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溶菌周期 |
释义 | 简介噬菌体吸附到寄主细胞表面之后,注入DNA,噬菌体的DNA进行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并组装成噬菌体颗粒,最后使寄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颗粒的过程。 当子代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20-1000个)时(噬菌体晚期基因可编码合成一种溶菌酶),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游离,又可去感染另外的细菌。称溶菌周期,约25min。 溶菌现象毒性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可出现溶菌现象,如果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成半透明的菌悬液,感染后,便澄清。 在固体培养基中,若用适量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现。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 溶源作用可见温和噬菌体既有溶源周期,又有溶菌周期,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如紫外线、X线,可转变为毒性噬菌体,而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周期。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温和噬菌体可有三种存在状态: 游离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溶菌周期) 前噬菌体(溶源周期) 宿主菌细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游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