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语汉字 |
释义 | 日文汉字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但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日文汉字简况日文汉字(日文:汉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繁体中文无异。) 日本列岛上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现在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和少量的吴越人口音、通古斯人口音、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口音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融合而来,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历史汉字是主要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开始大规模传到日本列岛的,是随着中国大陆人民的迁徙到日本列岛而带到日本列岛的。「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快速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国汉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 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人类学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多次证实了以上的结论。 战国时秦国灭燕国、齐国和越国时,大量燕国人、齐国人和越国人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的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属中国领土,在此期间和以后到清朝时当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有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裏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於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於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於它的方形结构,用於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日语包括日语(本土)、汉字还有外来语。在现在,日语中的汉字大多数属于书面用语。而且其实,从十九世纪开始,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也从日本引进了不少词汇,如现代中国政治方面基本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所以不仅仅是日本在学习中国,中国也在向日本学习。 发音日文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裏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 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或者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当时没有读法的名称,学汉音之後,此读法称为「吴音」,「吴」是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鎌仓时代以後(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训读 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时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かめい」(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かな」(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上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或「读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常见於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外国地名旧译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但这些汉字在日语和汉语读音迥异),但之後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标记。以下列出部分: 日文旧释和中文今译不同的国家: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全写) 日文旧译(简称) 中文今译 アメリカ/米国 亜米利加 米国 美国 イギリス/英国 英吉利 英国 英国 イタリア 伊太利/伊太利亜 伊 意大利 オーストラリア 濠太剌利 豪/濠/濠洲 澳洲/澳大利亚 オーストリア 墺太利 墺 奥地利 オランダ 和兰/阿兰陀 兰 荷兰 カナダ 加奈陀 加 加拿大 デンマーク 丁抹 丁 丹麦 ドイツ 独逸 独 德国 トルコ 土耳古 土 土耳其 ノルウェー 诺威 诺 挪威 ハンガリー 洪牙利 洪 匈牙利 フランス 仏兰西 仏 法国 ブラジル 伯剌西尔 伯 巴西 フィリピン 比律宾 比 菲律宾 ベルギー 白耳义 白 比利时 ロシア 露西亜 露 俄罗斯日文旧译与中文今译不同的城市举例: 日文今译 日文旧译 中文今译 ウィーン 维纳 维也纳 ホーチミン 柴棍/西贡 胡志明市/西贡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 桑港/旧金山 三藩市/旧金山 シンガポール 星港/新加坡 新加坡/星加坡 ニューヨーク 纽育/纽约 纽约 パリ 巴里 巴黎 ハリウッド 圣林 荷李活/好莱坞 ハワイ 布哇 夏威夷 ベルリン 伯林 柏林 ロサンゼルス 罗府 洛杉矶 ロンドン 伦敦 伦敦 シカゴ 市俄古 芝加哥 ウラジオストク 浦盐斯德 海参崴 / 符拉迪沃斯托克 和制汉字和制汉字,日语中又称“国字”,与多数日本汉字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不同,它们是是由日人利用六书自创的。 峠 (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 榊 (さかき;sakaki):杨桐,常绿树 畑 (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辻 (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 働 (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躾 (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雫 (しずく;shizuku):水滴 咲 (さく/さき;saku/saki):动词,花开的样子/XX的样子(也有使动用法);也可用于名字中。 部分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腺」、「癌」、「鱈」。 日语国训汉字部分日文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冲 oki (岸边,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tsubaki (山茶花) 字体部分日本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正体字和简体字: 新字体:国;旧字体:国;音读:こく(koku);训读:くに(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号;音读:ごう(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变;音读:へん(hen);训读:かわる(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去掉笔画的方式,但也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读:ほ、ふ、ぶ(ho, fu, bu);训读: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新字体:宾;旧字体:宾;音读:ひん(hin)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乾脆写成「歩」,消灭了一个不常用的偏旁。 还有些新字体成为了近义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处指日语中,不以中文为基准思考),如 新字体:欠;旧字体:缺;音读:けつ(ketsu);训读:かける(kakeru);(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体:缶;旧字体:罐;音读:かん(kan);(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体:死;旧字体:屍;音读:し(shi);训读:しぬ(shinu);(中文「屍」「死」不同字。「屍体」新字体写作「死体」。) 新字体:部;旧字体:篰;熟字训读:「篰屋,heya」变成「部屋,heya」 有些新字体被简化到被另一个毫无关联的字来代替。如: 新字体:芸;旧字体:艺;音读:gei;新字体只保留了旧字体的草字部「艹」与底部的「云」。 原本「芸」音读是「うん(un)」,训读是「くさぎる」(kusagiru),是「草(kusa)」和「切る(kiru)」的合成词,即除草的意思。新字体裏这种读法已经废除了。 日常使用汉字简化字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於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由於社会人普通认为「当用汉字」对於社会影响实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日本的中国文字简化改革,最初实际上是脱汉运动,甚至有文字拼音化的计划。这与汉语拼音或韩文汉字处境相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