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儒教与道教
释义

《儒教与道教》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版权信息

作 者: (德)马克斯·韦伯 著,洪天富 译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

字 数: 250000

页 数: 256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214049520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 >> 中国古代哲学

定价:22.00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儒教和道教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生长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原因。本书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须参考的重要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由于本书的研究而被西方汉学界誉为中国学研究的“伟大的外行”。在本书中,韦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主要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物质”和“观念”因素方面论述了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原因。本书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著之一。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基础。统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韦伯也是政治活动家,曾任巴黎和会德国代表团顾问,留下大量与“一战”有关的演讲记录与时评。

目录

译者的话

第一篇 社会学的基础

第一章 城市、诸侯与神明

一、货币制度

二、城市与行会

三、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的与俸禄的国家

一、采邑制度的世袭神性的特性

二、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恢复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官吏阶层与按配额征收的赋税

第三章 管理与农业制度

一、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军队组织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状况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缺乏

二、氏族组织

三、中国村落的自治

四、氏族对经济关系的羁绊

五、家产制法律结构

第二篇 正统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中国人文主义的仪式主义的和以管理技术为取向的性质

向和平主义的转变

二、孔子

三、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儒家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士人阶层的等级性质——贵族与贡生的荣誉

六、君子理想

七、官吏的威望

八、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士人阶层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官僚政治与僧侣统治

二、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

三、自然科学思维之欠缺

四、儒教的本质

五、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的本质

六、“礼”的中心概念

七、孝

八、经济思想与对专家的排斥

九、君子理想

十、经典作家的意义

十一、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儒教的和平主义性质

第三篇 道教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一、中国的教义与仪式

二、隐修思想与老子

三、道教与神秘主义

四、神秘主义的实际结果

五、正统与异端学派的对立

六、道教的长寿术

七、道教的僧侣统治

八、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九、巫术理性的系统化

十、道教的伦理

十一、中国的正统与异端的伦理之传统主义性质

十二、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十三、太平天国之乱

十四、发展的结果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译后记

书摘

第一章 城市、诸侯与神明

一、货币制度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在相当于我们的史前时期就已经是一个具有大的墙垣城市的国家。只有城市拥有按宗教法设置的供人祭祀的地方守护神。诸侯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的统治者。在大诸侯国的官方文献里,甚至以城市来指称“国家”,称之为“贵都”或“敝邑”。到了19世纪最后30年,苗族的彻底平定(1872)也是通过强制性的聚居(Syn-oikismus),即将苗人集体迁徙到城市中居住的办法实现的,这和古罗马在3世纪前采取的办法完全一样。事实上,中国行政部门所采取的税收政策极度有利于城市居民,而有损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同样,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内陆贸易的场所,这对于满足广大地区的需求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由于农业生产重于一切,致使货币经济直到近代几乎达不到埃及托勒密王朝时的发展水平。在这方面,货币制度——诚然,部分地可视为货币制度崩溃的结果——足以为证:铜钱和银锭——后者的铸印操纵在行会的手里——的汇兑率因时因地不断地发生变化。

中国的货币制度兼有极古老的和明显的现代特征。“财”这个字至今仍含有“贝”(贝壳)这个古老的意义。“硬币”一词,原意是“龟甲”。直到1578年,云南(一个产矿的省份!)还以贝币为贡品。“布帛”(Pupe) 据说在周代时就有,这种以丝绸当货币缴税的流通形式通行于各个时代。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