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4+2:企业的成功方程式 |
释义 | 4+2:企业的成功方程式(What Really Works) 作 者: 乔依斯、诺瑞亚、罗柏森(William Joyce, Nitin Nohria, Bruce Roberson) 译 者: 张玉文 出版公司: 天下文化 这一本《4+2:企业的成功方程式》所采取的,即属于前一类途径。从方法论观点,这一类研究所获结果对于经营企业者究竟有多大价值,基本上和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一是所选择样本的时代和产业背景,决定其结果之适用条件和范围;其次为样本的选择,这在研究设计层次上已决定了所获结果之意义与效度;第三则为资料搜集过程与衡量以及资料分析的做法,对于研究结果的品质与信度也产生影响。譬如以《追求卓越》一书而言,主要乃就若干已被证明为成功的企业的做法予以归纳,然后将这些做法推论为造成这些企业的成功因素,但实际上它们是否即是造成这些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呢?其间未必有必然的关系。再以《基业长青》而论,原作者先将所界定的“高瞻远瞩公司”与其“对照公司”-也就是略逊一筹的个案公司-针对特定九大类资讯,自历时九十多年的浩瀚资料中,进行成对比较,这等做法所下的功夫不可谓不深,但是这些差异是否就是构成二家公司的真正成败原因,仍然使人难以深信不疑。 有史以来最详尽、最缜密的调查 有鉴于在上述努力在方法论上的瑕疵,这本《4+2:企业的成功方程式》书的作者乃企图以更严谨的方法,来发掘和企业创造优势的绩效真正有关的管理实务。作者自称,这是一次“有史以来最详尽、最缜密的调查。”具体言之,这一研究长达5年,动员50位以上研究人员,分析了160家公司10年来间有关200项以上管理实务资料。他们不仅分析成功企业,也分析失败的企业,以及在这期间绩效发生变化的企业,希望能自动态的观察中找到真正会影响绩效的因素。 4+2等于企业成功 在此特别指出者,本研究并不认为所有被认为属于优良的管理实务都同等重要、或都和绩效有关。在所搜集的优良实务中,有的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称为主要管理实务(Primary Practices):包括了策略、推行、文化和组织四方面;有的是次要的(Secondary Practices):例如在人才、领导、创新、合并及合作四方面,只要做到其中任何两项就可以了。这种组合说明了本书书名《4+2:企业的成功方程式》的由来,也如本书首章章名所称:〈4+2等于企业成功〉的主旨。至于这些优良管理实务的内容,在书中不但有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实证资料,也利用许多个案加以印证,有关这些,建议由读者自己去研读和领会,在此不加赘述。 在此所要探讨的,乃是一个基本和先决问题:什么是成功的企业?又凭什么标准用以衡量成功? 成功的指标:TRS 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属于昙花一现的成功,不管这种企业在一时之间多么引人注目,都不予考虑。其次,衡量企业绩效表现的标准很多,一般常用的,有销售成长率、市场占有率、获利率或投资报酬率等,但是在本书中所采用的,却是“整体股本投资报酬率”(Total Return to Shareholders, TRS)指标。这一指标和前些指标比较,存在有一基本差别,此即它乃将股价-亦即资本市场的反应-考虑在内。选择这一指标的背后道理在于:企业是为股东服务,但是这种功能之实现程度,乃取决于一企业所能获得市场青睐的程度。表面上,股市似乎是起伏不定,甚至暴涨暴跌,但是根据进一步的研究,TRS表现良好的,几乎在其他各项重要营运绩效指标上也表现良好。 既然企业经营绩效必须透过市场才能实现,因此,与其探究企业经营有无成功法则,不如先问市场运作有无一定法则,后者所涉及的,乃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市场法则和经营法则 有关市场法则与经营法则间的关系,似乎可以借用学者考克(Richard Koch)在其名著《业竞天择:站在巨人肩膀的十七项成功法则》(The Power Laws: The Science of Success)中以风向和航行的譬喻: “宇宙的力量法则就像风一样,我们航行的时候需要用到风,因为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助航。但是好的水手不会让风把船吹离航道,即使是逆风航行,船依然徐徐前进。他有一张航图,有不同于风向的目标,他会视风向而调整,蜿蜒而行,不论多么曲折缓慢,她最后仍然安全靠港。” “我们必须尊重那些法则,必须知道它们何时会破坏我们的计画,并以有创造力的方法利用那些法则的力量。” 在上引两段生动的譬喻中,所谓“我们”可以看做是“企业经营者”,而“他”这水手有如一位CEO,“她”是“企业”,“港口”为企业经营目标,在这里“它们”所指的,就是“市场法则”。如此诠释下来,“经营者”必须尊重“市场法则”而予以灵活与有创造力的利用,以完成企业所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换言之,在这本书中所发现的“4+2方程式”,即代表水手藉以配合风向航向目标的经营法则。 市场风向改变了 如果利用上述譬喻加以延伸,显然市场的风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言之,当人类处于工业社会前期,由于物资相对匮乏,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其经营者必须能运用规模经济和标准化的法则以提高生产力,因而所采取的管理实务表现为层级分明的组织和严格要求的纪律。但是进入知识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企业所能制造的物资超过市场基本需求,以至于发生“微利”、甚至“无利”的结果。在这种市场上,经营法则所追求的,乃是提供顾客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价值,而非有形的物资本身。 在这种市场上,企业所要做的,反而是如何使组织解构:将前此利用大理石所堆建的金字塔改变为一个像是嘉年华式的聚会场所。这种方向上的巨大转变,无怪乎使当年以《追求卓越》一书名闻天下的毕德士(Tom Peters)于1992年-也就是在前书出版后的十年-在另一本《解放型管理》(Liberation Management)中自己忏悔在前书中所犯下的错误,那就是在字里行间给人们一个印象,认为他所歌颂的,就是庞然大物的巨型制造业以及技术官僚组织。因此在新着中他改而宣扬“组织解构”这一革命性观念。其背后的原因无他,而是市场的风向已经改变了。 经营法则和市场法则的脱节 由于市场风向的改变,使得成功经营的基本法则,由原来那种依照预先的明确规划,进行严格的指挥和控制的做法,改变为以愿景和使命,培育组织成员间的信任和承诺,并经由领导不断创新求变;这也就是以“不连续的”心智模式,取代“连续的”心智模式。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人们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转变,以至于造成经营法则和市场法则的严重脱节。这说明了何以真正能够长期存在的知名企业愈来愈少的原因。 譬如以“麦肯钖企业绩效表现资料库”(McKinsey Corporate Performace Database)于1960年建置时所选择的1,008家企业而言,到达1998年时只剩下160家。而以《富比士》(Forbes)杂志所编的“前一百大企业”而言,原来于1917年所列名者,到了1987年也只剩下39家。再以留在标准普尔五百指数公司中的企业而言,当初1957年的五百家到了1997年只剩下74家。学者甚至预测,到了2020年时,出现在标准普尔五百大的企业中,将有四分之三是目前我们毫无所知的企业。另外根据一项令人感到意外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存活下来的企业,其长时间的平均经营绩效,居然比不上股票市场指数;换言之,企业经营法则已经被市场法则打败了。 为什么经营法则会变得对于市场法则相距愈来愈远?主要理由在于市场运作的法则已变为创造与破坏,只有能够快速创造的经营,才能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显然这方面的经营法则是有问题的。 “创造性破坏”的经营法则 在未来这种以创新为经营主导的世界中,一方面,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的,每件事物都具有不确定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事先预测的。但是,另一方面,每件事物又都奥秘地与其他事物相关联,即使很少或微不足道的原因都可能造成巨大影响。譬如人们在说明物理学中量子理论所采用的一个譬喻;在北京城内一只蝴蝶拍动其翅膀,却可能带给美国堪萨斯州一场龙卷风,这种关联性似乎也可以同样应用于描述今后企业经营者所必须面对的外在世界。 在这转变中,无怪乎人们又重新想起早在六十年前由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在其钜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1942)中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这一观念。此即为了配合市场的瞬息万变,企业必须经由放弃既有的科技和经营方法,采用新的做法。这种不连续性本身反而成为一种持续的过程。依熊彼得的看法,这种均衡的扰乱、或是创新,所带来的改变,才是资本主义的真正机制。 这种建立在创新要求下的经营法则,乃是由:“变化-经历失败-偶尔成功-进一步变化”接续而成的过程,应该是今后企业成功经营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这种精神来阅读和了解这本《4+2:企业的成功方程式》,应该可以获得更深一层的体会和启发。(作于2003年10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