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汝州直隶州 |
释义 | 汝州直隶州行政区划汝州直隶州位于河南省中部。隋文帝开皇4年(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明成化6年(1471年)升为直隶州。清朝沿袭明制。清代,州治汝(今河南省汝州市)。下辖:鲁山(今河南省鲁山县)、郏县(今河南省郏县)宝丰(今河南省宝丰县和平顶山市大部分地区)、伊阳(今河南省汝阳县)共4县。 汝州直隶州历史沿革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大业八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 城八县。 唐汝州建制多变: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领承休、梁、郏三县;公元627年,移梁县衙于承休县,撤承休县,把鲁山划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公元695年,在今宝丰置武兴(后改龙兴)县;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指东都洛阳)畿道,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唐时汝州为东都洛阳东南门户,设东都畿都防御使,驻有重兵防守。 五代时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仍为军事要地。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 宋代汝州建制仍袭唐制,公元1105年划郏县归颍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汝州属南京路,金中央直辖,领梁(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公元1207年,划襄县属许州;1208年,划叶属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领梁、郏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归梁县管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们习惯上仍叫行省,简为省,省下设郡(州)、县。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将梁县省入汝州,领郏县、鲁山两县。1475年4月,在汝州东南设宝丰县,汝州领三县。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朱见深,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汝州成为河南唯一一个由省直辖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城附近置伊阳县,划原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汝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设立四十一个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别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驻汝州。 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隶河洛道,仍领四县。 1913年,地主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辖,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归许昌专区管辖。 1947年属豫西五专区。 1949年仍归许昌专区,1951年将大小张庄和磨冢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辖。 1954年10月改隶洛阳专区管辖。 1986年,撤专区建制,实行市(地)管县,改隶平项山市。 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属省直辖,计划单列,由平项山市代管。 2010年被省政府省发改委确立为河南10个省直管试点县市。 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省直管体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