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释义

儒(rú)(1) 指读书人:~生。腐~。通~(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2)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家。~教(即“孔教”)。~士。~术。~学。

(3) 古同“懦 ”,懦弱。

(4) 郑码:NFGL,U:5112,GBK:C8E5

(5) 笔画数:16,部首:亻

《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起源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儒的本义是柔(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郭沫若《驳儒说》)。而另有说法,儒字,通濡,是指学习以先王之道浸润其身的人(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儒的辩说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儒的创始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见《甲骨续存》1 1859片,《京都甲骨》2894片,《铁云藏龟》1683片,《殷虚文字乙编》7715片)。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儒已经是高贵的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今文中的孺子大概也是源于儒子。职称总是在不断扩散贬值。东汉字典《说文解字》则解为:“儒,柔也,术:亡之称”。这表明儒的规格降低了,以致孔子对子贡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6、13),荀子分儒为俗儒、雅儒、大儒(见《儒效》),这表明儒群扩大了。

孔子《论语·雍也》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两极阵营。

学者学说

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汉代学者刘歆。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特征是游文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刘歆还说,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学的功能,实已获得相当的成功。然而孔子之后,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这里,刘歆据《周礼》的记载,不仅分析了儒的起源,而且大体描述了孔子之后儒学演变的一般情况。就儒的起源来说,刘歆强调他们是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这种说法当然并非毫无根据,《周礼·大宰》说:“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由此可见,儒之起源甚久,似乎与王官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也不无关系。

然而,如果按照清代学者康有为的说法,刘歆佐王莽建新朝出于托古改制的需要而伪造《周礼》,因此《周礼》的说法既没有成为历史事实,也并不可靠。特别是《周礼》中那些井井有条的种种设计,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历史真实性的怀疑。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不必尽信,但刘歆整理《周礼》的目的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然也不是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活动。如果说他依据前人的资料整理《周礼》时排比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并以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作为一种政治期待的话,那么我们对此多少应该有点相信。故而近代学者章太炎接着刘歆的研究往下说,以为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是出于古代?王官"。他在《诸子学略说》中说:"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或乃供洒扫为仆役焉。故《曲礼》有云:宦学事师。……所谓宦于大夫,犹今之学习行走尔。是故非士无学,非学无士,二者是一而非二也。" 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观察,学在官府毕竟是学者公认的事实,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虽为推测之辞,但推测的方向似乎并无大错。

不过,如果从儒的内涵来分析,章太炎也并不认为儒者是一个十分固定的智者集团,其内涵似乎相当复杂。如果强为分类,至少存在类名、达名和私名这样三种情况。他在《原儒》一文中说?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即那些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流。因此太炎强调,"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要之题号由古今异。儒犹道矣,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为德行道艺,于今专为老聃之徒。"显而易见,章太炎是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分析儒之起源的。 章太炎的研究虽有相当的道理,但其明显的欠缺是他过于相信古籍的记载,而对先秦学术之所以发生的时代背景缺少一种深切的体会和理解,故而其结论不能不引起后来学者的怀疑。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中与章氏的说法明显立异,强调指出诸子之学决无出于王官的道理。他说,《周礼》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出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入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梦见。此所施教,固非彼所谓教也。此其说已不能成立。胡适认为,关于诸子起源的探讨,要必深切体会诸子起源的思想背景,而不应囿于前人所无法明了的成见,学术之兴,由简而繁,由易而赜,其简其易,皆属草创不完之际,当然不意味着其要义已尽于草创时期。包括儒家在内的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与王官无涉。及时变事异,则过去应世之学翻成无用之文。于是后起之哲人乃张新帜而起。应该承认,胡适的分析要比章太炎的论述更有道理。

当然,对于章氏的研究成果,胡适并未一概抹杀。他在那篇有名的《说儒》一文中指出,太炎先生在儒家起源的研究上实有开山之功。因为他关于达名、类名与私名的分析,特别是他第一次提出"题号由古今异"的见解,使我们知道古人对"儒"这个名词的使用实有广狭不同的三种用法和由广到狭的历史演变过程。他说?quot;太炎先生的大贡献,在于使我们知道,‘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后来竟缩小到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狭义的‘儒’。这虽是太炎先生的创说,在大体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于是,关于儒的起源的探讨,胡适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在章太炎已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前进。

不过,对于章太炎的结论,胡适甚不以为然。他以为章氏的那些说法,现在看来还有可以修正的地方。而章氏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秦汉人的,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儒的来历,以及他们起源于何时,生活的状况等问题。为此,胡适在章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结论为儒是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他们在很困难的政治状态之下,继续保持着殷人的宗教典礼。然而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变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变成了教师,他们的职业还是治丧、相礼和教学。但他们的礼教已渐渐地行到统治阶级里了,向他们求学的已有各国贵族的子弟;向他们问礼的,不但有各国的权臣,还有齐鲁卫的国君。这才是那个广义的"儒"。儒是古宗教的教师,治丧相礼之外,他们还要做其他的宗教事务。显而易见,在胡适的概念中,儒的职业有点类似于基督教中的牧师。

对于胡适的这篇论文,当代学者争议很大,赞成者如唐德刚称其为不但是胡适治学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段时期,所谓30年代的颠峰之作。他在《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中写道,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任何角度来读,都是中国国学现代化过程中一篇继往开来的划时代著作。胡适把孔子以前的儒看成犹太教里的祭师和伊斯兰教里的阿訇。这个看法是独具只眼的,是具有世界文化眼光的。乾嘉时代的大师们是不可能有此想象的。后来老辈的国粹派也不可能有见于此。反对者如郭沫若在《驳说儒》中称胡适的研究成果不可信,理由是胡适的这种研究态度正是所谓公式主义,正是所谓观念论的典型。冯友兰也在他《原儒墨》一文中对胡适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商榷。他说,“照我们的看法,儒之起是起于贵族政治崩坏之后,所谓'官失其守'之时。胡先生的对于儒及孔子的看法,是有的与今文经学家相同。我们的看法是有的与古文经学家相同。所谓儒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之专家;他们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关于这一点,胡先生的见解,与我们完全相同。我们与胡先生所不同者,即是胡先生以为这些专家,乃因殷商亡国以后,‘沦为奴隶,散在民间。’我们则以为这些专家,乃因贵族政治崩坏以后,以前在官的专家,失其世职,散在民间,或有知识的贵族,因落魄而也靠其知识生活。这是我们与胡先生主要不同之所在。” 胡适的结论正确与否我们暂且勿论。但他对儒者职业性质的定位似乎比章太炎所依据的"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也更合乎《说文解字》的经典性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人素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形式,正是这种广泛的社会需要才造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或职业。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骨化石旁,一般都摆放着含赤铁矿的粉末,还有死者生前使用过的装饰品等等。这表明,至少在此时,中国人已有相当成熟的丧葬观念。

观念是人们的行动在意识中的表象或残存。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称为术士。他们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既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原初本意——柔;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术士。

职业性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儒从社会公众中逐步分化出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论他们的原初职业如何低贱,实际上都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足以承受这一部分人从直接劳动者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有闲的阶层。同时,也正因为他们的有闲,使他们有可能将原来那些经验的礼仪逐步提升、规范,并终于成为社会结构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智者阶层。从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不甘于那些原来的低贱职业,或期望成为政府的典礼官,或期望成为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君子儒。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孔子对弟子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实际上期望弟子们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的贱民阶层。

学派

程朱学派

崇仁学派

船山学派

春秋公羊严氏学派

春秋公羊颜氏学派

慈湖学派

次仲学派

存斋晦静息庵学派

大夏侯氏尚书学派

大小戴礼学派

大兴二朱学派

钓台学派

定□学派

定川学派

东发学派

东莱学派

东林学派

东原学派

东整学派

东樵学派

端临学派

尔雅学派

二江学派

二曲学派

二万学派

范吕学派

范许学派

方耕学派

费氏易学派

丰芑学派

伏氏尚书学派

高平学派

高氏易学派

功利学派

古灵学派

古论语三家合一学派

古论语学派

古微学派

古文经学派

古文尚书学派

关学

广平定川学派

广平学派

龟山学派

韩诗学派

韩氏易学派

汉上学派

汉学

和靖学派

河东学派

鹤山学派

横浦学派

横渠学派

衡麓学派

恒斋学派

胡学

湖湘学派

华阳学派

槐堂学派

淮南九家易学派

晦翁学派

兼山学派

健庵学派

江右王门学派

介轩学派

金华学派

今文经学派

荆公新学

景迂学派

静明宝峰学派

静清学派

静修学派

静庵学派

敬庵学派(张伯行)

九峰学派

考亭学派

馀山学派

山学派

葵园学派

兰皋学派

朗夫学派

乐学派

春秋公羊胡母生学派

乐正氏儒学派

理初学派

里堂学派

礼经高堂氏学派

丽泽学派

梁丘氏易学派

临川学派

刘胡学派

刘李学派

龙川学派

娄山学派

庐陵学派

鲁论语学派

鲁诗学派

鲁学

鲁斋学派

鹿门学派

吕范学派

洛学

毛诗学派

孟氏易学派

孟子学派

勉斋学派

闽学

明道学派

默堂学派

木钟学派

穆堂学派

南湖学派

南江学派

南均学派

南雷学派

南皮学派

南轩学派

南学

南中王门学派

凝斋学派

欧阳氏尚书学派

屏山学派

朴学

朴斋学派

漆雕氏儒学派

漆书尚书学派

齐论语学派

齐诗学派

齐学

起庵学派

钱塘二梁学派

潜邱学派

潜研学派

潜庵学派

潜庵学派(辅广)

清江学派

秋农学派

邱刘学派

曲园学派

容甫学派

儒家学派

三礼学派

三鲁学派

三魏学派

三原学派

上蔡学派

深宁学派

慎修学派

师山学派

施氏易学派

石□学派

石渠阁讲论会

实斋学派

士刘学派

授堂学派

蜀学

双池学派

双峰学派

水心学派

说斋学派

思、孟儒学派

苏斋学派

梭山复斋学派

泰山学派

泰州学派

陶楼学派

田氏易学派

亭林学派

宛溪学派

王学

王张学派

望溪学派

未谷学派

味经学派

武夷学派

五峰学派

勿□学派

西山葵氏学派

西山真氏学派

西庄学派

息园学派

惜抱学派

夏峰学派

献县学派

湘乡学派

象山学派

萧同学派

晓庵学派

小夏侯氏尚书学派

小夏侯氏尚书学派

孝感学派

孝经学派

校口学派

啸山学派

啸山学派

谢山学派

新学

颜李学派

颜氏儒学派

砚溪学派

杨园学派

阳明学派

养一学派

养知学派

姚江学派

伊川学派

伊洛之学

仪征学派

永嘉学派

永康学派

用六学派

愚山学派

玉山学派

豫章学派

渊如学派

元城学派

元城学派

越缦学派

岳麓学派

粤闽王门学派

月亭学派

张祝学派

赵张学派

浙东学派

浙中王门学派

震沧学派

震泽学派

郑堂学派

郑学

止修学派

止斋学派

挚甫学派

仲良氏儒学派

周官礼学派

周许学派

朱学

竹□学派

孜堂学派

紫阳学派

子居学派

子夏儒学派

左海学派

儆居学派

巽斋学派

荀子儒学派

茗柯学派

荥阳学派

堇浦学派

蒿庵学派

蕺山学派

涑水学派

濂洛关闽

濂溪学派

濂学

婺学

桴亭学派

懋堂学派

稷下学团

籀口学派

艮峰学派

艮庭学派

艮斋学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