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容城 |
释义 | 容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000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余年,全县总面积314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 容城简介河北省容城县《中国男装名城》《北方服装之乡》, 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000年的历史,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余年,全县总面积314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属保定市管辖。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腹地,距首都北京和天津直辖市均为120公里, 两个小时的车程可上天入海,距古城保定40公里。东临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之一 -白沟,南接华北明珠白洋淀,是理想的经济发展区域。 容城投资环境优越。 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津保公路,保津高速公路(荣乌高速)横贯全县,西距京广铁路、107国道16公里,京深高速公路8公里,东距京九铁路30公里。正在建设的京石客运专线和津保城际铁路及容城白洋淀站更加完善了容城的交通承载能力及区位重要性。同时,由津保公路(S333),容蠡公路(S235),白沟白洋淀温泉城旅游专线(S234){从容城东南部和桥南地区经过},容雄公路,容固公路,容小公路,容贾公路等主要公路及其乡镇公路构建起容城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 通讯快捷,全县程控电话总装机容量已达3万多门,可直接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话联系。 电力充足,境内有220KVA变电站一痤,35KVA变电站11座,组成科学合理的电力供应网。可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保障。 经济状况“南石狮,北容城”。容城经济发达,特色产业明显。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9.6亿元,人均7840元;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7.4亿元,人均7000元。容城县以服装生产为主导产业,是中国较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之一,素有”中国男装名城“ 之称。全县共有服装生产企业3000多家,其中成规模的400余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资产总额达57.5亿元,年生产各类服装2.8亿件(套),完成产值80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70.1%;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人,直接出口创汇超亿美元。规模企业105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0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1家,1 000万元以上企业63家,省级服装企业集团5家,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服装加工户遍地开花的产业格局。 容城对外联络广泛,经济外向度较高。全县共有外资企业29家,累计引进外资1180万美元;服装出口全世界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兴建办事处32个; 2002年,全年外贸出口创汇4600万美元,人均出口创汇184美元,经济外向度50%,均为保定市第一位。 历史沿革夏商属冀州。周为燕国地。秦属上谷郡。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始置容城县。隋为遒县地。唐武德五年(622年)县境内置北义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之。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赐名全忠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恢复容城县。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容城属雄州。五代时容城属契丹易州。后周,世宗柴荣收复容城南境,移县治于雄州城内。契丹于拒马河以北侨置容城县。自此南北容城并存。金灭辽、宋,南北容城归一。金大定六年(1166年)析容城北境及相邻县之一部置定兴县。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析容城南境及相邻县之一部置渥城县,属安州。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容城属顺天路雄州。至元四年(1267年)废渥城县并入容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属保定路雄州。明初雄州改县,废容城入雄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容城县,属京师保定府。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县治由古城(今城子村)迁往现址。清属直隶省保定府。1913年属范阳道。1928年直隶河北省。1949年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58年划归徐水县。1962年恢复容城县。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为保定市,属保定市。 行政区划2009年,容城县辖5个镇、3个乡:容城镇、小里镇、南张镇、大河镇、晾马台镇、八于乡、贾光乡、平王乡。县政府驻容城镇。 名胜古迹容城历史悠久,保存在境内的古代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非常丰富,这些文物是容城历史发展的见证。 早在一九八二年,容城上坡遗址(磁山文化)、南阳遗址(周代)、晾马台遗址(商周),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南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容城县人民政府将午方遗址、东牛北庄遗址、白龙遗址、东牛遗址、黑龙口燕长城遗址、陈阳庄城堡遗址、北后台烈士陵园,城内烈土塔,革命纪念馆,共九处公布为容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现分别介绍如下: 现代文物三处1、北后台烈士陵园。1946年修建,1974年重建。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三十二团与敌浴血奋战。不幸有497名指战员英勇牺牲,遗体埋葬于此。位于贾光乡北后台村西。 2、城内烈士塔。始建于1946年,后被敌人破坏,1966年重建。为纪念全县在抗日战争及以前牺牲的烈士嵌刻的碑记。塔由八通碑组成,园内松柏环绕,位于城内北大街路东。 3、容城县革命纪念馆,1986年建于城关镇上坡村西侧,总面积2664平方米,馆内有大厅两座,并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五壮士容城籍烈士)等纪念碑亭三座。 古文化遗址1、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存,距今最早文化层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上坡遗址的发现把保定地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年,位于上坡村南。 2、南阳遗址:系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要遗存,据出土遗物看,有燕国易都迹象。距今约两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位于晾马台乡南阳村东南200米。 3.晾马台遗址:此遗址为商周遗存,距今约四千年左右,遗址有重建明月禅寺一座,古寺巍峨,寺院内千年古柏遮天蔽日,位于晾马台村西北隅。 4.午方遗址: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位于城关镇午方西庄村西侧。 5.北庄遗址: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存。位于东牛乡北庄村东“阴顶子”处。 6.白龙遗址: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存。位于东牛乡白龙村西500米。 7.东牛遗址:此遗址为仰韶文化遗存,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东牛村南100米。 8.黑龙口燕长城:当地人称“界堤”。据考查,是战国时燕国南境长城,西起易县,东至渤海,我县残存1000米,高0.5至2米,位于小里乡黑龙口村东至萍河桥堤。 9.陈阳庄城堡:此城堡传说是保卫宋八王赵德芳坟墓驻兵之地。也是宋代北境边防城堡,位于八于乡西陈阳庄。 历史人物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元朝著名理学家、诗人。容城县沟市村人,幼年天资卓绝。初习经学,后研究程颐、朱熹的理学。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曾任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后托病辞官回乡。理学上成就突出,一生著有《四书精要》、《易系辞说》等,后清廷收入《四库全书》。广泛行世的《静修集》是诗文选集,其中收入各体诗词800余首。诗名冠元初诗坛。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县北河照村人。自幼聪慧,发奋苦读诗书,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仇鸾(大将军,奸相严嵩的死党)被贬为狄道典史。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曾开办书院,兴修水利,开发煤山,深受百姓拥戴。仇鸾事败,又被提升为兵部武选员郎。因上书列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所害。一生以直谏,气节著名。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人称夏峰先生,容城县北城村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举,因不满明未政治腐败,营救东林党人,受世人赞扬。自明至清,被多次征召做官,均辞而不就,志于教授著述,为清初“三大儒”之一。著有《书经近旨》、《读易大旨》、《理学宗传》等,收入《四库全书》。著诗文集《夏峰先生集》及《畿辅中州人物考》、《两大难录》等行世。 近现代革命史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容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比较早。1921年,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进步学生王孟雄等,秘密携带进步书刊回乡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真理开始在容城县传播。 在国共两党实行合作的高潮中,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纷纷到容城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国民党直隶省党部负责人于方舟和共产党员翟少痴先后到容城开展革命工作,在发展国民党员的同时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创建了国民党容城县党部和中共容城特别支部,使容城的革命斗争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是年秋,进步教师刘通庸在白龙村敬业两级小学利用教师身份,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此后容城县的革命斗争逐步活跃起来。1925年6月,为声援上海“五卅”工人运动,容城县成立了“沪案后援会”,全县师生千余人上街游行示威,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25年夏到1926年,容城县成立了反封建的群众组织“天足会”,号召广大妇女抵制缠足。不少村庄拆拉了神庙,兴办学校。1926年底,又接连爆发了反对“八厘公债”和“文书贴印花”的群众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逐步为人民大众接受,许多青年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6年3月,容城县青年杨子英、李学珍、马学儒到广州参加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同年5月,容城县青年高朴、孙洪恩、庄士荣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8月,高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北方区委员会遭到严重破坏。同年7月,汪精卫又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在全国形势恶劣的情况下,中共容城特别支部保存了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30年4月,容城县“革命文艺研究会”建立;1931年4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容城县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容城县委员会相继诞生。随后,又成立了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容城县反帝大同盟”和由贫苦农民组成的进步团体“容城县赤卫队”。 1932年1月,中共容城县委领导进行了一场震动全省的农民运动。3000多名农民愤怒砸毁了搜刮农民的县官产局。同年7至8月间,又发动组织县东农民砸毁了坑害人民的白沟河官商盐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县委员会即中共容(城)安(新)雄(县)定(兴)新(城)中心委员会成立,阴一刚任书记。1933年初,容城县的共产党员发展到140多名,党支部共有18个。后由于叛徒出卖,县委和团县委瘫痪,容城革命斗争处于低潮,直到抗日战争初期。 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9月15日,日本飞机分两处轰炸容城。9月19日,国民党军队第五十三军南退路过容城,容城县国民党当局随军南撤,当地的一些地主、土匪游民纷纷拉起武装,局面异常混乱。 10月,中共保属省委派共产党员李大昭到容城开展工作。12月,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派贾桂荣到容城,将当地大股武装改编为河北游击军第八路军第二师,并击溃了拒不接受改编,危害百姓的小股土匪武装,使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1938年1至7月,中共冀中省委、中共冀中区四特委先后派大批干部到容城开辟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容城县抗日根据地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形成。1940年,县、区、村的党、政、群、武装组织普遍建立,开展了宪政运动,实行了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广大妇女、儿童站岗放哨,青壮年纷纷参军参战。抗日洪流滚滚向前。 1941年4月,华北日军推行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6月,开始对平、津、 保三角地带疯狂“扫荡”,在容城境内和临界,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容城县军民在中共冀中十地委和中共容城县委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反“扫荡”斗争,积极开辟“堡垒户”、“堡垒村”,创造性地开展“挑帘战”、“地道战”;打入敌伪内部,开展伪军工作,掌握两面政权,同时进行整风学习,开展大生产运动。从而使容城人民的抗日斗争烈火越烧越旺。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反攻的开展,容城县军民在容白公路设伏,全歼白沟警备二大队;在段庄村北的津保公路活捉了伪县长王朝新和日本顾问奥金尚彦;平毁了县境内的全部封锁沟;端掉和迫退了县城以外的所有日伪据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7日,容城县人民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收复容城县城,赢得了八年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妄图以武力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在冀中及相邻地区,国民党军队先后抢占了平、津、保等城市及平汉铁路沿线的城镇。1945年9月初,原新城县汉奸武装王风岗部被国民党收编为“河北省保安第七总队”,其他汉奸武装也同时被收编。 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后,容城县进行了精兵简政。 1946年1月,国共《停战协定》签定不久,国民党军队就开始了对容城边缘地区的军事进犯,从而涌现出“野桥八次保卫战”,击退了敌人的进犯。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7月,根据斗争需要,设立容定县。9月,驻保定、徐水的国民党军队2000多人,长途奔袭并攻占容城县城。10月,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在容城军民配合下,全歼国民党容城保安大队,解放了容城。年底,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犯,容城县1100多名青壮年踊跃参军,编入冀中十军区七十六团。 1947年8月,北平国民党第十六军及“还乡团”武装大规模进攻容城,到处扶植地主政权和地主武装。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一部和冀中军区、十军分区部队发起大清河北战役,国民党第十六军退出容城。容定独立营和区、村民兵武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扶持的各地主政权及“自卫团”组织。11月,容城全境解放,成为巩固的解放区,全县工作重点由军事斗争转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年底,根据中共中央10月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1948年8月,恢复容城县建制。中共容城县委、容城县民主政府建立并进驻容城县城。随后,开展了平津支前运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容城人民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进程。 近代著名革命人物阴一刚阴一刚(1908.2—1994.6.17),容城县东牛乡东牛村人。 1925年1月,在容城县白龙村敬业两级小学任教。是年四、五月间,中共顺直省委负责人之一于方舟同志到容城进行革命活动期间,阴一刚受其引导,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此时,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南方革命运动高涨,北方革命正蓬勃兴起,经于方舟同志介绍,他加入了国民党。 1927年1月,阴一刚到容城县午方村北校任教。1929年春,共产党员刘通庸(原名刘传中)到白龙村敬业两级小学任校长,阴一刚等进步青年主动与之接近。在刘的影响下,阴一刚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认识到国民党1927年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勾结北洋军阀,更加残酷地压榨人民群众,只有参加共产党进行革命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尽管当时环境极端残酷,他仍然于1929年夏毅然退出国民党,并于1931年由陆治国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30年四、五月间,由阴一刚牵头和容城县东关小学教员张绍棠、东牛村小学教师刘吉昌等人发起并组织了“革命文艺研究会”。其政治主张是: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它的一系列活动,大大激发了一批青年的革命热情,促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宣传并团结了周围的农民群众,为容城县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931年4月,保定共青团特委负责人陆治国到容城县进行革命活动。在陆的直接领导下,阴一刚等以“革命文艺研究会”为基础,发展了容城县第一批共青团员,成立了中共青年团县委。后受中共保定特委书记贾振峰委派,在容城县发展组织开展工作。1931年农历4月下旬,在东牛村阴一刚家里召开了容城县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容城县委,阴一刚被选为中共容城县委第一任书记。 1931年7月,中共容城县委、县团委发动并领导了教师、学生反对反动教育局长和两校校长的青年运动。 1932年1月,中共容城县委县团委领导3000名农民砸毁了搜刮农民的县官产局。同年7至8月间,又发动组织县东农民砸毁了坑害人民的白沟河官商盐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县委员会即中共容(城)安(新)雄(县)定(兴)新(城)中心委员会成立,阴一刚任书记。1933年初,容城县在阴一刚领导下,党员发展到140多名,党支部18个。后由于叛徒出卖,县委和团县委瘫痪,容城革命斗争处于低潮。此时,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组织上调他到保定特委,途中不幸与上级失去联系,开始了政治流亡生活,一直到1937年11月成为陕北公学的第一期学员。 阴一刚同志在容城建党初期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坚定地树立了共产党在容城县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信,锻炼了群众,培养了一批党的基层干部,为容城县以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 胡德林 胡福才胡福才,1913年出生于容城县平王乡郭村,原名胡小秃。 胡德林,1917年出生于容城县平王乡郭村,原名胡小尚,生父胡老乱。幼年随母改嫁到平王乡李郎村,随继父安印成改名安小尚,参军后恢复原姓,并改名为胡德林。 1938年8月,晋察冀军区红一团,从日伪占领下解放容城县城时,二人参加该部为战士。1941年9月在著名的狼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系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烈士。 1985年9月,容城烈士纪念馆建成,内立有“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纪念碑”,他们将千秋万代活在故乡人民心中! 今天的容城容城县服装产业历经近30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拥有920余家服装企业、2000余个服装加工户的产业集群,当年的万人裤子大军已被如今的服装工业园区、现代化生产线及人流如织的服装商贸城所取代。年产各类服装4亿多件(套),年实现产值160亿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亿美元。 7月的容城,到处一片繁忙。在大水实业集团生产车间,机声低鸣,工人们正在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董事长刘大水介绍说:“经历了前两年的金融危机,如今企业生产又重新步入正轨,销售市场也在逐渐向国内转变,目前我公司生产的西服在北方市场600多个专卖店供不应求,形势一片大好!” 容城县服装产业历经近30年的风雨历程,现已发展成拥有920余家服装企业、2000余个服装加工户的产业集群,当年的万人裤子大军已被如今的服装工业园区、现代化生产线及人流如织的服装商贸城所取代。年产各类服装4亿多件(套),年实现产值160亿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亿美元。 近几年,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容城县县委、政府通过全面扶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调优产品结构、加大自主品牌创建、外销向内销转变等措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上档升级。2010年以来,该县共引进推广先进技术100多项,带动全县服装产业年技改投资2亿元以上。着力实施“走出去、造声势、抓典型”的方法, 2010年先后组织20批次,60余家骨干企业赴浙江、广州等地参观学习,组织13家企业远赴安徽、上海,成功举办了服装产业合作对接会,共签订4份框架协议,与400余家服装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 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容城县将大力实施服装产业的“三个转变”,积极引进高层次研发设计人才,着重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容城服装研发中心建设,推进服装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此外。充分发挥上海、合肥对接会的影响,通过在“前沿城市”举办大规模、高水平的服装名城展示对接会,强化与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先进国家和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对接,容城网进一步也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容城服装品牌,积极培育国内外两大市场,将容城倾力打造成为京津冀重要的服装及辅料集散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