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本六古窑
释义

六古窑

越前烧(福井县)

濑户烧(爱知县)

常滑烧(爱知县)

信乐烧(滋贺县)

备前烧(滋贺县)

丹波立杭烧(兵库县)

越前烧

国家指定的传统工艺品

主要的烧制地点是福井县丹生郡越前町的宫崎地区(旧宫崎村)、织田地区(旧织田町)。

越前烧的特点是古朴天然,形态厚重,表现为高温烧制后,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器表面,随意,浑朴,带着大地的特征,这种自然釉拥有非常好的手感。

越前烧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从平安时代就开始了制作,然而几百年来,都显得默默无闻,众多无名工匠就那样静悄悄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二战后,著名的东方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等把越前烧列为“日本六大名窑”之一举,并将之命名为“越前烧”。

从江户末期到明治时期,越前烧呈现衰退状态,并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到了1970年时,福井县设立了越前陶艺村,窑元剧增,游客大量来访,越前烧才找到了一个复兴的契机。

1986年,被通商产业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指定为“传统工艺品”。

福井县其他传统工艺品

若狭涂

越前漆器

越前打刃物

越前和纸

若狭玛瑙细工

濑户烧

濑户烧与备前、信乐、常滑等并存,为日本现存最古陶窑之一。但跟大多烧制农民使用 的瓮、壶一类杂物的备前等地比起来,濑户则是仿效中国的青瓷及天目烧而生产使用灰釉(黄 濑户釉)及黑饴釉(天目釉)的贵重工艺品,自鎌仓时代起就开始制作。

而濑户窑之所以拥有这样先进的技术,多是因为自室町时代中期以来,茶的大量普及而 使得中国的本土产物供不应求,而濑户则因此开始烧制茶罐等物品的缘故。濑户的先进技术也 带给其他地区烧窑相当的影响,而这样的濑户,自然与日本古代传承下来专属日本风格的烧窑 有极大的不同,这或许与濑户自古就与中央贵族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有关。

爱知县濑户市是日本屈指可数的陶瓷出产地。其中,濑户市的“赤津烧”被誉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赤津烧”陶瓷的特点是釉料色彩相当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黄濑户”、“志野”、“织部”等,它们的制造历史已达数百年之久。“濑户烧”陶瓷得益于当地的优质陶土,陶工们的技艺也相当精湛。现在,“濑户烧”陶瓷制品有茶道器具、花道器具、普通的餐桌用具等,它们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传统的技法。1977年,“濑户烧”陶瓷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常滑烧

起源年代

于平安末期

这里自古就以烧制大瓶子、大坛子等日用杂货而闻名。桃山时代开始生产茶道用具。到了江户时代,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陶土含铁量多的特点烧制出了朱泥烧、白泥烧、火色烧等陶制品,奠定了现代陶制品的基础。

产品特征

充分发挥陶土丰富优质的特性,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陶制品,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铁分烧制出的红色的朱泥,作为常滑烧的代表作而闻名天下。

制作方法

先将陶土用转盘、模子或用手制出形后,用常滑烧所特有的磨削法进行磨削,再经加饰,上釉等工序后烧制而成。其中,在烧釉时加盐的一种所谓“盐烧”制法,可称得上是只有位于近海的常滑才能做到。制作无釉制品时,烧成以后需要用鸟的羽毛反复摩擦,打出光泽。

传统工艺品的指定年月日

昭和51年(1976年)6月2日

主要产品

茶具、花瓶、酒器、工艺摆设、花盆

作风

“常滑烧”陶器产于爱知县常滑市。据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常滑烧”起初在烧制时全然不用釉料,其技法被称为“自然釉”烧制法。主要产品有陶罐等。后来,“常滑烧”因为烧制陶管(如排水管、烟囱等)而名声大振。现在它还因为采用“朱泥”(红褐色粘土)制造陶器而闻名。1976年,“常滑烧”陶器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信乐烧

起源年代

近江国(滋贺县)甲贺郡信乐乡是信乐烧(しがらきやき)的发祥地。信乐窑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另五个是濑户、常滑、丹波、备前、越前),根据发掘出土的碎瓦片来看,当地窑业远在奈良时代的天平宝字年间(757~765)就已草创。在平安时代烧制须惠器(一种不上釉而素烧的土陶),镰仓时代改良烧成技法后生产出红褐色的陶器。这就是所谓“古信乐”,制品以贮种壶和其他农具、杂器为主。但平安、镰仓期的古信乐遗物不多见,信乐烧真正的繁荣实际上还是从室町时代开始的。

信乐烧的特征

(1)胎土

份量重,质地坚致而不匀。胎土的成分很不纯,是由多种土质混杂、融合,形成不等质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给人以岩石般的感觉。胎土内还混有大小不一的长石颗粒。由于各种土质在烧窑时的膨胀收缩率往往有很大差别,成品多歪扭变形甚至崩裂,而与预想的形状有很大差异。胎体上极易出现窑疵。毋庸置疑,这些情况的产生是当时日本制陶技术落后的产物。

烧成后的陶胎一般呈红褐色,胎内含铁的成分越高,褐色调越深。胎表面的长石熔解后形成乳白色斑(称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筛洗、塑造

陶土质粗而杂,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乐不采用通常的水漉淘洗来提纯陶土(这样处理后的陶土质细而纯,称作“漉土”),而仅仅是将粉碎后的原土用大筛进行筛细(如此处理后得到的土称作“筛土”)。而成形时依靠手工的捏制、盘筑法,不使用辘轳,故成器歪斜不整。后来使用漉土,以辘轳成形的信乐器物,远较筛土制器来得工整。

(3)

最初的信乐烧并不施釉,但是在窑内高温下,附着于器表的薪灰熔解后自然生成一层润泽的釉膜(日语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黄、淡绿、褐黄、暗褐、暗绿等色。

后世才开始使用玻璃质的偏绿色灰釉,与其说是用来装饰,毋宁说是在掩饰胎体上存在的缺陷。这种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种类而采取不同的调配,在良工的制作下也有令人叹赏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则一眼就能看出其掩盖的用意。较晚些时候,除灰釉外,还施挂一种光泽感强的乳白釉。与胎体的红色,窑火造成的黑斑(日语中称作“焦げ”,烧窑时因薪灰与强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块,是茶人们鉴赏的要点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烧制过程中,还有故意覆烧(将器物倒置烧制)而使釉逆流产生所谓“逆釉”的产物。

(4)作风

最古的信乐多是农家用的贮藏器,大腹广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于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状(日语中称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时代以后的产物。欠于烧窑的温度或时间,古信乐一般没有完全烧透。壶的形状各种各样,其中最著名的是“蹲”。安土桃山时代后大量制作茶道专用的茶壶,其中较知名的是“钱瓶壶”(也作“煎饼壶”),用辘轳成形,口唇外翻,烧成程度高,施釉,较传统工艺上大为进步,有的还记有年号铭文。

备前烧

介绍

备前烧。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来制作陶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这位陶瓷师傅的家族从15世纪中便开始制作备前烧陶瓷,一代代相传至今。

产地

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备前烧的产地。备前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六大古窑中,也是最古老的。

特色工艺

他表示,备前烧所使用的陶土取自于稻田里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铁的成分。因此,陶器在摄氏1200度的高温下连续烧几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的颜色。另外,师傅利用红松木来烧陶器,红松的灰烬粘在陶器上,就会形成特别的纹样。

源自6世纪的备前烧曾是日本茶道必备的用具。不过,到了19和20世纪,人们喜欢色彩鲜艳、上了釉的陶瓷后,备前烧才渐渐被遗忘。

传承

近世备前烧的五大名家是:金重陶阳(1896-1967)、藤原启(1899-1983)、山本陶秀(1906-1994)、藤原雄(1932-2001年)伊势崎淳(1936- ),他们是复兴备前烧的重要力量。

目前冈山只有六户人家,受委制作备前烧。这名师傅和儿子分别在京都和巴塞罗那攻读陶瓷艺术,他们将继续制作备前烧,让这门传统艺术流传下去。

分支

1千多年过去,冈山的备前烧还是坚持使用“登窑”烧陶,更坚持一定得用“赤松木”当燃料,没有釉色的古朴陶具、简单的造型,再加上赤松木的油脂与落灰自然卡在陶器上,也因此让备前烧直到现在依旧维持古朴,并在古朴中有着自然形成的千变万化。到日本冈山,一定不要错过观赏备前烧。

整个日本共有6大古窑,包含滋贺县的信乐烧、福井县的越前烧、爱知县的常滑烧与濑户烧、兵库县的立杭烧,以及冈山县的备前烧。其中,冈山因为本身拥有土质优良的黏土,加上曾有皇族定居于此,经常需要祭典用具,备前烧也因此逐渐发展。

先让我们回头看看台湾。在台湾几大窑场中,莺歌以摆饰或工业用的精致陶瓷闻名、南投水里以蛇窑闻名、苗栗则以材窑生活陶闻名。其中,苗栗材窑生活陶就是十分类似冈山备前烧的烧窑方式。

由于目前许多窑场都改成“瓦斯窑”,以瓦斯精准的控制温度、在干净的窑里烧出上了漂亮釉色的陶瓷,也因此让陶瓷器反而失去古朴味道。反之,苗栗的材窑就是以相思木当原料,花上10几天慢慢加热、冷却,等到出窑后,相思木的落灰就会自然卡在陶器上,让每个陶器都有不同的花纹,加上造型古朴,配上桐花特别好看,也因此让这些年来的苗栗生活陶一路走红。

冈山备前烧也是同样的原理。备前烧采用登窑,意即这样的窑是由低向高慢慢建起,如同登山般慢慢往上,也让温度可以集中不浪费。接着,采用当地最多的赤松木当原料,让赤松木的落灰与油脂自然卡在陶器上,最后配合生活实用品与古朴的造型,就这样让备前烧呈现一种优美的古朴和风味。而由于赤松木富含铁质,因此备前烧大多有着黄、褐色的外型,加上木材燃烧较慢,一般瓦斯窑大约只要3天就可烧窑完成,备前烧却每次得要花上10天到14天,每次用掉10公吨的赤松木燃料,才能把窑加热到1200度来烧陶。

由于费时耗工,加上古朴漂亮,备前烧也因此一直受到欢迎,甚至昭和时代的皇室都固定指名使用备前烧的生活陶;到了现在,备前地区也吸引了甚多艺术家定居,并不时有来自澳州、美国、欧洲等地的学生前来上课学烧窑。

在当地已有400年历史的桃蹊窑窑主木村英昭表示,备前烧发展于1000多年前,千百年来当地窑场一直维持着30到100间上下,到了1960年代的昭和时期因为日本经济重建与起飞,加上新干线开通行经冈山,因此让窑厂一口气增加到400多家,到了现在则依然留有200多家。走进冈山备前市,路上处处可见备前烧旗帜与满地的赤松木,并有不少橱窗展示备前烧艺品。

文化

备前烧节(Bizen-yaki Matsuri (Bizen Pottery Festival))

可以在人行徒步区边散步边享受购物的乐趣。有绞车挑战,绞车体验和备前烧小町(代表备前美女之意)表扬仪式等活动以外,节日前夜的庆祝活动中,展开一连串的手持绯红色火把列队沿着伊部的街中前进的“火把墙”等活动。

在桃山时代,美浓烧,赖户烧,备前烧,伊贺的信乐烧,京的乐烧所制的陶器最受茶人们的欢迎。出兵朝鲜的将领中有抢抓朝鲜的陶工回国做工的事情发生。借由此,九州等西部沿海地区的陶业开始了急速的发展,其中锅岛直茂的有田烧(李参平创始),细川忠兴的上野烧,岛津义弘的沙萨摩烧,黑田长政的高取烧,毛利辉元的萩烧的最为有名。

此时,甲胄的制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丹波立杭烧

起源年代

十分有名的丹波烧,产自日本兵库县筱山市立杭地区,又称立杭烧,起源于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1180~1230年),与濑户、常滑、信乐、备前、越前并称为日本六古窑,可见其历史悠久。

今日我们所谓的丹波烧,是指在桃山时代末期(1611年)开始使用釉药,并以“登窑”取代“穴窑”烧制的陶器,江户时代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主要作为茶具。

产地

立杭地区风景优美,放眼望去是山丘围绕的田园风景,土壤含有丰富的铁质,是最佳的制陶材料。这里将窑盖在倾斜山坡上,名为“登窑”(意为倾斜窑),是此区独有的特色,而被列入国家无形文化财。立杭这个地方,孕育出800年的陶器文化,该区现有数十家丹波烧的独立窑厂,他们大多过着农夫般的俭朴生活,延续传统的文化。丹波传统工艺公园集合了众多陶艺家的作品,世人可以一次尽览丹波立杭烧独特之美。

丹波“立杭烧”陶瓷出产于兵库县筱山市、三田市等地。据说它拥有近1000年的历史,堪称日本最有名的六大陶瓷之一。公元16世纪下半叶,统治日本全国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半岛。他在返回日本时,带回了一些陶瓷工匠。这些工匠为日本带来了脚踢式辘轳等制作陶瓷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一直传承至今。现在,丹波“立杭烧”陶瓷制造食器、酒器、花器、装饰品、花盆等产品。1978年,它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作风

古朴沉静是丹波烧的特色,简单的外观泛着焦褐或黑色光泽,带给人宁静感受。过去丹波烧大多是实用的壶、花瓶、碗等,供当地人日常使用,当时使用的是“穴窑”,虽然未上釉药,却因为窑中的烟和灰,在陶器表面薰烧出自然的光泽,别有一种沉稳厚重之美,由于制作方法和成品都与现今不同,称之为“古丹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21:40