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42军 |
释义 | 42军是原东北野战军5纵。说起来挺有意思,解放军各大野战军除东野外都没有5纵。为何?盖因1936年西班牙内战,颠覆共和国为纳粹开路的就是内奸“第5纵队”,此后便成了共产党人的忌讳。林彪则不信这个邪,在全军来了个独一无二。5纵的首任司令也很有名,便是人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的万毅中将。 发展5纵在东野各部队属于资历甚浅、排名靠后、战绩一般的部队。值得一提的亮点是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5纵在黑山以东地区吃了个肚满肠肥,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生俘新编第1军中将军长文小山。1949年全军整编,5纵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2军。在进军中南时,42军没有过长江,一直在河南剿匪。1950年2月,42军奉调东北从事生产,已有了全军转业的趋势。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42军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作为最早入朝的志愿军先头部队,42军于1950年10月16日秘密入朝,比其他兄弟军早了3天。其时的军长是出身红四方面军的“瘸子”名将吴瑞林。 历程之所以这样早入朝,是因为联合国军北进速度太快。为了不使东西两路敌军达成会师合围,彭德怀制订了“西攻东防”的第一次战役计划,集中三个军在西线打美第8集团军,由42军在东线阻击美第10军。 东线战场在长津湖附近地区。当时朝鲜东海岸只有一条纵向公路通向鸭绿江边,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和赴战岭成为了进行阻击的要点。美第10军由精锐的美陆1师、美7师、韩军首都师、韩3师等部队组成,在人数和火力上都远远超过42军。10月25日上午10点多,韩军首都师部队大摇大摆地向黄草岭攻来,结果迎头挨了42军一顿机关枪手榴弹,被打了下去。韩军还以为当面之敌是残兵败将的朝鲜人民军,颇为不服,又连续发动进攻,但都被击退。双方一直打到10月31日,首都师和韩3师伤亡甚重,终于退了下去。韩军阵地没打下来,收获却还是有:他们俘虏了一些42军的士兵,证实了中国军队已经参战。 11月1日,美陆战1师参战,美军先以极为猛烈的炮火轰击中国军队的阵地,然后步兵再发起冲锋。42军部队顽强奋战,顶住了美军的攻势。到了夜里,吴瑞林派出部队,夜袭敌营,炸毁火炮和坦克二十余门(辆),搅得美军终夜不得安宁。就这样,42军白天守、晚上攻,死死拖住了美军。美军遇到这样顽强的敌人,十分恼火,只好发挥优势地空炮火的优势,强攻死打。42军部队主动防御,打得英勇灵活,将美军顶在原地13天。11月7日,西线战斗已达成胜利,42军奉命撤出黄草岭地区。 黄草岭阻击战是42军战史上的辉煌。在13天作战中,42军完成了阻击任务,杀伤美韩军3000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800余人的伤亡。 相关在第二次战役中,42军在西线左翼担负了大迂回任务。吴瑞林先打宁远,三个师互相配合,一举打垮了韩8师。其后,42军向顺川、肃川地区进行穿插,准备一举兜住西线美军主力。非常遗憾的是,42军穿插部队在新仓里遭到了美骑1师的阻击,指挥员临阵犹豫,攻击决心不坚决,没有穿插到位,使西线美军抢先夺路而逃。二次战役中,38军因穿插成功而一举成名,奠定了中国陆军部队老大的地位;42军则错失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在第三次战役中,42军和66军担任左翼攻击部队,互相配合,突破了当面韩军防线,纵深穿插,将汉江以北的敌军全部肃清,攻进到加平地区。共歼灭韩军6个团大部,毙伤俘敌3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45门、汽车98辆、各种枪支2463支。 第四次战役中,42军主力参加了东线的横城反击战,配合兄弟部队歼灭美韩军1万2千余人。其后,42军的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参加了对砥平里的围攻战。天有不测风云,42军的炮兵团在开进途中因马受惊暴露了目标,被美军飞机炸了个一塌糊涂,无法进行火力支援。砥平里之战中国军队屡攻不克,伤亡惨重,只好在漫天大雪中撤出战斗。42军后来在东线进行了40余天的防御作战,顶住了联合国军的北进攻势,稳定了整个战线。 五次战役发起前,42军后撤到阳德地区休整。不久,五次战役遭到挫折,联合国军发起猛烈反击,中国军队的防线一时出现了很多漏洞。彭德怀的指挥部位置竟也唱起了空城计。吴瑞林率42军放弃休整,急忙赶到前线保卫总部。只差一天,美军就到了。 五次战役后,42军担负了西线的守备任务,参加了反秋季攻势等作战。 1952年11月,吴瑞林率42军奉命回国。 荣誉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战中,42军共歼敌2.8万余人,终于从二流部队中脱颖而出。日后中国陆军经历了数次裁军整编,42军这支年轻的部队总是得到了保留,应当是和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大有关系。如今,42集团军驻防广东,有“岭南雄师”之称。 42军历任军长、政委历任军长 万 毅 吴瑞林 胡继成 黄荣海 张荣森 张景耀 杨 针 魏化杰 固 辉 陈显华 温玉柱 刘镇武 梁计秋 叶爱群 刘粤军 尤海涛 历任政治委员 刘兴元 周 彪 郭成柱 陈 德 任思忠 卜占亚 王泮文 吴耀先 陈树福 勋 励 于永波 雷鸣球 乔新柱 邓汉民 张 阳 岳世鑫 张景耀(1919--1989)河北省安新县人,1937年12月入伍,1938年2月入党,历任排长、指导员、团长、师长、42军军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因病于1989年12月14日在广州逝世,终年70岁。 魏化杰,河北省献县河街镇魏村人,1921年出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指挥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 固 辉上将(1930.10.09-)原名顾建业。辽宁盖州(原益平)人。1947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辽宁军区独立2师5团连文书,第四野战军42军125师374团连文化教员,营部书记。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司令部军务和作战训练参谋。1952年11月回国,后任团司令部作战训练股副股长、团副参谋长。19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师司令部作战训练科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广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训练部副部长,第124师师长。1979年-1983年任第42军副军长,1983年-1985年6月第42军军长,1985年6月-1990年4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4月-1996年1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是第13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届中央委员。 陈显华中将(1937.2-) 山东省禹城人。历任:1985年6月-1990年4月任第42集团军(53200部队)军长,1990年4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1990年4月-1992年11月任成都军区参谋长,1996年1月-2001年10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是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温玉柱少将 (1943.09—) 广东省廉江人。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任解放军215师侦察连战士,1962年后,任55军侦察连战士、班长,1966年后,任55军侦察连排长、连长,1969年后,任165师493团1营副营长,1972年后,任165师侦察科副科长、科长,1973年后,任165师495团副团长、团长(其间,1976年在军政大学军事系学习),1979年后,任165师副师长(其间,1980—1982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83年后,任55军参谋长、副军长;1985年6月-1990年4月任第42集团军副军长,1990年4月-1992年7月任第42集团军军长,1992年7月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99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镇武上将(1945.08.25—) 湖南省南县人,生于益阳县邓石桥乡。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42军第124师第370团第4连战士、班长。1964年训练尖子班班长,后历任第42军第124师第370团第4连排长,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股长。1970年后,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训练科参谋、副科长、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广州军区军训部副部长。1983年5月-1988年7月任第42军(集团军)参谋长。1987年入国防大学学习。1990年7月任第42集团军副军长,1992年3月任第42集团军军长,1994年3月任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司令员。1999年3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2002年1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2007年忍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9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梁计秋少将 (1941.08-) 广东省清远人。历任:1985年6月-1990年6月任陆军第41集团军(53010部队)司令部副参谋长,1990年6月—1992年3月任第42集团军司令部参谋长,1992年3月任第41集团军副军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97年9月—2001年8月任海南省军区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第9届全国人大代表。 叶爱群中将(1945.10—)湖北省大悟人。1964年8月考入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历任排长,副营长,团参谋长,团长,164师师长,41军参谋长、副军长,第42集团军军长,2002年7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2003年7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第16届中央候补委员。199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叶建民少将之子) 刘粤军少将(1954.09—)山东省荣成人。197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党。历任:1970年1月—1973年12月任战士,1973年12月—1974年9月任排长,1974年9月—1979年7月任连长,1979年7月—1980年6月任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80年6月—1981年5月任营长,1981年5月—1987年7月任团参谋长,1987年7月—1989年6月任团长,1989年6月—1992年12月任师参谋长,1992年12月—1993年4月任副师长,1993年4月—1994年4月任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主任,1994年4月—1998年10月任第41集团军123师师长,1998年10月—1999年4月任第41集团军参谋长,1999年4月—2002年2月任驻澳门部队司令员,2002年2月—2007年6月任第42集团军军长,2007年6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99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16、17届中央候补委员。(刘智民中将之子) 尤海涛少将(1958—) 河南省光山县砖桥尤岗人。历任:163师师长,2002年任第42集团军副军长,2007年任第42集团军军长。200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尤太忠上将之子) 刘兴元(1908-1990),山东省莒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后方医院秘书、俱乐部主任,军委后方办事处文印科科长,红军总卫生部政治部巡视员、组织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卫生部总务处处长、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八路军115师工兵营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师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教导第五旅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二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二师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员上干大队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2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委员会秘书长,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军事学院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8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周彪(1910-1981),原名周生珍。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西南独立第三团排长,吉安县儒行乡少先队总队长,红四军第10师30团宣传队分队长、队长,团俱乐部主任,中央模范团总支部书记,红9军团第3师7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民运部代部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队教导二团政训处干事,临县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部长,八路军120师独立第四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委员,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八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七旅政治委员、旅长,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东北军区防熔部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司令员,空军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3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郭成柱(1912-1972),原名郭春行,又名郭春竹,福建省龙岩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2军36师108团团委秘书,红1军团1师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统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苏鲁豫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治委员,教导1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3师7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6纵16师的首任政治委员。16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红1军团2师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进入东北时共9000人。 该师“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后升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政治部副主任,第5纵政治部副主任。第5纵队入关,13师首长的吉普车在喜峰口翻下山坡,师长徐国夫身负重伤,政治委员李辉、政治部主任胡寅牺牲,郭成柱代理13师政治委员,后担任5纵政治部主任,第42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第42军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2年8月9日逝世,终年60岁。 陈德(1914-1983),广东省潮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文书,红1军团第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第115师教导6旅16团政治委员清河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7师21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7师21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6纵18师政治委员,该师“战斗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政治委员,1963年到1975年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1975年调山东省军区任政治委员,至1980年卸任离休。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逝世,终年69岁。 任思忠(1918-2004),四川省达县人。1932年参加游击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达县第二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共青团达县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川陕省少年先锋队指挥部政治教育科科长,红86师学兵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9月,到红四方面军党校学习。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初,被调到延安抗战剧社帮助工作,后任队长。10月,毛泽东批准他去抗大学习。1938年4月,他在抗大结业,他被分配到留守兵团,先后任烽火剧社政治协理员、文艺宣传训练大队大队长、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政治协理员兼总支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承德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兼警卫团政委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第16旅46团政治委员兼团长,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4师71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5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44军和45军合编为54军时,任54军135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53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率135师入朝作战。回国后,1954年底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7年毕业后再去朝鲜,担任第1军参谋长。1958年回国后,仍然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军参谋长,1959年升任1军副军长。1963年调出1军,升任42军政委,1967年8月荣升广州军区政治部任,4个月后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1年月,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5年3月从广州军区调到济南军区任政治委员,8月改任第一副政委,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8月13日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86岁。(夫人 周弘扬) 卜占亚(1918--1999) 天津市蓟县人 。1936年任前县人民武装抗日自卫救国会交通员。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察冀军区分区连指导员。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1944年入晋察冀党校学习,任冀东军区分区团党总支书记。抗战胜利后,任一二O团团长兼政委。在国民党军进攻热河时,指挥全团胜利地完成了保卫承德的任务。在辽沈战役中,任东北野战军八纵队一三五师四O四团政委。参加了辽西大会战和平津战役。参加衡宝战役受到上级通报嘉奖。 1949年11月任第四十五军一三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广西的清匪反霸斗争。1951年11月任师副政委并兼任中共广东省南海县委第一书记。1952年9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任停战委员会朝鲜满浦江口岸办事处任主任联络官。1955年3月任一三五师政委。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任一三四师政委。1958年到1959年,率部参加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平叛作战。1960年入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3年后任四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68年7月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同时担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4月,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兼湖南省军区第一政委,1970年1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197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停止他的省委书记职务。1973年3月调任兰州军区副政委。粉碎“四人帮”后,省委经过反复调查核实,于1982年发出23号文件,认为他在湖南工作期间有错误,但不是参与反革命阴谋活动的问题,经中央批准同意撤销中央1973年12号文件,原结论予以否定。后任兰州军区顾问。1983年8月离职休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因病于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王泮文(1918~2007)山东寿光人,1919年5月出生,1938年1月入伍,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党。历任排长、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炮兵指挥部主任、海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第四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原顾问(正军职离休干部)等职。因病于2007年6月2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