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柔毛益母草 |
释义 |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开花。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食用功效: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基本信息柔毛益母草 种中文名:柔毛益母草. 种拉丁名:Leonurus villosissimus C. Y. Wu et H. W. Li 种别名 :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属中文名:益母草属 属拉丁名:Leonurus 国内分布:产河北北部;生于山坡阳处,海拔460米。模式标本采自河北易县狼牙山。 海 拔:500 命名来源:[Fl. Reip. Pop. Sin. 65(2): 601. 1977] 中国植物志:65(2):512 英文植物志:17:163 所属类目系中文名:大花益母草系 系拉丁名:Ser.Macranthi 亚属中文名:益母草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Gardiochilium 亚族中文名:野芝麻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 Lamiinae 族中文名:野芝麻族 族拉丁名:Lamieae 亚科中文名:野芝麻亚科 亚科拉丁名:Lamioid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于其上密生须根的圆柱状主根,须根纤细,近水平伸展。茎直立,高约60厘米,单一,钝四棱形,下部近圆柱形,上部具四沟槽,有条纹,极密被淡黄色长柔毛,上部多分枝,分枝伸长,叉开,具花序。最下部茎叶在花时不存在;茎中部叶具柄,柄长1—3.5厘米,腹平背凸,有条纹,极密被淡黄色长柔毛,叶片轮廓为三角状卵圆形,长5—6.5厘米,宽5—5.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粗锯齿状牙齿,坚纸质,3裂,分裂达2/3,中裂片较大,菱状长圆形,长约4厘米,宽约2.5厘米,侧裂片长圆形,较狭,宽约1.5厘米,干时上面黄绿色,下面较淡,两面均密被淡黄色柔毛,脉网在上面凹陷下面明显突出;在分枝上及茎上部花序上的叶变小,具短柄,柄长不及5毫米,叶片圆状卵圆形、卵圆形至近圆形,边缘具粗锯齿状牙齿,不裂或3浅裂,分裂仅达叶片1/3,毛被同茎中部叶。轮伞花序腋生,排列于茎及分枝上部,多花,远离而向顶密集组成长穗状花序,其下承以少数苞片;苞片刺状,直伸,长5—6毫米,基部变宽大,彼此互相连接,被淡黄色长柔毛,黄绿色;花梗无。花萼管状,长8—12毫米,外面密被淡黄色柔毛,其间夹有金色腺点,内面无毛,萼筒长5—7毫米,口部略收缩,脉5,由于毛被极密集而不明显,齿5,长3—5毫米,直伸,宽三角状钻形,先端骤然长渐尖成刺芒状,前二齿稍靠合,略大。花冠长1.5—2.1厘米,外面除冠筒基部外密被灰白色绢状柔毛,内面在冠筒下部1/3有近平向不连续的鳞状毛毛环,毛环上方上唇片下方疏被鳞状微柔毛,冠筒长6—7毫米,基部宽1.5毫米,在上部1/3处渐宽大,至喉部宽达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平伸,先端微凹,长约9毫米,宽约4毫米,下唇轮廓为卵圆形,长约?毫米,宽约5毫米,3裂,中裂片较大,倒心形,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前对较长,花丝丝状,扁平,中部以下有微柔毛,花药卵圆形,二室,室平行。花柱丝状,稍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杯状,平顶。子房褐色,无毛。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8月。 产地分布产河北北部;生于山坡阳处,海拔460米。模式标本采自河北易县狼牙山。 营养分析:益母草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 相关性群:阴虚血少、月经过多、寒滑泻利者禁服。 食疗作用:益母草辛、微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可升可九,入血分;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跌打损伤,肾病水肿,小便不利,尿血,痈肿疮疡。 制作指导:1. 月经不调、经闭因于血瘀者,可与当归、牛膝、香附、丹参等配伍,以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2. 肾病水肿,面目虚浮,小便不利或尿血者,可与白茅根、茯苓、车前子、金银花等配伍,以提高清热利尿消肿之效。 3. 临床可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4. 益母草忌铁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