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入院窃李 |
释义 | 《入院窃李》为《墨子 非攻》中的一篇。本文以偷盗李子为例,层层推演,由小及大,以此例彼,运用了类推手法和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说明“非攻”这一观点。指出侵略别的国家给人们带来灾难,是不道义的。 原文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拖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现在到了放肆的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德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分别吗? 《非攻》译注由于没有华丽语言的修饰,《墨子》在先秦文学中号称难读之书。直到今天书中尚有不少疑难未解。我们接下来对于本文的一些疑难之试着加以解决。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注释:园圃,种果木菜蔬的田地。种果树的地方称为园;种蔬菜的地方成为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非之,责备他。非,责怪,反对。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得,得到,这里指抓住,捕获到。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注释:“此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什么呢?以,因为。亏,损害。“以亏人自利也”,因为他损人利己。译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注释:至,至于。攘(rǎnɡ),偷盗。豕(shǐ),大猪。豚(tún),小猪。“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不义,不正当。甚,超过。译文:至于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注释:是,这。译文: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注释:“苟亏人愈多”,这句据清孙诒让说补。苟,假如。兹,同“滋”,更加。兹甚,更严重。益,更。厚,大,重。益厚,更严重。译文: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jiù),马棚。栏厩,这里泛指牛马圈,养家畜的地方。译文: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译文: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译文: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 重。】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注释:辜 (gū),罪。不辜,无罪。不辜人,清白无罪的人。也,语气词,引起下文。拖,有的版本作“扡(tuō)”,这里指拽(zhuài)下来,夺取、强夺或费力取得。取,取得。译文: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译文: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5.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译文: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 罪越大。】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注释:当此,对此,面对此,有人译 为当今。天下,古代地理观念中,指中国的全部土地。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组“知(之)”“非之”之间的相承关系。译文:面对此,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注释:为,动词。攻国,攻打别国, 是动宾词组作宾语用。清毕沅说,据下文(苏教版教科书未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句,这句“攻国”上应补“不义”二字。“今至大为攻国”,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弗,不。从而,表示乙事是甲事的继续。从而誉之,就(这间事情)来称赞他。译文: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译文:这可以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文章主旨不义之战是人类的一个可怕的梦魇。这使我们更加怀想墨子这位大力宣扬“非攻”的思想家。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所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则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墨子“爱人如己”的思想核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兼爱”,即:平等地爱一切。由于墨子主张兼爱,这就必然导致他的“非攻”思想。他反对一切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他阻止大国攻打小国来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和平,众之所求。先秦诸子对于和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主要的就是关于仁与义的争论。这是残酷的环境使然。当其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愤于世事而无奈,骑牛出函谷而不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著述春秋,希望以此劝世,但是闻说祥瑞麒麟被猎获,对世事极度失望,掷笔绝书。孟子是孔子理念的继承者,也是“义”的创建者。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墨子在这篇里采用类推手法,从显而易见的事情说起,由浅入深,论证攻国事最大的不和道义的行为,并指出天下的君子只知反对小的不和道义的行为,却不知反对,甚至赞誉大的不和道义的行为。如从偷桃窃李,到偷盗鸡鸭猪狗;知道偷窃马牛;直到杀人抢劫他的衣物武器。天下的君子都认为是不道义的,然而到侵略别的国家给人们带来灾难,却的知道反对,说这是符合道义的。这样用类推法来反对战争,是深入浅出的。 无论是“仁”或“义”,都是从建立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说的。社会秩序的实质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相互间的一种妥协。问题是,战国期间的诸侯们并非孟子的性“善”者,而是荀子的性“恶”者,于是就有了“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的战争,他们是用战争的方式来进行关于建立社会秩序的讨论。而墨子是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参与关于社会秩序的讨论。《非攻》篇就是墨子的讨伐不义战争的檄文。这篇檄文对非正义战争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写作特色本文是怎样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 墨子极善论辨,他的论辩逻辑严密,善于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在说理散文史上,在《小取》篇中墨子曾专门阐述了论辩方法:即“辟”,指譬喻,通过逻辑思维而提出;“侔”,指类比,将同一性质或同一道理的内容列在一起,由浅入深进行推论;“援”,指援例,举例证明自己的论点;“推”,指推论,从已知推未知。这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墨子》散文较强的逻辑性。《非攻》就充分体现了墨子文章这种善辨而富于逻辑性的特点。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这样一个大问题,墨子论证起来轻松自如,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整个论证,论点鲜明、推理严密。富有说服力。 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本文层层推演,由小及大,以此例彼。例如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以下再从攘人犬豕鸡豚说到攻国,都是亏人自利的事。既是说理,譬喻,遂语言质而不华,却极为明白易懂。本文就是这样运用了类推手法和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说明“非攻”这一观点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