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儒裙
释义

概述

襦裙 rúqún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泛指衣服。

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

总括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是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分类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襦裙的确有齐胸襦裙,是唐代的,将唐代襦裙成为高腰襦裙有误;高腰襦裙束与胸下

形制

襦可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区别在于是否夹里。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明代多见琵琶袖。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直领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

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汉服无如和服的宽腰带的式样,切忌)

宫绦(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此为非必需品)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它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

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

历史

汉代

上装窄袖左衽,矩形交领;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因为汉代流行深衣,穿这种服式的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

魏晋南北朝

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现代人称小围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隋唐五代

上衣为短襦或称半臂,它与披肩构成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形制如同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长袖与俩裆(背心)之间,故称为半臂)

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此时裙色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宋代

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的影响下,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

此时的上襦多为大襟半臂,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

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元代

襦裙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受蒙古族影响,色彩也比较灰暗

明代

此时的襦裙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襦裙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

明代盛行袄裙,在明墓均有出土;襦裙逐渐没落,仍可见时人部分画作里,但尚未见有出土实物证实,约在南方仍有穿着。但在宫廷中已不可见。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套裤)。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PS:明代是否存有襦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因为至今没有实物证据,明人所绘仕女图为宋式,绘制前朝这是历代仕女图的一大特色,不可作为凭证。

穿着礼仪

襦裙可以单襦穿着,也可内辅以诃子、抹胸等

外衣可以选择半臂、褙子、比甲、鹤氅等,裙外可加帏裳

还用加披帛、宫绦装饰等

襦裙是汉服中的常服,适合平日穿着,在古代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制作方式

下裙的裁剪

可用片幅拼接,即梯形片布的拼合

可用打褶

或将以上两者结合,从出土实物看,打褶或片幅加打褶的较多

下裙的腰围

一般为穿着者的1.5-2倍腰围

下裙沿为2倍以上腰围

襦裙的腰带

襦裙用布带或宫绦束腰,无如深衣的腰封的样式

辨证

并非所有上衣下裙的套装都可成为襦裙

襦裙是汉服中的一种,不可将所有上下裙装都称为襦裙。

汉服在清初在“剃发易服”中被强制扼杀,所以清代服装不可称作为汉服,清朝的旗服褂裙也不是襦裙。

朝鲜族传统的襦裙套装

韩服(朝鲜服)的女装也分为上襦下裙。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韩服的式样源自于明代女子的襦裙,但是在清以后,汉服在中国绝迹,朝鲜族便在明代襦裙的基础上自行发展,在细节上已经走样,所以也不可将韩服女装称作襦裙

襦裙和曲裾

襦裙和曲裾分属于汉服的两个不同类别,曲裾属于深衣制。所谓深衣,即上下分裁,再上下缝合。

而襦裙并不将襦和裙缝合,所以两者不可等同。

襦裙的下裙也无类似曲裾的绕襟式样,在目前汉服复原中多见有跟风者将两者混淆

襦裙和衫裙

另有一种上衣下裳的套裙,即衫裙,约流行于魏晋时期

和襦裙的区别:襦裙是上襦在下裳里面,而衫裙为对襟,上衣较长,在下裳外面,并用腰带束之

襦裙和袄裙

袄裙约起源于明初,为交领要是,至腋下束带,上衣较长,也在下裳外,但不用腰带束之,两边开衩,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