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茹础耕 |
释义 | 小传笔名盲人。1961年10月3日生于江苏东台龙干河畔,祖籍江苏涟水。 1976年开始写诗。1981年发起成立稚枝诗社(后改称我们诗社) ,主编社刊<乡韵>六期和<我们>现代诗丛刊两期; 1985年独自考察北京地下诗坛,并出版八人抒情诗合集<青春的白鸽>(开新时期国内自费出版的先河);与王干、贡文海、段岸海、张兆华组成江苏“呼吸诗派” 参加<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举办的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计有作品二百余首(篇) 见诸国内外报刊选本和网络。 1991年考入苏州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并开始服装设计和服装理论研究,先后被《现代服装报》、《文化参考报》和《市场经济导报》聘为专栏作家,并在《服装科技》、《现代服装》、《上海时装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服装设计作品和服装理论文章七十余篇(件)。其中《走向新世纪》、《刚与柔》、《蓝色意趣》三系列获江苏省第三届出口服装设计大赛—等奖;《梦想:坐在世界大师席位上说话》获“红方杯” 全国服装理论征文大赛中一等奖;1993年4月应邀参加由香港贸发局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京联合举办的服装理论研讨会,其发表于中国服装理论权威刊物《服装科技》的论文《试论现代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作为大会中心材料进行了主题研讨。 论文《试论现代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前言] 人们在确立了各自艺术形式按其个性发展和存在价值时,也同样会谋求与之相邻或相关的艺术形态的某种共鸣与条件反射。 通观20世纪服装发展史,不难发现,现代绘画艺术中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及视幻艺术、波普艺术等均在其产生时或消匿后,大张旗鼓地深入服装领域,形成罕见的相互融汇、重叠的艺术景观,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本文即着手对现代绘画艺术和服装设计两者间的共通作一次由此及彼的探讨。 [一] 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的渗透 20世纪是—个“分析的时代”,现代绘画艺术进入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与其他任何时代相比,更显现出它的精谨细微与学科渗融。现代文明和强烈的反叛精神为之规划了一个大试验、大裂变的天然背景,服装设计呼吸着绘画艺术的新鲜空气,滋养己身,蓬勃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 现代绘画(Modern Painting)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那些溶入现时代精神的绘画。准确一点讲,是在手法上越出写实与变形的“先锋派”(Arant-garde)作品。 这理所当然地包括“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后所出现的一切与历史化的、思想观念化的程式诀别的所有绘画流派。这里既有象“印象主义”于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卓有成效的色彩试验;也有象“立体主义”(Cu-bism)那样, 把所表现对象加以一一分解,再用另一种方法重新拼凑起来;或者是象“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那样,凭自己的感受把形象加以变形表现出来;更少不了象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那样,几乎可以不要辩认的物象,而把画面的空间中填上颜色,用对物象的暗示,来传达情感。 服装设计是以人为对象,同时考虑其机能性、装饰性和社会性等因素,选择素材和色彩,运用一定的技术完成服装造型使设想实物化的创造性过程。 20世纪服装与以往任何年代相比,和现代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现实生活最为贴近。 涌现了象克里斯汀·迪奥(Chrishan Dior),夏奈尔(Chanel)、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瓦伦蒂诺·加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等许多影响深远的一流名师和设计作品,产生子“迪考艺术风格"(Art Dt-co Style)、“建筑风”(Architectural Fashion)、“超现实主义风格”(Surrealism Style)等多种服装设计流派。 当我们将现代绘画艺术作为服装设计的参照系时,十分明了的一点是,在提到诸多现代绘画流派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服装设计风格;与此相同,人们在探索这些服装设计风格的同时,又会追溯至某个绘画流派,某个大师,抑或是某个具体作品。无疑,现代绘画在机能、素材和技法上都深刻影响着服装设计的发展,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恐怕为每位略具上世纪服装史和美术史知识的人所共认。 [二]从"新样式艺术"到"立体主义" 为了弄清整个20世纪现代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视角稍作一次前倾。 十九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新样式艺术”(Art Noureau),在绘画上表现为以装饰性的平面图形和色彩,不对称的动态构图和流畅线条为特征,强调装饰、结构和功能的一体性。 在服装设计上,尤以女性服饰的侧身轮廓“S”型曲线为典型。这类“S”型服装不仅本身繁琐累赘,还需配用大量饰品,且加之紧身胸衣,以致无法独自穿戴,而需众多使女相助。这种光景一直波及到本世纪前十年的服装面貌。 为了顺应妇权运动这一时代潮流,法国人保尔·布瓦列特(Paul poiret)向“S”型服装发起革命性的挑战。他深谙服装设计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着手从设计上打破旧式服装的束缚,于1908年在伦敦首次展示了一件完全取消紧身胸衣,再现人体天然姿态的全新时装。设计除衣料选用轻柔的丝绸外,还露颈、露胸,并在胸前松散地挽一个结,他善用强烈的对比、艳丽的色彩,看来有点得益于凡高(Vincent Van Gogh)“黄色稻田”般的印象主义绘画。继而,又向那种极不方便的大帽子发起猛烈冲击,创造性地使用了围巾和束发带,这给以后的服装设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启示。服装史上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几乎于此同时,源于1907年至1914年法国的“立体主义”(Cubism)绘画弥漫整个西方艺术领域,他们把物象扩散、分析,用各种方法把一部分同另一部分联系起来,简化物象,把它与周围的空间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巴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若尔日·布拉克(Georges Buaque)是其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努力成为艺术史上—个光辉的转折点,亦开拓出一种表现画的内容的新途径。“立体主义”绘画可以说对服装的渗透与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世界许多著名设计师都争先恐后地在其中寻求灵感,加以借鉴、吸收,用强有力的服饰语言给予表述。 早在30年代,意大利女设计师施爱帕尔莉(Elso Schiabarelli)就指出,服装设计应该有如同建筑,雕塑般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日本著名设计师小筱顺子(Junk Koshino)就是被称作“最能传达毕加索作品概念的艺术工作者。”她最擅几何图案与色彩分割的表现手法,以反映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与独特的想象力。 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1988年巴黎春夏时装发布会上,别出心裁地运用布拉克的绘画,并把原作中的白鸟由一只变为两只,还采用一大一小俯仰来去的形式以求丰富与变化,面料为深蓝色缎子,图案以镶衲的形式附于身衣,形式夸张,色彩强烈,且有离开人体而独立的倾向。 在不断挖掘摸索的基础上,众多的服装设计师纷纷追根究源,从“立体主义”绘画中获得瑰宝,开创了“建筑风”这—服装设计流派。他们把人体仅作为设计出发点,并给予抽象化,从而赋予服装以一种独立的三维结构。其设计构思和作品风格有类似建筑物的外观特征。 极富创意的服装大师皮尔·卡丹早在六十年代推出的“宇航风貌”(Cosmonaut Look)设计,就以几何形的外轮廓造型和细节相呼应,头盔的半圆形控孔上与上装西侧的半圆型裁剪相呼应,通体白色,没有任何表面装饰及平面图案,呈现了未来丰富的立体空间。 意大利高级女装设计师罗伯托·卡普奇(Roberto ca-pucci)则以“硬建筑风”夜礼服设计而著称。她于1982年在罗马首先亮相的用于正式场合的夜礼服,设计焦点是大胆地于身体两侧髋关节至裙摆饰以三对对称排列的贝形镶片,作翼张状,整体设计造型别致,色彩和谐,堪称意大利女装的经典作品。 [三]从"未来主义"嬗变到"超现实主义" 稍后于立体主义绘画,未来主义(Futurism)绘画开始在意大利盛行。 他们主张未来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应表现现代文明的速度、暴力、剧烈运动、音响和四度空间。 在服装设计的运用上,主要反映在造型、色彩和面料图案等方面。 前卫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Jean-Paul Gaultier)的太空系列装,奇异的造型,丰富精致的结构线条分割,是以不同质材强调身体的主要部位。安德列·库雷热(Anelre Courreges)问世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未来主义风格作品,以轮廓明确清晰,线条肯定;图案简洁和无彩色对比为特点,给人以莫测的未来印象。 未来主义风格服装,更大程度上表现出“极少主义(Mimmalism)的蛛丝马迹,这种叫做“最简单派艺术”的观念,·竭力主张用单纯的色彩和简洁的结构传达其设计思想。“极少主义”已成为设计师们奉行的圣条。 另一个自它的产生就开始不断影响服装的绘画流派当是“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Style),这个产生于 20年代末的绘画流派,主张一种非理性世界。由此,服装设计上便有了惊世骇俗的图案,有了眩目的色彩,有了高跟鞋式的帽子等等。这使得服装界为之哗然,出现了不少摆脱常规的设计作品。 被公认为“最具艺术家特质”的三宅一生(1ssey Miyake)则娴熟地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创立了一种融日本文化和西方现代精神于一体的设计风格。他1982年发布的一套“先锋派”作品,整体都用了密密细裥的黑漆布做成,护胸甲则以细竹编就,也涂以黑漆,夸张的大斗笠帽和折扇,均完美无憾地表现了日本新女性形象。 作为流派代表人物的个人作品在服装设计上普及最广的扛鼎人物看来要数俄同画家瓦斯里·康定斯基和荷兰现代派画家蒙德里安(Momdrian)。他们所开创的抽象主义绘画,强调以视觉刺激引起心理联想为通道,把纯绘画语素作为画面构成主体,充分发挥点、线、画以及颜色的抽象特征,将绘画的“纯粹性”从客观对象中抽离出来,并把它推向极致。 “风格派” (Styleism)主导画家蒙德里安,采用水平与垂直线结构,以饱和的三原色填充格栅,创造了平稳协调整的“纯造型艺术”。40多年后,鬼使神差的伊夫·圣洛朗把它原封不动地搬上“T”型天桥,这种单纯到极点的齐膝短裙,成为纯艺术运用到服装中的佳例。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设计师又把这一风格贯穿于棒针编织服装。 康定斯基风格即为采用色块,点线面等几何构成,不具有意义形式,强调绘画元素的内在张力和声音,发掘绘画构成的音乐感和抒情性的手法。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得其要领,设计出手绘抽象图案与大衣衬里的印花写实图案对比组合,大胆奔放的设计风格,充满冒险精神的气质,传达着他对“蓝色骑士”们绘画的理解与巴黎时装的豪华感。 [四]视幻艺术拓展了服装设计新领空 还有—种承袭后期抽象主义(Abstractism)的“视幻艺术”(Op Art),其特点为利用几何图形和色彩对比,造成各种形与色光的骚动,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以致导向活动艺术。 该艺术的积极鼓吹者曾设想要以蒙德里安画上的方块能够活动。更多的是用于服装的各种面料设计。西班牙人帕柯,拉巴纳(Paco Ra- bannc)被认为是—位“扩展服装地平线的革新派设计师”,他的一组以银,铝、锡、铬等富金属色泽之质材架构未来高科技的金属世界的设计,应该说是“视幻艺术”的极品,其光怪陆离的视觉效应,流动而极具情感的表达形式,无不把人们领入—种人类的梦想境界。 如出一辙,始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英国的波普艺术 (Pop Art)则是通过塑造夸大的丑陋和比现实更典型的形象,来表达一种存在的现象。表现在服装上,便是大量采用发光发亮,色彩鲜艳的人造皮革、涂层织物和塑料制品。 被服装界看红的“四川妹子”梁明玉,当她大彻大悟“天人合—”的东方文化的真谛后,在自己的“太空幻想”系列里作了思辩力极强的诠释。这一作品在一个没有人造光束来烘托的小型展示会上一出台,就以其怪诞荒谬的形式,银亮光滑的面料,多处断裂的口袋式结构,透析出人在苦苦挣扎后终于被肢解的意味,令人感到那无人企及的寒冷与悲凉。 另外,—些不安份的前卫画家们已把笔触直接指向人体,—种以女郎白净细嫩的皮肤为面料的人体绘画服装,开始由人们的惊诧变为隐约可闻的喝彩声。而根植于世界各国传统染织工艺的“纤维艺术”(Fiber Art)给服装以指名道姓的提示,这种接近于现代雕塑的艺术形式多为设计师采用。 日本“前卫派”骁将山本耀司(Yohgi Yamamoto)蔑观20世纪以来认为女装应强调线条的传统观念,提出“人体本身无关紧要的”,主张采用披挂和包缠的方法来表现服装面料肌理和适体宽松。他的一套“超大风貌”(Oversized Look)设计,不对称的下摆,打结的衣角和从肩部到下摆的放射性大衣褶,具有浓烈的视觉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五]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星空 20世纪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年代.和绘画艺术—样,现代画家、设计师们在各自领域的艰难探索已经突破许多界限,取得了累累硕果。 但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些新的设想必然会在一切艺术活动中产生新的表现。过去和现在的画家们也异常青睐服装设计,他们甚至会在对民俗服饰图案作一番审视后,移植到自己的作品里去。而服装师们除对现有的绘画融汇贯通外,还在向建筑、雕塑等艺术作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将成果一一公诸于世。 诚然,面对纷繁的流行时尚,要把握未来流行之大势,这不仅需要画家和设计师的通融,也要求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合作。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世纪末动荡与新世纪憧憬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热情洋溢的天才设计师们还在以超越今日的深远眼光及美学原则,为服装设计增添不朽之笔。 他们越来越缅怀过去时光,关注画家的心灵对于人类生活形态、情感归趋及文明发展的真实袒露。因此,不论是享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色彩控制能力,还是霍安·米罗(Joan Miro)《星座》式的记号形象,甚至是夏加尔(Marc Chagall)超脱尘世的梦幻、抒情艺术及波伊斯(Joseph Beuys)最耐人寻味的“行动艺术”(Action Art)等等,都会给服装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和新的启示。 由此看来,服装设计师应当具备超凡脱俗的灵性、睿智和才能,而对生活和艺术的领悟力、洞察力和创造力更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已向我们走来,在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刻,服装设计师更应义无反顾地充实自己、析度自己,从而以现代科技为轴,实现创意、智慧与生命力的契合,捕捉未来服装的缤纷风貌,投入伟大的新纪元怀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