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文汉字 |
释义 |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眞名(まんな),罗马字:Manna)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後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正体中文无异。) 历史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後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後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著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 发音日文汉字的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大部分日文里的汉字都有音、训二读。 音读指源自汉字的读音,与中文的汉字发音近似。另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3类。公元5至6世纪,汉字由中国的吴地方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读法称为「吴音」。另外,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再加上随佛教与其关联书籍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共称为「唐音」。 训读是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有指中国的部分方言和韩文也会有汉字训读的现象。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カメイ”(kamei),意思为假的名字。训读读作“カナ”(kana)的话则指用来书写日文字的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为了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的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做「读假名」(読みがな,yomigana)或「振假名」(ふりがな,furigana),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写法日语汉字的写法大部分与繁体汉字(或正体汉字)相同,但是也有字形相异的汉字写法不同,书写时得多加注意。特别是日语中自行简化的汉字。比如日语中的“角”“泽”。“天”在日语中是上一横长,下一横短,等等。 国字(和制汉字)日文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文汉字,但亦有百馀个汉字系由日人利用六书自创[1],这些汉字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国训部分日文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这些汉字被称为「国训」: 冲 oki (岸边,取其「水中」之会意) 椿 tsubaki (树木品种) 字体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繁体字和简体字: 新字体:国,旧字体:国,音读:kuni 新字体:号,旧字体:号,音读:gō 新字体:変,旧字体:变,音读:hen, 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由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去掉笔画的方式,但也有例外。常见的如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读:ho,bo 新字体:宾,旧字体:宾,音读:hin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而成的[川圀(Unicode码位:U+23942),新字体就干脆写成[少],消灭了一个不常用的偏旁。 还有些新字体成为了近义字或同音字取代(按:此处指日语中,不以中文为基准思考),如 新字体:欠,旧字体:缺,音读:ketsu (中文[缺][欠]不同字。) 新字体:缶,旧字体:罐,音读:kan (中文[缶][罐]不同字。) 新字体:死,旧字体:尸,音读:shi (中文[尸][死]不同字。[尸体]新字体写作[死体]。) 新字体:部,旧字体:篰,熟字训读:篰屋heya——部屋heya 有些新字体甚至以一个毫无关联的字来代替。如 新字体:芸,旧字体:艺,音读:gē ([芸]音读为un,训读[芸る]本来读作kusagi ru,和[耗る]同义,是[草(kusa)]和[切る](ki ru)的合成词,除草的意思。新字形里这两种读法都废除了。) 日常使用汉字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之意。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溺死→水死 由于社会人普通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日本的文字简化改革,最初实际上是脱汉运动,甚至有文字拼音化的计划。这与汉语拼音或韩文汉字处境相同。 教育汉字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 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个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