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月之行 |
释义 | 《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品名称:梦溪笔谈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笔记类 作者:沈括 作者生平: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两浙西路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中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日月之形》原文: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日月之形》译文:日月的形状就象丸子一样,怎么知道的呢?根据月相的盈亏就可以验证。月亮本身不发光,就像一只银色的丸子,是太阳的照耀才使它有了亮光。月光刚产生的时候,太阳在它的旁边,所以发光的只有一侧而且见到的月亮象钩子;随着太阳的远离,开始斜照,则发光部分渐多。这就象一弹丸,用粉末涂它的一半球,侧面看它,则涂粉处状如钩,正视它,则是个圆,这就是为什么知道日月形状象丸子的原因。 《日月之形》相关习题: 1.解释字义 以(来 ) 验(验证,参照 ) 光( 亮) 故( 因此,所以) 2.解释句义 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译文: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就像银色的球体一样,太阳的光照耀它才使它亮起来。 3.本文阐述了哪两个问题 ①问题:(你怎么知道日月的形状像丸子)? 答:日月之形如丸,以月盈亏可验也. ②问题:(月亮为什么会发光)? 答: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曹操《观沧海》 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