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溶解
释义

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溶液并不一定为液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比如均匀的合金和空气都可以称为溶液。当两种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有水在其中,一般习惯将水称为溶剂)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小于1纳米,无丁达尔现象。

溶解

汉语拼音:róng jiě

英语术语:Dissolve

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盐、蔗糖。

固体溶质进入溶液后,首先发生微粒(分子或离子)的扩散(吸热)过程,接着是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过程(放热)。这里有化学键的破坏和形成,严格说都是物理-化学过程。其实对于强电解质来说,溶解和电离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为离子的扩散就是电离。不过对于弱电解质说来,首先是扩散成分子(吸热),然后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学键被破坏而电离成为自由离子(水合的)(这里总体表现是吸热还是放热要看破坏化学键需要的能量多,还是水合释放能量多了)。

假如是非电解质,那么溶解就是扩散与形成水合分子两个过程了。

一些溶质溶解后,会改变原有溶剂的性质,如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与氯离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纯水不导电);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点。

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表述

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我们称之为饱和溶液。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比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思。溶解度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温度、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熵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的存在及多少所决定的,有时还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分压有关。因此,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某温度,某气压下,某物质在某物质中的溶解度为xxxx。”,如无指明,则温度及气压通常指的是标准状况(STP)

分类

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比如,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在有机化学中一般会用到的溶剂有丙酮、乙醇、水和苯。

水以及非极性溶剂是不能互溶的;如果你非要这么做,它们也不会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终会分离为两层,又或者是形成看起来像牛奶一样的乳浊液。

应用

溶解性

①是指物质在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②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溶解是物理变化。

③溶解性是由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决定的。(固体)

难溶(不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20℃) <0.01g 0.01~1g 1 g~10g >10g

④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应用:

a、判断气体收集方法

可溶(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取气法

如:CO2而H2,O2溶解性不好,可用排水取气法。

b、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

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明显不同时,可用过滤法分离。

如:KNO3(易溶)与CaCO3(难溶)可用过滤法分离

而C与MnO2二者均不溶NaCl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溶解度算法: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通常为水)

单位: g/100g水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也常用“g/100g水”作单位(自然也可用体积)。

3.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4.特别注意: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水)而不是没有单位

常见沉淀

白色:BaSO4 BaCO3 CaCO3 AgCl Ag2CO3 Mg(OH)2

黄色:AgCI

浅黄色:AgBr

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化学溶解

通常把沉淀与腐蚀性物质作用,从而生成几种新的易溶性的物质的过程也称为溶解。

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

氢氧化铜溶于硫酸:Cu(OH)2+H2SO4= CuSO4+2H2O

图像混合模式

编辑或绘制每个像素,使其成为结果色。但是根据任何像素位置的不透明度,结果色由基色或混合色的像素随机替换。溶解只有图层是不透明度低于100%时才可以显示效果。

【溶解】模式将产生不可知的结果,同底层的原始颜色交替以创建一种类似扩散抖动的效果,这种效果是随机生成的。通常在【溶解】模式中采用颜色或图像样本的【不透明度】越低,颜色或者图像样本同原始图像像素抖动的频率就越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