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
释义

日本思想文化发展历经千余年,形成了独特的内容与特征。若以哲学思想为主线来看,可以说,明治时代以前为日本哲学思想酿生、展开与成熟的时期;其后为现代日本哲学诞生、成长与结果的时期。前者以中国思想的导人为契机与介质,后者以西方哲学的移植为契机与介质。前者以德川后期创造性思想体系辈出为成熟标志,后者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哲学为鼎盛。日本哲学的特质根植于在日本岛国风土中形成的日本人的自然观、环境观、生死观、伦理观之中。概言之,融合与共生是日本思想文化所呈现的外在的形相与内在的质料相统一的特征。

版权信息

书 名: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

作 者:卞崇道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ISBN: 9787010069173

开本: 32

定价: 28.00 元

内容简介

融合与共生是日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本书通过对日本思想文化史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提出明治时代以前为日本哲学思想酿生、展开与成熟的时期,其后为现代日本哲学诞生、成长与结果的时期;前者以中国思想的导人为契机与介质,以德川后期创造性思想体系辈出为成熟标志,后者以西方哲学的移植为契机与介质,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哲学为鼎盛。作者还提出“共生文化论”,认为日本文化走的是“共存一融合一共生”的道路;其最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文化”,即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理解事物并在个我层面上加以展开。超越中日两国的域界,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来认识日本或中国的思想文化,是构建21世纪东亚哲学的前提,也是本书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编辑推荐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就日本而言,尽管它是一个岛国,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语境和话语方式,打造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从纵向的文化史的考察中,我认为日本文化的发展走向的是“共存到融合到共生”的道路;从横向的文化内容的考察中,我感到日本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文化”,即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来理解事物,并且在个我的层面上加以展开。东方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迎来了复苏的机遇。东方文化传统本身所展示的仅令是深厚的根基与复苏的生长点,现时代向它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机遇。东方文化能否立足于其深厚的根基,找出其生长点,适时地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进行重构,以对21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东方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作者简介

卞崇道,1942年生,江苏沭阳人。1969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日本语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事日本哲学与文化研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东方哲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曾在日本关西大学留学两年、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一年,并多次赴日进行学术交流。现任浙江树人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现代日本哲学和文化》(1996)、《日本近代思想*的意义》(日文,1998)、《日本哲学与现代化》(2003)、《日本哲学史教程》(合著,1989)、《战后日本哲学思想概论》(主编,1996);主要译著有:《福泽谕吉》(1987)、《近代日本新观》(1992)、《西田几多郎》(1993)等。

目录

前言

绪论 近代日本哲学的东亚意义

一、近代日本哲学产生的特征

二、近代日本哲学展开的特征

三、近代日本哲学的东亚意义

第一章 传统的解构

第一节日本精神的核心

一、和魂

二、武士道

第二节 现代性的萌芽——以安藤昌益与二宫尊德为例

一、从安藤昌益到明治哲学

二、二宫尊德的“一圆融合”论与全球共生意识

三、二宫尊德的公共性思想——公共哲学的视角

第三节 历史转折期日本儒学的命运

一、社会转型期儒学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二、儒学的复活与变形

第二章 西学的导人

第一节 东亚哲学史上的西周——以“哲学”用语的定译为线索

一、“哲学”用语的定译是东西思想融合的产物

二、“哲学”用语定译的意味

三、全球化潮流中的“哲学”

第二节 大西祝的批判主义哲学

一、批判主义哲学

二、理想主义伦理学

三、美学思想

四、政治社会思想

第三节 明治哲学现代性的反思

一、传统思想重构的类型、内容与方法

二、明治哲学的双重性格——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同在

三、明治哲学双重性格的后续影响

第三章 东西方哲学的融合

第一节 东西方哲学融合的独特性——西田哲学的宗教性格

一、明治宗教哲学与西田几多郎

二、西田宗教哲学思想概观

三、西田宗教哲学的特性

……

第四章 多元文化的共生

第五章 东方哲学的现代重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前言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征,许多日本学者早有论述。如九鬼周造在《关于日本的性格》(1937年5月26日在第三高等学校的演讲)中说道:“所谓日本文化,有时是指相对于印度和中国文化而言日本固有的东西,有时是指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以东洋全体为背景的日本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根据现实来思考,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究竟何为日本文化呢?德川时代国民精神的自觉,一方面与佛教中所含的印度文化相对,另一方面与儒教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相对,而采取拥护日本固有文化的形式。……单纯抽象地思考日本文化的人至今仍一味排斥汉学或者汉字,脑中充满着‘大和心’之类的观念。但这不过是被抽象的理念所左右。

今天我们在思考日本文化时,应该认识到日本文化是吸收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后浑然融合为一的文化。”①他又说:“从外在方面看,自然、意气和达观三个要素也可以看做分别与神、儒、佛三教相当,所以从发生的角度来看,也可认为神道的自然主义是质料,儒教的理想主义和佛教的非现实主义则被形式化了。如此,在这

里可看出以神、儒、佛三教融合为基础,培养了国民精神,发挥f日本文化的特色。”②

笔者曾说过:“从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转型既不等于复本民族文化之古,又不等于照搬外域文化;它要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基地,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容外来文化,在融合中实现优化创造;同时又要批判地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继承也是为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主体意识的现代文化,以至使全社会进入新的文明境地。”③之后又说:“我认为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不是唯一的。西方近代思想是它的一个源头,日本传统思想、特别是江户时代町人的世俗文化,也是其源头,或者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也可以说是它的间接源头。一句话,日本资本主义精神不是全盘西化的产物,也不是东方传统思想的现代翻版,而是东西方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独特的现代日本的民族精神。”④在本书中,笔者则明确地提出“共生文化论”的看法:“近十年来,笔者在许多场合提出共生文化论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理论或文化哲学,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民族间文化关系、国家间文化关系,也可以用来考察内部文化发展状况。就日本而言,尽管它是一个岛国,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语境和话语方式,打造了独自的文化特色。从纵向的文化史的考察中,笔者认为日本文化的发展走的是‘共存一融合一共生’的道路;从横向的文化内容的考察中,我感到日本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文化’,即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来理解事物,并且在个我的层面上加以展开。”①

日本思想或者说日本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的特征,是日本人在长期的岛国风土中形成的。和迁哲郎在其名著《风土》中认为,早自原始社会起,日本人就生活在“不需要个人自觉意识的感情融合共同体”之中②,这种无意识的“融合”的思维成为日本人处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但是,当我们把“融合与共生”视为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时,并非意味着日本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好,呈现文化融合与共生的繁盛景象。相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作祟,日本文化亦曾走过自闭、排外、与彼为敌的道路。这是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日本学研究者不可忽视且不能忽视的问题。

要客观地认识他者,首先要客观地认

文摘

第一章 传统的解构

第二节 现代性的萌芽——以安藤昌益与二宫尊德为例

一、从安藤昌益到明治哲学

安藤昌益(1703-1762)是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具有独创性思想体系的杰出思想家。从现存的遗稿中我们看不出昌益在幕末主要思想流派中的学派归属,可以说,他是在幕末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独辟蹊径的思想家。由于昌益其人和其思想一度被埋没,加之遗稿大部分散失,我们很难准确地判断昌益思想在江户时代所起的作用。但是,从近世至近代日本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现存遗稿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辨析出昌益的足迹及其在日本思想史上理应占有的位置。

(一)昌益面临的思想课题

众所周知,江户时代(1603-1868)是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亦是最后一个阶段,安藤昌益成长与活动的时期正处于江户时代中期。自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至l703年昌益诞生,历时整整一百年,其间幕府以农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建立了巩固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它不仅以严格的身份制牢牢地控制民众,而且以幕藩制和参觐交代制加强对“大名”(诸侯)的控制与防范。在士、农、工、商四个阶级里,后三者虽占人口总数的90%,但他们却在政治上任由武士阶层欺凌,在经济上深受其盘剥,尤其是广大农民肩负年贡、杂税、夫役等各种重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