠远。两壁悬岩陡立,中间潭清不见底,令人不敢涉足。这一景被称作“白塔飞瀑”。再往里走,有一名曰“幻变宫”的景观,只见一簇簇乳石伸向水面,左看如大象吸水,右观似群龙戏珠,仰视群魔乱舞,俯瞰似百花盛开。加上洞里水气迷蒙,更显文化莫测,幻影重重,犹如置身幻觉世界。与此气氛不同的“广寒宫”,空旷的穹顶钟乳倒悬,就象一盏盏宫灯悬挂在美丽如画的宫顶。如果射去灯光,那丝丝幽暗的反光,隐隐约约地照见月下“嫦娥”,如幽如怨,哀哀戚戚,好一幅清冷凄凉的仙境!此外,“榕树映月”、“渔舟唱晚”、“飞龙过江”、“红旗漫卷”等景观各具情趣。出口处有一书室,其侧瀑高几十米,瀑声喧哗,两岸基苔斑驳,绿树成荫。夕阳西下,站在洞口纵目远眺,落霞如金,青山如黛,横港水库上空云蒸霞蔚;寨内炊烟缭绕,村前竹伐片片,村里鸡鸣犬吠,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老社洞在万佛洞东面,与万佛洞相比较,此洞显得温温平和,毫无骇人之处。老社洞有蛇狮、银丝两个洞口和四个大厅。厅内堆积物丰富,组成姿态万千的各种图案。洞中流水潺潺、石水相叠。第二个大厅的洞壁上,有一小洞穴,裂隙中有水流渗出,水洁流莹,沉淀出晶光铮亮的钟形乳石,附着于色彩斑斑的洞壁上,滴水声犹如洪钟响起,人称“峨嵋晚钟”。第二个大厅还有一处“孩童乐园”,又名“狮驼海豹”,酷似海豹的两块石头迭在一起,下狮上豹,令人兴味盎然。第三大厅有两个分洞,呈三角形,内有滴水流出,在上部形成圆盾状钟乳石,缘有锥状乳石下垂,泻脱形成一座“莲台”。“莲台”上有两根石笋,如同一两个圣僧面壁静思,人们称之为“莲台圣僧”。 值得一提的还有乌石街南面的王乔洞。据著名的仙书《搜神记》记载:东汉王乔曾在此洞经两位下棋的仙人指点而得成仙之道,当他功成名就再来这里访仙时,仙人已去,空留棋盘桌凳。王乔失望而去。失落一双鞋于此,化为石狮。洞内石狮、石桌、石凳一应俱在。洞中还有石佛、观音大士等衬景活生生恰似神仙洞,常有百姓入内焚香,顶礼膜拜。 ◎ 瑞昌名人徐龙飞 柯亭美 谈仁存 沈老九 谈逢森 蒋友梅 王恒 周庆嫱 吴建业 顾世廉 胡华先 蔡增棠 曹德三 曾昭进 王国基 陈茂功 徐作喆 潘隆送 陈前万 沈绍金 邓小玲 麦中强 张肇蔚 修贵 吴霖 朱念和 刘惠新 杨开仟 王志 徐峰 ◎ 瑞昌近期发生的地震◎ 地震原因主要原因就是隆起和凹陷大范围之内差异性的活动。 从整体上看,江西这块和湖北,以及湖南北部这块,在中国大陆来说,都是地震活动相对比较偏低的,有一些大的地震也是中强地震为主。所以就这次这个地方的具体地震来说,它的构造情况基本上是发生在隆起和凹陷交界的部位,这次发生在瑞昌和九江之间,是九岭山的隆起。在湖南和江西之间有一个隆起,是九岭山隆起的东部,接近边界带附近,隆起的东面是鄱阳湖凹陷,地震发生在边界附近,但靠近瑞昌,靠在这个隆起上。可能这点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差异性大一点。历史上在九江附近也发生过1911年的5级地震,以及九岭山以南,晋安1361年发生5.5级地震。公元319年在晋安西边也发生了5.5级地震。 所以从总体来看,这种地震是中等强度的地震,就是中强震。这次地震我们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是5.7级,美国USGS(地质调查局)给的震级是5.5级,有一定的差别,但大体是基本一致的。 ◎ 2005-11-26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11月26日日8时49分,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里氏5.7级地震,并波及到周边省区。 ◎ 2011-9-10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9月10日23时20分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交界地区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发生两小时内,当地发生余震23次,最大震级2.8级。 地震发生时南昌、九江地区震感较强。瑞昌市很多村民10日晚未在家中居住,睡在空旷地带。 2 清朝将领瑞昌(?—1861)钮祜禄氏,字云阁,满洲镶黄旗人。六世祖敖德,以军功予骑都尉世职。瑞昌由拜唐阿授銮仪卫整仪尉,累迁冠军使。道光二十九年,擢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历金州、吉林副都统。 咸丰三年,擢杭州将军,未之任,率盛京兵赴淮、徐,专办山东防剿。寻从僧格林沁、胜保剿贼畿辅。四年,连战静海、河间、东光。五年,会攻连镇,扼河西,毁贼巢木城。贼首林凤祥就擒,被诏嘉奖,命赴本任。十年二月,粤匪由广德入浙境,省城兵单,分防湖州、孝丰、馀杭。贼分股突犯杭州,瑞昌令副都统来存出武林门御之,自守钱塘门,偕巡抚罗遵殿布置甫定,贼已麕至,纵火扑城。越十日,地雷发,城陷。瑞昌率旗兵迎击於涌金门,杀伤相当。退守驻防子城,贼屡攻,力拒却之。相持六日,会张玉良率援兵至,夹击,贼弃城走,遂复杭州,特诏嘉奖,赐黄马褂,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既而江南大营溃,常、苏两郡陷。张玉良以罪黜,命瑞昌总统江南诸军,江长贵副之,规复苏州,而贼已陷长兴、武康,复谕先顾杭城,再图进取。嘉兴寻为贼踞,命瑞昌督张玉良往攻,亦未果。十月,贼陷富阳、馀杭,复扑杭州,瑞昌亲督副都统杰纯、副将吴再升击走之。十一年,贼势益张,由嘉兴进陷石门,湖州亦被围,浙东诸郡相继失守。自绍兴为贼踞,杭州愈危,遂被围,瑞昌偕巡抚王有龄婴城固守逾两月。张玉良战城下,伤殒,军心益涣。外援不至,粮道皆绝。瑞昌忧愤成疾,旗兵精壮多伤亡,乃集将校,誓死报国,家给火药。及城陷,瑞昌先举火自焚,阖营次第火起,同死者,杭州副都统关福及江苏粮储道赫特赫纳以下男妇四千馀人。事闻,诏优恤,赠太子太保,晋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壮。入祀京师昭忠祠,杭州建专祠,死事者附祀焉。 同治三年,杭州复,左宗棠奏瑞昌妾吴,於城破时挈两幼子绪成、绪恩出走失散。事定,寻得绪恩,护送回京。诏念瑞昌忠烈,命本旗传交其长子内阁中书绪光收养,饬宗棠购访绪成下落,迄未得。后以两世职并为三等子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