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
释义 | 本书试图通过蕴涵于生活世界中的人的重要思维层面——日常思维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从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内在关联中阐释日常思维的意义(内涵及外延)、基础(逻辑基础和历史)、结构(对象结构、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特征、运行机制、价值定位和历史演进,进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分析,把日常思维的批判和重建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立足点。 版权信息书 名: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作 者:王国有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ISBN: 9787010049748 开本: 32 定价: 20.00 元 内容简介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蕴涵于生活世界中的人的重要思维层面——日常思维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从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内在关联中阐释日常思维的意义(内涵及外延)、基础(逻辑基础和历史基础)、结构(对象结构、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特性、运行机制、价值定位和历史演进,进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分析,把日常思维的批判和重建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立足点。 在实践方面,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现代化的实际,还可以挖掘中国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上面临的问题,探索中国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途径,为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深层的理论思考。因此,日常思维问题的研究,对于以日常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中国文化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对中国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录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界定 一、自在、自为、自在自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自在与自为的对象化 (一)日常生活:自在的对象化活动领域 (二)非日常生活:自为的对象化活动领域 (三)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互动 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一)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内涵界定 (二)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外延界定 第二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基础 一、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逻辑基础 (一)人类生命存在的辩证法 (二)人类思维的辩证维度 二、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历史基础 (一)日常思维的历史基础 (二)非日常思维的历史基础 第三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结构 一、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主体结构 (一)日常主体:从属于对象的自在主体 (二)非日常主体:超越对象的自为主体 二、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对象结构 (一)日常对象:给定的经验对象 (二)非日常对象:超越的先验对象 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方式结构 (一)日常思维方式:对象化思维 (二)非日常思维:反省式思维 第四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特性 一、日常思维的特性 (一)自发性 (二)重复性 (三)非个体性 (四)实用性 (五)非批判性 二、非日常思维的特性 (一)自觉性 (二)创造性 (三)个体性 (四)非实用性 (五)批判性 第五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定位 第七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历史演进 第八章中国文化的现代黑心型与日常思维的批判 附录 文化批判及其维度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思想作为无存在——哲学反思的前提追问 日常生活批判——中国文化转型的崭新视野 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 参考文献 图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