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如去佛
释义

197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北武汉,1999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和经济法学双学位。毕业后历经证券市场历练和数次创业经历。现著有《道理》。

简介:197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北武汉,1999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和经济法学双学位。毕业后历经证券市场历练和数次创业经历,有起有落。在历练中,喜欢深入思考,喜欢与圣贤对话,涉及儒释道、哲学、科学诸多领域。将传统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成系统的思维体系和理论体系。

以下简介引自如去佛新书《道理》自序(该书进入撰写收官阶段)

“如去佛是一个经历人生苦海在苦海中寻找真理彼岸的普通人。虽然我的苦比起众生的苦来说算不上什么,但这些苦让我思索,让我在苦中寻找求知前行的喜悦。

如去佛的笔名,源于2006年的一个梦,梦中被突发事件夺去性命。霎那间倍感遗憾,没有来得及孝顺父母,没有完成心中众多梦想。东游上海已经五载,有起有落,常常凭窗西望泪流满面,不能及时行孝双亲,时时有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惧。也时时想,如果有一天我乘真如而去,我又能给世间留下什么。因此有感而发,遂有此笔名。一切众生见性者皆得成佛,无心以佛自居,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阅读《道理》前的必读引言

现在社会上流行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和培训,也有很多成功名人的传记,成百上千,各取其道。很多人孜孜不倦的学习这些成功的经验,和追求成功的荣耀。但是每每回想自己创业的经历、看看身边创业的朋友和旁观不少社会上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感觉每个人都想找到成功的秘笈,而成功者往往是少数,大多数人在现实中遭遇苦海沉沦。本想写一本成功学方面的书,但写作过程中发现现实迷误太多,要把很多道理讲透都很不容易。于是决定把“道理”独立著写,大家如果明白了“道理 ”,不论成败得失,至少能收获更为自信和充实的人生,成败得失都能一笑而过。世相纷繁,世心浮躁,生涯有限。如何在纷繁中抽丝剥茧、拨云见日?笔者认为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前人的思想成果是必经之路。世界智慧源泉《周易》、天人合一的《黄帝内经》、道法自然的《道德经》、佛法自性的禅宗、通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心理的现代心理学、高速发展的当代科学不得不研,辅以《周易》用哲学的视角演绎的最直观的哲学导图,再看纷繁,其心必清,其志必远也。

由于丹现象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于丹《论语心得》有看,获益匪浅。但同时也看到有人出书批判于丹对于论语的理解存在偏颇。《论语》我没有研究,只是粗读,不敢妄断孰是孰非,即使我研究《论语》,我想我依然不敢妄断。为何?这其实就是下面要谈到的今人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一是尊重;二是虚怀;三是求道。

何为尊重?就是不妄作定论。

古时圣人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他的阅历见闻,有他的境界高低。假设圣人在宁静致远的心态下,看到一个高远境界,但不一定能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部分,也未必能被浮躁的世心能完全理解,人有千般,理解自有千般。因此圣人看到的境界和世人能够理解的境界差距会比较大。因此我们任何人的理解都不能完全去代表圣人当时所看到的境界和想表达的观点。在圣人的指引,启发下,结合当前实际,各抒己见,笑谈古今,但不必去给圣人贴标签,不必去争论谁的理解更对,这是对圣人的尊重。

何为虚怀?就是不要过于执着。

不执着于圣人对错,也不执着于文字对错。圣人不等于完人,不等于他的观点没有偏颇;流传的文字也非圣人一人执笔,很多是学生或者后人编纂,手工抄写,不排除有的经过权势的篡改,有的被民间误传,标点断句也是后人所为。因此今人手上的版本未必是准确无误的。他们的对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今人在现实中的的取舍。

何为求道?就是寻找亘古不变的道理。

继承文化遗产,学习过往历史不是教条的背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籍,也不是简单评论对与错,而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寻找“道”的真相,寻找能指导今人的积极的思想。所有过往思想家,思想者不论我们认为对与错,都是我们今人思想的朴实的土壤,没有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也就没有今人的思想成就。他们的所有思想观点都是源于这个世界,我们寻找真相是在他们的的启示下回到对世界的看法。

不论是写心得,不论是写批判,其实能静下心来研究文化遗产与圣贤对话的人都是求道的人,都是同道中人,有益辩论,互相尊重,给今人多一些启发思考与帮助,相信文明在今人手上能更加辉煌。

由六祖不立文字谈文字的两面态度

《坛经》机缘品第七中有段对话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六祖不识文字,一位法名无尽藏的尼姑问六祖: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理解经文的义理呢?六祖回答:诸种佛法的道理和文字并没有什么关系。六祖怕后世误传误解佛法,所以倡导不立文字的。

一方面文字能表达意思,另一方面,文字又不能完全表达意思;也不能决定每个人的理解角度。“道可道”里面的“道”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理解,一千个人看一部《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看报纸的同一个推荐去买卖股票会有一千个结果。

佛曰:不可说、于相离相;熟语说:凡是无绝对;马克思说:辩证看问题。我曰:不定论。想让大家明白我心中的“道”,不用文字也不行,用了文字又会有表达的局限性,因此读者读本书一不要过于执着于文字表面,而是努力去理解贯穿全书的“道”的精神;二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理解,想拿起先要放下,放下种种主观的臆度,回归客观的真相。

关于本书

设问:本书是一本讲什么的书?是讲易学?中医学?道家?佛学?哲学?现代心理学?科学?

作答:本书是在汲取易学,中医学、道家、佛学、哲学、科学、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思想,但又不是任何一种学说,也不代表任何一种学说。是独创吗?没有独创。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已经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了。本书思想皆来源于上述思想,但又打破各种思想的定义与束缚,万物本同源,万理本同宗,找到各种思想最本源而又相通的地方,结合今人现实生活,讲出世间万物最基本的道理。由此道理,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万事万物,可以去洞悉未来的方向。

设问:那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作答:如果非要我说本书在讲什么,我只能说,本书在讲万事万物的道理。

设问:几千年来,那么多人讲道理,《周易》在讲变之道理,似乎能演万物,但几个人能用好,看来看去都用来算命了;《皇帝内经》讲医道,但中医似乎能被当今科学证实的很少,真有用吗?道家在讲道之道理“道可道,非常道”,一本《道德经》看完也没看懂“道”是什么。佛学在讲佛的道理,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既然非关文字,看那些佛经又有什么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讲道理,但好像都是过时的道理。这本书也讲道理,那么多伟大思想都讲不清楚的道理,你能讲清楚吗?

作答:其一伟大思想都讲清楚了,只是很多时候大家没有静下心来看,被各种纷繁看花了眼,被各种迷误蒙蔽了心。

其二伟大思想讲述的道理,你有切身经历,或者能达到同一思想境界才能共鸣,才能深刻体会,否则对你来说就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我们找四种人:刚刚识字的学童、饱经人生风霜的老人、博古通今的史学家,超越时空的得道高人,去看一句话“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请问哪一个更能深刻体会这句话?首先来看那位老人。因为他经历了一生几十年,能看到自然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身边人的变化,看到社会的变化,他理解程度肯定比学童要高。二十岁的人、三十岁的人、四十岁的人经历时间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程度。就算是同样六十岁的人,所处时代不一样,经历的顺境逆境不一样,悟性不同,对人生很多道理的感受和理解的角度也会不同。再来看那位史学家,除了能看当代几十年的变化,更通过潜心研究历史了解到了更长时间跨度的几千年间的自然,社会,人类的变迁,他的理解程度自然比老人要更高。最后来看得道高人,通过了解当代,了解历史,又能够超越当代,超越历史,找到一种思维高度,寻觅到一种天道,一种万变中不变的天机,来洞悉未知,来预见未来。他不仅能最深刻理解这句话,更跳出这句话的束缚,达到另一种境界。

其三我能讲“道理”,是当代人能够认识到的道理,也未必是全部的道理。因为人类社会还有很多未解之迷,对于历史长河,我们思维的长度只是一瞬而已。但有幸的是我们生在这个年代,这样一个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年代,这样一个晚于这些伟大思想产生的年代,这样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能有利于广泛学习的年代。试想古人能看到多少历史?看到多少书籍?看到多少宇宙?看到多少科学成果?就算离现代比较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时期,也没有出现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家用电脑,和引发社会巨大改变的互联网。没有贬低前人的意思,反而前人的思想高度几乎是今人所不能及的。如果说火箭上天是科技发展积累的必然成果,而前人在历史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能仰观宇宙天地、俯观社会人心。这种智慧,这种思维的高度,是令我辈汗颜的。如果说我今天能讲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是因为我学习了他们的思想加上个人阅历而水到渠成,而离开他们的肩膀,我只是一粒万千宇宙中渺小的尘埃。

设问:这本书好像很深奥,容易懂吗?

作答:如果说一个人不懂数学,你和他讲数学公式,他可能很难理解;如果一个人不懂火箭的原理,你和他讲火箭构造,他可能听起来很吃力。但是没有人不懂道理!意识完整的人应该都懂一些道理,只是不太全面、不太系统、不太深入。太阳很大,很有能量,但因为远,一小片乌云就能遮挡;阳光千丝万缕,很近,我们能感觉时时被照耀,被温暖。“道理”很有力量,因为深邃,一念就能遮障;道理的光芒很近,我们会感觉无处不在,时时启迪心灵。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道理”的阳光,我们只需要拨开障眼的迷雾,就能见到“道理”的真相。

设问: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本书的观点?

作答:放下才能拿起。当你仔细端详眼前的筷子,你还看得清其他事物吗?当你自信的欣赏着自己的思想成果,你还容得下其他的精彩的思想吗?想得到智慧,先放下你既往的观点,抛开既往的一切定义与成见,因为定义而出现门户,于是出现门户之见与门户之争。万物本同源,万理本同宗!不论任何思想高下,吸取人类伟大思想的积极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简单易行的思维工具。因此,静心静心再静心读完本书,你在本书中都能找到你的观点所在的位置。

设问:有的例子我见过,好像其他人理解不一样哦

作答:有些定义和例子引用其他著作,读者可能曾经读过。但这些引用放在不同的框架下,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例子的不同内涵,望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细细品读。如相同的菜食,在有的菜肴中是主菜,有的菜肴中是配菜,有的是清蒸,有的是红烧,有的大火爆炒,有的小火煲煨,各有其味。

关于如去佛

如去佛是一个经历人生苦海在苦海中寻找真理彼岸的普通人。虽然我的苦比起众生的苦来说算不上什么,但这些苦让我思索,让我在苦中寻找求知前行的喜悦。

如去佛的笔名,源于2006年的一个梦,梦中被突发事件夺去性命。霎那间倍感遗憾,没有来得及孝顺父母,没有完成心中众多梦想。东游上海已经五载,有起有落,常常凭窗西望泪流满面,不能及时行孝双亲,时时有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惧。也时时想,如果有一天我乘真如而去,我又能给世间留下什么。因此有感而发,遂有此笔名。一切众生见性者皆得成佛,无心以佛自居,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由于本书是一本讲道理的书,“道理”就两个字,但内涵无限,驾驭上笔者有些勉力,时时如身处迷宫,常常需要折返,反省,跳出种种思维陷阱,还要小心的组织语言,怕语言表达出现偏差。所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仍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望读者多多给与谅解与支持。初衷也在于用我所知抛砖引玉,能让读者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不甚幸哉!笔者也会不断吸取读者的意见与批评,不断完善这本书,惟愿道理之树长青,惟愿给世人留下一份有益的精神遗产。

此书谨献给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献给我不离不弃的爱人,献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亲人挚友,献给所有世人,献给日益强大的祖国,献给这个蔚蓝色美丽的星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